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聋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

2018-11-09谢爱明李智玲王秋阳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5期
关键词:聋生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谢爱明 李智玲 王秋阳

[摘 要]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也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北京启喑实验学校作为一所专门招收聋生的特殊教育学校,结合自身“3+6+3+4”学制模式,在“以生为本”理念的引领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

[关键词]聋生;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文化载体,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1]。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学校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学生什么样的发展[2]。因而,每一所学校都要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进行课程建设。对于专门招收聋生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更是如此,不能只局限于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建设,而要从更高层面、更大范畴、更远目标来考虑,构建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技能性、康复性等特点,能有效促进聋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体系,是指立足学校,对师生共同研发的、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促进学校特色化建设的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具体安排,是学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分工与配合,蕴含着各个课程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部分在内的整体课程框架[3]。

一、构建基于聋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的意义

1.社会发展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而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操和道德水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能融入社会,并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虽然聋生有听力和语言的缺陷,但是仍然可以克服缺陷自立于社会,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聋教育发展需要

1993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了聋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4],但是随着融合教育、医教结合等新理念的出现和普及,《计划》已不适应新时期聋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2016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适合聋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5],这对聋教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做了进一步规划,对聋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也对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

3.聋校发展需要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有思想追求、有发展需要并且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所以,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培养目标首先就得考虑“人”这个概念。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思考并且明确的问题。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是一所专门性的聋校,学生都是听力损失程度严重且语言表达困难的聋哑学生。学校包括学前康复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4年,包括预科1年,普高和职高各3年)学段。如果一个孩子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在本校上学,可能一共在校16年,而这16年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接受生涯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成长是连贯的,他们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能力体系的形成也不可割裂。所以,要以前瞻性思想引领,以科学性课程体系设置,将处于关键期的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学校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4.聋生发展需要

聋生发展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聋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呈现出多元特点,他们不再局限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加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然后自食其力地生活”,并且“开发才智和潜力,发展个性,能够改善生活、改造社会”。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自我价值能得以体现。归纳起来,聋生的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认知或学习、沟通、情绪与人际关系、听觉、健康等[6]。而要满足这些发展需求,促使聋生走出校门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就需要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来予以保障。

二、构建基于聋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

的理念和原则

1.构建理念

北京启喑实验学校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以教授聋生基础文化知识、补偿聋生听力和语言缺陷、发展聋生基本技能、健全聋生基本人格为根本任务,以培养聋生综合能力、提升聋生生活品质、促使聋生顺利融入社会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尚德、尚学、自砺、自強。

2.构建原则

一是规定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在国家和地方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将规定性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或者进行校本课程创建,形成具有针对性、特色性、适切性、有效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

二是顺序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即要考虑课程体系中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纵向上要充分考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的衔接及知识的迁移规律,将课程排列有序化;横向上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安排合适的课程类型。

三是开放性与整合性相结合。要通过课程设置,创造聋生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比如,通过与外校的联合教育活动促进融合,将课程体系开放化、动态化。同时,也要将来自各方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为聋生选择优质或精华资源。

四是均衡性与倾向性相结合。均衡性是指各类课程均衡开展,但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目标,可以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初入学低龄聋生,就要多注重语言康复训练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高年级面临升学或就业的聋生,就要多倾向于安排升学所需要完成的课程或职业技能类课程。

三、构建基于聋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的方法

基于上述基本理念和原则,北京启喑实验学校以聋生发展为导向,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基本学制模式,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

1.学前康复阶段

学前康复阶段教育针对3~6岁的聋童,主要设置知识类、康复类和活动类课程。

知识类课程主要是阅读课和识数课。阅读课是教师带领聋童阅读经典绘本,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发展想象力,养成阅读习惯等。识数课是教聋童认识数字、形状等,形成基本的数概念。

康复类课程是学前康复段的重要课程,主要是抓住聋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进行听力和语言康复训练。训练包括集体语训和个训,前者是指对全班聋童进行集体化的语言康复训练,后者是指教师和聋童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个别语言康复训练。教师每周对聋童进行三次集体语训和五次个训,每次30分钟,最大限度地发展聋童的语言能力。

活动类课程主要是画画课和活动课。画画课是培养聋童对儿童画的兴趣,为将来学习美术打基础,并促使他們通过画画直观感知和认识世界;活动课主要是开展室内和室外活动,比如幼儿操、拍球等,发展聋童身体素质,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

2.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

小学和初中均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设置德育类、知识类、康复类、活动类和兴趣类课程。

德育类课程主要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德育类课程主要是思想品德,以提高聋生的思想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小学和初中的知识类课程主要是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落实《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小学和初中的康复类课程都包含沟通与交流,这是持续训练和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课程。另外,小学还开设生活指导课程,初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活动类课程主要是肢体运动类课程,小学和初中都开设体育与健康、美术课程。此外,小学还开设律动和写字课,旨在提升聋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至于兴趣类课程,小学主要开设舞蹈、陶艺、绳艺、球类课,初中在此基础上加开了机器人课程,旨在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开发他们的潜能。

3.高中阶段

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升学意向)和职业高中(就业意向)两类,均开设了德育类课程、康复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

德育类课程主要是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第一年预科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从高一开始开设政治,以提高聋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觉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康复类课程主要是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持续进行心理康复训练。活动类课程主要是体育与健康、美术课程,持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此外,普高和职高在知识类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大区别。普高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信息技术课程,与升学的要求保持一致;职高仅开设语文和信息技术课程,以持续促使聋生发展语言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职高还开设专门的职业类课程,主要是烹饪技术、面点制作、咖啡制作、调酒技术、美容美发、酒店服务和茶艺,旨在让聋生掌握更多实用的职业技能。

四、基于聋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特点

1.遵循渐进规律

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各学段、各年级聋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聋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各年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易于学生学习和接受,遵循了教育基本规律。

2.强化品德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启喑实验学校多元课程体系全面贯彻文件精神,在不同学段开设品德教育类课程,同时还通过宣传板报、网络等隐性课程对聋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凸显聋生康复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程体系充分考虑聋生听力语言康复需求,增加康复目标,并且专门设置康复类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段,康复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学前注重听力和语言康复,小学注重语言康复和生活康复,初中注重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高中注重心理康复。

4.注重功能发展

各学段开设的活动课,以及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兴趣课,不仅能提高聋生身体素质,培养其高尚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发展聋生的替代性功能并开发其潜能。比如,有的聋生展现出较好的舞蹈天赋,进入市残疾人艺术团参加演出;有的展现出不俗的书法能力,参加各种书法展;还有的展现出优秀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被选中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级残疾人运动比赛。

五、发展建议

在基于聋生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学生快乐学习,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如舞蹈队经常受邀参加演出,科技组多次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市区级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一二等奖等。2015年,彭丽媛教授和比利时王后参观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时,学生在舞蹈、书法、茶艺、雕刻等课程上展示出的综合素养获得了高度称赞。近年来,聋生生源急剧变化(如数量、质量等),而要使学校课程体系适应变化,继续产生优质效应,就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注重开发新课程资源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指出,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要多关注一些新资源、新技术,开发新课程。如可以依据新课标要求,编制学习辅助用书;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师微课资源库;还可以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立社会大课堂。

2.灵活变换课程实施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实施,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如知识类课程可采用问题探索、社团项目、研学旅行等实施形式,活动类和兴趣类课程可采用组织赛事、参观场馆、筹办展览等实施形式。

3.适时评估和评价

不仅要关注聋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聋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定期或者适时对聋生身心发展和学业情况进行评估,准确了解其需求、能力和水平,并对其所学课程进行评价,以保证课程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另外,还要特别注重学段间课程的衔接。

4.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培养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现代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79.

[2]钱小波.南开小学“功能课程”体系实践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5):22-24.

[3]万代红.成长支持:追求课程建设的本源——小学“支持性”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课程规划与实施现场观摩研讨活动,2014-12-18.

[4]李仲汉.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特殊教育(三)[J].中国特殊教育,2001(5):43-46.

[5]程益基.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与实施[J].现代特殊教育,2017(1):7-8.

[6]杨运强.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聋生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