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2018-11-09王一惠胡盛源
王一惠 胡盛源
摘 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曾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揭示了无产阶级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悲惨、被奴役的、异化状态;马尔库塞在《手稿》出版后仔细研读,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结合资本主义晚期社会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异化现象——技术理性的合理统治。本文通过二者对不同时代异化现象的分析,揭示二者在工人与劳动产品关系、工人的自我认知、消除异化的方式三方面的相异之处,以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时期出现的异化现象的角度阐发二者理论的深刻之处并揭示马尔库塞理论的缺陷之处。
关键词 异化 技术理性 马克思 马尔库塞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77
Abstract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is one of Marx's early classics. It elaborated on the four rules of alienated labor and revealed the tragic, enslaved, and alienated state of the proletariat in the early capitalist society; Marcuse carefully studie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nuscript", inherited Marx's view of alien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proposed a new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 the rational rule of technical rationa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henomena of different era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and labor products, the self-cognition of workers, and the way to eliminate alienation,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alienati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enomenon elucidates the profoundness of the two theories and reveals the flaws of Marcuse's theory.
Keywords alienation; technical rationality; Marx; Marcuse
0 導语
观察到不同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曾提出过有关于异化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以人的类本质角度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劳动异化的现象。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则是在异化劳动理论问世后的一个世纪后提出的新型异化现象,我们不难从《单向度的人》中发现马尔库塞深受马克思影响的痕迹。这种异化现象比马克思的异化现象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统治的形式更具隐蔽性和合理性。
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由政治批判到经济批判的关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劳动在资本主义的“催化”下发生异化并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支配人的力量。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出发来分析异化现象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概括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结果,却反过来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控制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劳动产品是工人的劳动结晶,它们本该归工人享有,他们反而丧失了这种权利并被奴役,被迫接受了资本的统治。劳动产品的增值与劳动者的贬值成正比。
(2)人同劳动行为相异化。“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本应是人类发挥并发现自己的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的舞台。然而劳动在异化的世界里完全不是出于劳动者自己主观意愿。工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劳动成果属于别人并且自身只维持着生物意义上的生理机能,失去自由维度。只要失去外部的强制,劳动者就会尽其所能拒绝劳动,完全出于个人自由意志的劳动是不存在的。
(3)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3]劳动是人在对象化的、自由自觉地改造自然并实现着自身价值的活动;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人在大机器生产的运转机制下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每天重复机械劳动,生产和意识的自由状态逐渐消失。一切活动都是盲目的、被迫地被资本主义机制所支配。同时,人性丧失了。行使吃、喝、性行为等动物活动时人会感到自由,而一旦运用人的机能时,人与动物并无区别。人的类本质沦为单纯的谋生手段。
(4)人与人相异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是人与人异化的重要表现。工人被迫重复机械化劳动,被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对工人自己来说,劳动是痛苦,然而对资本家来说却是快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中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本质。然而在受到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资本家也发生异化。“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异化的活动的,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异化的状态。”[4]商品跳跃的不成功,摔死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当工人生产的产品卖出后,资本家才能获得利润。面临同行的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资本家也不得不沦为商品的奴隶、货币的奴隶。
2 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
19世纪产生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20世纪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异化现象在不断地加深并且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与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迅猛进步,一切都看起来合理有序,无可挑剔。然而,掩盖并取代经济作为统治地位的科学技术理性以“近乎完美”的方式渗透、支配并统治着整个社会。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指出:“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5]技术理性超越传统统治形式,成为这个“世界”的新型“统治者”。
以往人们将科学技术看作手段和工具,而马尔库塞打破传统观念,认为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技术能够以不断前进的力量更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高效且繁荣的景象;另一方面,技术又以恶魔般的潜力奴役、蚕食着人类。马尔库塞发现异化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又扩散蔓延到语言、文化、政治领域。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同,马尔库塞的异化不是以牺牲和折磨为代价的劳动,而是人类不愿反抗、沉迷于其中的、具有享受性质的异化活动。人失去了反抗能力与批判维度。有潜力作为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失去自我,在技术世界中被整合成为“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工人如何一步步成为“单向度的人”。
(1)“机械化不断地降低着在劳动中所耗费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现在,虽然还存在剥削,发达资本主义愈益完善的机械化劳动却在改变着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地位。”[6]这种被剥削者的态度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地位已发生改变,工人不再作为对现存世界的否定,发达的技术统治的世界中,工人的否定性表现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机械化将他们整合起来,纳入到规定的轨道中,失去按照内心生活的权利与能力;机械化不是压迫而是支配着人的肉体与灵魂,人的一切生活都与劳动中无意识的、有节奏的自动作用联系起来。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层次呈现出同化的趋势。在重要的工业机构里,“蓝领”工作队伍朝着与“白领”成分有关的方向转化;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增加。[7]价值构成改变,整个生产体系中机器的地位开始突出,其“输出”影响着或决定着生产率和价值的生成。人在以自动化为特点的技术体系或机械体系中,节省着体力劳动,但同时也开始失去原有的生产中心地位,完全丧失自主性和自主能力,被融合到机械体系中。
(3)自动化技术体系中的工人地位上的变化也影响到工人对待生产体系或技术体系的态度和意识。[8]工人没有将自己定义为不幸的、憎恨工业和企业的角色,反而他们在这种自动化的世界里寻找到了幸福和满足,渴望参与生产并试图用自己的才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快感,渐渐与资本主义社会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只有肯定的一面,失去了批判维度和反抗意识。
(4)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被新的技术世界强行削弱:工人阶级似乎与现存社会的冲突不那么激烈。缺乏批判和否定维度的工人不得不存在并依赖于这个世界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现实的一切,沦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大量具有同化功能的大众传媒如广告、电影无时不刻地入侵着工人们劳动以外的闲暇时间,以便加强操控人们的心理,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失去否定社会的能力。本来对立阶级出现了同化趋势。
此外,艺术也发生了异化。现在,规模庞大与快速复制的大众文化不断侵蚀着精英文化对当前社会的批判精神。对双向度文化进行单向度化的处理并不是通过全盘否定和去除的方式,而是将它们纳入既定的秩序,以大众的规模去显示和再现。文化不再以高尚的形式出现,而作为商品的形式出现来刺激鼓舞人们的情绪,维持现存制度。
哲学领域已难逃异化厄运。马尔库塞批判維特根斯坦、奥斯汀的现代语言哲学使用形式逻辑和普通语言的思维形式都是对现存社会的单方面肯定,哲学也成为单向度的哲学,不再对现存世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失去批判现实的维度,用肯定性思维压倒一切。
3 二者异化理论的比较
3.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劳动产品是奴役、支配着劳动者的对立物。工人自身的价值与意义的贬值和劳动产品的增值成正比。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失去了自身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失去了直接进行生产的生活资料。
马尔库塞相较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早已发生巨大变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依旧是压迫的关系,但是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激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消费这些劳动产品。虽然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仍然是压迫的关系,但劳动者此时受到的压迫与压榨却是劳动产品逼迫劳动者去消费自己——“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9]表面上的虚假需要会给人带来幸福感与满足感,但实际上却摧毁了个人的自由意志与明辨是非的能力,阻碍对整个社会病态进行审视。马尔库塞强调的是马克思所处时代还未出现的工人被迫消费的现象。
3.2 工人的自我认知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统治阶级处于尖锐的矛盾中,统治阶级无偿占有、剥削着工人的劳动,工人在这样的关系中积攒着愤懑,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地位低下,他们不满意这种现状进而奋起反抗。而马尔库塞所处时代,这种积极反抗的工人革命不复存在。机器的大规模应用缩减了工人的数量与劳动时间,这种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体力付出,从表面上改变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使工人得到了更多的自由,阶级差别的日益模糊迷惑了工人:工人和资本家可以观看同样的电视节目;女工也可以和资本家的女儿打扮得一样漂亮。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满足了人们各种需求,使普遍的社会生活中的人感到愉悦,工人身为社会中的成员越来越失去判断力与反思维度,他们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虚假的需要。工人从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等方面完全认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身在其中不觉得痛苦与不幸,对其只有肯定的一面,没有否定的一面,如同资本家一样身份的公民生活在当下这个“最完美的社会”。
3.3 消除异化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所受的压制与不平等的起源在于物质生产关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各种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现象愈演愈烈,但相比之下又有很大不同。秉承注重形式逻辑的传统的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人类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孕育的发达工业社会左右人的思想、语言、政治和情绪,它不健全,不进行人文考量。非暴力性的技术理性统治导致人类的工具化、单向度化。工人阶级没有可能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反而失去自己的意志,堕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爱戴者。那么如何超越单向度的人,最终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
异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工人阶级,马尔库塞时期的工人们享受着与资产阶级相同的生活物质,被提高工资,政治文化生活的一体化蚕食着他们剩余的理智,丧失了革命主体意识,在马尔库塞看来,无产阶级已经不适宜作为革命主体。在《单向度的人》结论部分,马尔库塞写道:“在保守的公众基础下面是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生存在民主进程之外;他们的生活就是对结束无法容忍度的生活条件和体制的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因此,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也是革命性。”[10]“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11]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寄予在“新左派”厚望,寄希望于生活在最底层的、没有分享到资本主义“甜头”的人和大学生这种知识分子,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流浪汉等被剥削被迫害的人能清醒地意识到社会的残酷,更能被催化出革命的欲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造反运动的青年学生让马尔库塞看到了曙光,他们有知识,还没有被工业文明浸染,具有批判精神。但流浪汉们只有消极悲观的情绪,没有能力承担革命重任;渐渐地青年学生回归社会,回归到中产阶级群体中,这样,马尔库塞寻找革命主体的愿望落空了。随后,他又找到了艺术家作为他期待的革命主体,他认为艺术家较常人相比更有独立自由的精神,但实际上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加上艺术也发生了异化使 他们的革命性不强。从他寻找革命主体的过程来看,他相比马克思更缺少实践的思考,他只是看到了主体能够革命的潜在力量、过于注重个性精神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的轨道。
“马尔库塞断言,要消除技术理性的操纵统治功能、扬弃技术异化,最根本途径是把价值整合到科学中,使科学向形而上学倒转,并且同艺术相结合,形成科学、技术、艺术和价值相结合的新理性,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12]而让当代工业社会中的占统治地位的技术成为未来解放人类的新科技的转变只能是政治上的变革才能完成。但是由于他找不到变革社会的力量,所以有些悲观消极,但在《超越单向度的人》的演讲中可以看出后续他所做的努力。
4結语
通过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的比较,更能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不同阶段异化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认识。对异化现象的揭示是马克思从经济角度分析异化首先发生在劳动中,进而发生在人身上;在马尔库塞的时代,异化主要表现为技术异化,异化的范围已经超过马克思的劳动范围,涉及到了文化、政治、语言、社会生活等领域。“马克思立足于改造现实世界,由具体的人的本质出发,经由历史经济领域进入解释世界领域,最后得出改造现实世界的结论;马尔库塞立足于解释世界,由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经由现实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得出解释世界的结论,却得不出任何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13]从二者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两位哲学家对现实困境的关注,思考社会的前景。
参考文献
[1][2][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0,93,97,103.
[5][6][7][9][10][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0,24,27,6,233,234.
[8][12]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8,169.
[13] 聂志红.异化的主体、根源与路径: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分歧[J].贵州社会 科学,201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