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梦历史课堂濡养责任情怀

2018-11-09王致远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5期
关键词:孝悌齐家儒家

王致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担当起相应的公民责任、家庭责任、社会发展责任、环保责任和国家民族责任?五千余年的历史积淀,使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积极自强、孝悌齐家、仁和兼爱、忧国忧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这些精神,是促进学生认同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形成责任情怀的重要途径。

一、弘扬自强齐家思想,

引导学生担当个人与家庭发展责任

学校应引导学生践行公民的主体责任。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重视主体、弘扬主体责任的思想。如《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齐、治、平”是古人的道德理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的两条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儒家强调做人要“立德、立言、立行”;医圣张仲景打破当时官员不能随意接近百姓的规定,坚持每月初一、十五坐在衙门大堂上为百姓治病,留下“坐堂先生”的千古传诵……这些重视自身修养、强调自强不息的思想与典范,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核。向学生传递这些思想,能够帮助他们萌生铁肩担道义、积极践行公民责任的人生动力。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元,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一个个家庭汇聚在一起,就组成了国家。在教学中弘扬儒家“孝悌齐家”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就是使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如何齐家?《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不仅能齐家,还是做人、治学的根本。因此,弘扬儒家“孝悌齐家”思想,是培养学生担当家庭责任的鲜活素材。行孝悌之道,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尊重长者,关爱亲友,有利于家庭和睦兴旺,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弘扬仁爱节用思想,

引导学生担当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

社会是民众的集合体,个人不能完全离群而居,个人发展更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平台。只有关爱自己,善待他人,才能达到内外和谐。弘扬传统文化中仁和兼爱、悲天悯人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善待他人,努力做到心中有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乐于助人的善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儒家仁和、善性、良知的思想和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具有现实意义。“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孔子强调仁,曰“仁者,爱人”;孟子强调人和,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么,如何做到人和?《论语》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还提倡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针对人际关系问题,墨家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思想。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程颢、程颐、朱熹则将人性本善上升到“天理”。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可联系现实指出: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人性之真善美、人类之良知为人们所渴求,儒家的仁和、善性、良知的思想和墨家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可以说是一剂治世良方,能有效促进人际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致使土壤、水、空气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刘禹锡说:“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相比一味强调人定胜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更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针对社会上的资源浪费、奢侈享乐等现象,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墨家的“节用、节葬、非乐”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教学要结合现实,弘扬顺应自然、节用的思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弘扬爱国爱民思想,

引导学生担当民族振兴与国家发展责任

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积淀、升华,形成了一种忧国忧民、匡时救弊、以身许国的精神,表现为对人民生活、国家民族前途的牵挂,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谋求民生幸福和国家安定、团结、富强的行动中。弘扬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孔子曰“为政以德”,孟子云“民贵君轻”,荀子强调“君舟民水”,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教师应适时渗透这些思想,引导学生感同身受,使责任情怀如春草勃生,势不可当。

儒家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利益、人民安乐摆在首位,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着中国人的刚毅、担当和博大。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深厚的济世情怀。这些正是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为民族复兴而奋发努力的不竭动力。如在教学“宋明理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理学的影响和时代意义,对担当国家民族责任的部分给予肯定。

总之,在高中歷史教学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济世精神,以此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放飞学生追逐中国梦、人生梦的理想,铸就其社会责任的大情怀、大境界,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模范国民、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孝悌齐家儒家
01-02合刊
病榻侍母
知命
捉蚂蚱真有趣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茶道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齐家古玉:4000年前神秘部族的绝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