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活”力飞扬
2018-11-09肖全发
肖全发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作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是现阶段,很多教师过分重视知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这样的数学教学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巧用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活力飞扬。
一、找数学,从生活中挖掘数学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信息,找出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同时,将生活元素巧妙地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并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元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已有认知能力的作用,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使他们学得更为轻松、高效,这对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讲解“24时计时法”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了《新闻联播》刚播出时的画面,并提问:“大家观察屏幕,看这个节目播出的时间有什么特点?”细心的学生观察后,答道:“老师,屏幕上显示是19时,可是我们平时都说《新闻联播》是晚上7点播出,难道它们有什么联系吗?”其他的学生也开始陷入思考,看到时机成熟,笔者点拨道:“其实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也是正确的。可是,现实中的广播、邮电等部门,他们对时间的把控很严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经常会采用24时计时法。”学生们充满了疑惑,笔者趁势引出新课,带领学生一起探索这部分知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充分地挖掘了生活元素,将《新闻联播》这种学生常见的节目引入到了课堂中。通过层层点拨,学生开始主动质疑,积极探索。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学习效率,而且还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学数学,在训练中“活”化思维
传统的数学训练方式较为枯燥、乏味,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僵化状态,不仅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又不缺乏智趣的氛围,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巧妙地利用问题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善于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高。
比如在讲解“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笔者给学生演算这样一道题:185-95=185-100+5。此时,很多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他们不理解为何式子的右边减去了100要加上5。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拿着185元去商场买东西,买了一个95元的东西,付给商家100元,即185-100;然后,商家又找回5元,这就需要在“185-100”的基础上再加上5元。学生们恍然大悟,对这种算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将抽象的数学式子转化成了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同时,笔者创新了训练的方法,用更为新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动力。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活”化课堂和学生的思维,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知识应该被应用于实践”,这句话很有道理。只有当学生学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才能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全面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平移相关的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一次“设计美丽花边”的实践活动。课前,笔者搜集了一些美丽的花边图片,制成课件。课堂上,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出几张美丽花边的图片,并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这些花边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交流过后,笔者出示教材中“画一画”的图案,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图案。接下来,笔者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分享自己制作图案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和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对其他学生也形成一个促进、完善的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巩固了平移這部分知识。同时,还让他们在初步应用平移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几何图形的美,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总之,教师需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关注生活,从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养成一双“慧眼”,提高他们从生活中感悟数学、分析数学的能力。这样,学生们才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能获得应用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