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电视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2018-11-09曾蔷薇
曾蔷薇
摘要:在电视媒体领域,人工智能机器人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在新闻播报领域、娱乐节目以及专业赛事解说等方面。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自身属性及电视媒体的特征,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电视媒体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适用场景受限、弱化主持人品牌属性以及削弱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承功能等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人 电视节目
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在电视中的应用
一、智能机器主持人常驻新闻播报领域。在电视媒体中,人工智能机器人较为成功的尝试之一是作为新闻播报主持人或记者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目前很多国家在新闻播报领域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来代替主播。在我国,微软小冰团队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合作推出人工智能播报员——小冰。目前,小冰以主播的身份在直播新闻栏目《看东方》中替代原有的人类播报员播报天气。①除了主播,智能机器人还担任记者参与到新闻采访工作中。2017年4月24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佳”以特约记者的身份通过网络与科技观察家凯文·凯利对话,对其进行采访。②此外,在2017全球硬科技大会召开期间,人工智能机器人“石榴娃”担任特约主播,为受众进行硬科技资讯播报。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新闻采写和播报工作越来越普遍,这不仅会减轻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还可以解放更多的人力资源进行新闻节目的创新。
二、“人机配合”模式成为电视节目常态。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了电视节目的常客,作为配合工作人员录制的“客串主持人”频繁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这种“人机配合”模式主要表现在晚会主持、访谈节目的采访、电视节目中间互动环节等方面。在2017年贵州数博会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小I”与真人主持人配合,共同启动数博会展览会开馆仪式,展示智能机器人“能听会说”的能力。在美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常被作为访问对象以加深受众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备受关注,经常出现在各大访谈节目中。
三、“人机互动”成为娱乐节目新元素。技术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为电视娱乐节目创新带来新元素,成为电视娱乐节目制作的新宠。主要互动形式包括人机协作表演和人机竞技。如由中国科大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佳”主持的“首届全球华人机器人春节联欢晚会”,以机器人为主题元素,所有节目由机器人表演完成,其中包括舞蹈、声乐、器乐、相声小品、杂技等,实现春晚节目创新,引人注目。
此外,人工智能机器人竞技类节目深得受众喜爱,2017年8月25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节目主题元素的综艺节目《机智过人》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中,最强人类检验员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对决,引起观众高度关注。该类节目不仅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更通过节目中人机互动、人机竞技等环节,实现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科普和宣传。
四、“专业领域解说”或成为机器主持人担任的主要角色。2018年3月1日,中国第一位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正式“上岗”。其以著名主持人俎江涛的声音,播报了外汇交易数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等最新财经资讯。而在电视媒体领域,《小冰摇摇吧》成为较为典型的由人工智能机器人主持的新闻评论节目。截至目前,通过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小冰”已为栏目筛查分析网络热点新闻话题数十万条,并获得与人类专业主持人同等的出镜时长。③此外,体育赛事播报也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魔方元科技自主研发世界首款人工智能足球语音聊天机器人“AI球”。该款机器人通过建立足球行业知识图谱,实现人机交互、知识表达与推理,以语音、图文、视频、动画、图表等形式向用户传递球员信息、赛事数据、社媒资讯、精彩回放等与足球比赛相关内容,堪称高度拟人的体育比赛解说。“AI球”的诞生为球迷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开启了人工智能与球迷互动的新时代。④综上所述,在专业知识要求较强的电视节目中,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依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应用性较强。
人工智能主持人存在的问题
一、适用场景有限。机器人分为两种,分别是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后者已在政务服务、迎宾、大堂经理、导购导览、餐饮酒店和教育等领域“上岗”。在电视媒体领域,人工智能机器人受自身机器特性及电视節目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等要求,适用场景依然受限。
首先,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较难适应外景需求,由于人工智能机身构造特殊,成本昂贵且移动速度有限,在外景主持中容易发生机身受损、接收信号功能被外界环境干扰、行动迟缓等意外。其次,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无法单独承担非新闻播报类节目的主持工作。迄今为止,新闻播报节目之外的电视节目尚未出现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独自担任主持工作的情况。新闻播报类节目属于电视节目中较为基础的一类,将需要播报的内容用专业的表达方式完整准确地传播出去即可。而其他电视节目例如综艺节目、情景剧、赛事等,对主持人的应变能力、把控节目节奏能力等要求较高,人工智能机器人尚未达到要求,无法实现独自主持。
因此,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在电视媒体领域可解放一部分人力,替代媒体人完成基础的播报主持类工作,配合主持人完成节目效果,但是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在电视媒体的应用中还有待尝试,更多应用有待被开发。
二、主持人品牌功能被挑战。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可以在节目中替代部分主持和记者进行工作,但是无法实现特色主持人或者名记者为节目创造的品牌价值。如提到《动物世界》一定会想到赵忠祥,提到《今日说法》一定会想到撒贝宁,提到《朗读者》一定会想到董卿等,主持人自身的主持特色与节目融为一体,成为节目的一部分,是节目的品牌象征。如今,由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初涉媒体工作,参与的节目相对较少,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受到广泛关注。当参与媒体工作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受众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好奇程度降低,不再因为机器人播报本身而感到惊讶时,主持人本身对节目品牌塑造的贡献度将骤降。主持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的个性,不同的个性赋予节目不同的风格特征,形成节目自身特有的品牌特色。因此,有特色的主持人被风格雷同的人工智能主持人替代,主持人品牌功能定将受到严重挑战。
三、电视节目文化传承功能弱化。无论是新闻播报类节目还是综艺类节目,通过节目本身的视觉呈现,主持人主持時的字里行间都会流露出当代文化的色彩,如主持人的服装会体现某个时代的流行元素,节目具有年代感的布景会为受众提供文化传承的视觉冲击,主持人用语会出现流行语以及当代人说话方式,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会为受众展现当代的基本礼仪等。然而,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替代主持人进行工作后,主持人携带的文化符号将会大量消失。如电视天气预报把天气与交通、保健、饮食、旅游、商机、服饰、民俗尤其是中国的24个节气等紧密链接,是实现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节目之一。“小冰”播报天气虽然是东方电视台在人工智能主持方面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是画面里并没有主播的形象,只有一束光效,生硬的朗读不利于拉近受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弱化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在电视媒体诸多领域已经有较为成功的尝试,如新闻播报领域、娱乐节目、访谈节目、大型赛事等,提高了媒体工作效率,解放了部分人力资源,为电视媒体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但是由于机器人自身特性也导致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电视节目应用中面临适用场景有限、弱化主持人品牌功能、不利于文化传承功能实现等问题。
在未来的研发过程中,首先,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应更加注重场景性,实现为不同场景、不同节目策划量身定做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其次,注重个性化机器人研发,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主持人以个性特征,减少主持人品牌功能被弱化的概率,从而增强其节目传播力。最后,在外观设计上应有利于文化传承,相比于日本人工智能主播“埃里卡”和美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外观设计上缺少中国元素和文化底蕴,通过改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外观设计,对于弥补被弱化的文化传承功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本文责编:吉 庆
注释:①王立纲:《东方卫视启用机器人报天气——访SMG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陶秋石》,《青年记者》,2016(6)。
②黄 堃:《人工智能发展渐入“佳”境》,新华社,2017/04/26。
③孙 琳,李 丹:《人工智能来了 他将怎样改变传媒业?》,《影视制作》,2017(11)。
④新浪体育:《全球首款AI看球机器人亮相北京 陪球迷助阵世界杯》,http://sport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