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州S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

2018-11-09都君艳钱春富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师资

都君艳,钱春富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城镇,进城务工,造成农村人口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学龄人口大幅降低,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出现空壳化现象,在此背景下,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些“小规模学校”成为撤并的重点,从1995年到2009年,全国农村教学点数量减少了12.3万所。直到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规定“为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上学,要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过程,坚决制止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自此,国家开始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心开始转向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必要保留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其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为方便农村学龄儿童就近入学、上学而存在的小规模的学校,参照相关学者[2]和《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将农村“小规模学校”界定为在校生人数少于100人的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包括村小和教学点。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山区众多、各民族居住分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国存在177 633所小学,98 437个教学点,9456个复式班,其中云南省有11 673所小学,3308个教学点,270个复式教学班”[3],分别占全国的6.6%、3.4%、2.9%,说明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大量的“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存在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方便了农村学龄人口就近入学、上学的问题,也保证了农村偏远地区弱势学生群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和建设,体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农村质量的发展。因此,要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拥有一支高质量、素质佳、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成为关键。

一、楚雄州S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困境

S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东南部,哀牢山以东,处在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是典型的民族山区县,境内地形复杂,山谷交错,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全县总人口16万,辖5镇3乡,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2%[4],境内地广人稀,各民族居住较为分散。截止到2016年,全县辖区内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9所,在校学生14 036人,教职工1084人,专任教师1049人,详细数据参见表1。

表1 2016年楚雄州S县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和教师数量

参照S县教育局统计的数据,在其统计的2016年度60所小学中,在校生规模大于100人的学校有19所,少于100人的学校有41所,“小规模学校”占全县小学学校数量的68.3%,41所村小和教学点的详细数据参见表2。在这些“小规模学校”中,其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

表2 楚雄州S县“小规模学校”的师生数量

序号乡镇学校名称学生数专任教师数师生比38394041嘉镇茶叶小学7361∶12.2平掌小学4641∶11.5东凤小学9971∶14.1法念小学3631∶12

(一)师资配置不足

根据现行的师资配置指标——师生比,S县的师生比远高于1∶19的标准,教师编制处于饱和状态,表面上教师严重超编,但这并不符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的师资需求。2014年国家核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配置,要求在师生比的基础上参照班师比,以每个班级所需的教师数量进行配置,这比只用师生比单一指标更能体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需求。经有关课题组测算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班师比最低应保持在1.5―2的水平,只开设一个班级的小规模学校则最少应配3名教师”[5],以此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S县还有格邑小学、野牛小学和蚕豆田小学3个教学点,他们的教师数量只有1―2人,别说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甚至连基本的艺体类科目的底线需求都无法满足。

(二)教师结构不均衡

教师队伍结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教学结构方面。从学科结构来看,S县很多学校语文教师相对较多,但极度缺乏英语教师,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专任教师也存在不同程度地短缺,一般由主科教师兼任副科课程的教学,例如大麦地中心小学低年级段,由2―3名教师包班,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兼教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民族教育等课程,高年级段,语文老师兼教思品、音乐、美术、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年龄结构上,中老年教师较多,青年教师和年轻教师较少;学历结构上,高学历教师偏少,虽然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达标,但细究就会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函授、在职进修、继续教育等途径获得的第二学历,大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或大专,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较少;教学师资结构上,代课教师占有一定的比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配置受限于编制,不得不招一些代课教师,代课教师主要来自于本地,未受过系统、专业的师范教育,资质素质良莠不齐,很难保障教学质量。

表3 楚雄州S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年龄结构

(三)教师工作繁重,压力大

S县山区众多,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校点多且分散,大部分学生都寄宿在学校,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学点学生数量少,相应配置的教职工数量就少,由于缺乏厨师、保安、保育员等后勤保障人员,教师不仅包班教学,负责一个班级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又要负责给学生做饭和管理学生的工作,甚至在学校物资稀缺的情况下还要负责物资采购工作,压力可想而知。S县在校生不足30人的教学点就有16所,这些“极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按班师比进行配置,最多是3―4名教师,甚至还有一个教学点只有1―2名教师的情况,对于这些“极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要负责多门学科的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很多学生寄宿,还要给孩子做三餐,出于安全的考虑,晚上与孩子们睡在一起,还有的一些教学点自给自足,白天空余时间老师也会带领学生种菜。由此看来,农村“小规模学校”比起“非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工作繁重确实重之又重。

(四)教师培训机会较少,且层次较低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有的负责给孩子做三餐,闲暇空余时间较少,并且“小规模学校”师资本身就紧缺,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必要的后勤工作,教师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被缩减。与S县部分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访谈得知,他们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很少,主要参加的是离学校较近、时间较短的培训。就S县下辖的大麦地镇来说,全镇共有教职工71人,在2016年,只有4名教师参加州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班,有1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2人参加省级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班。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很少能获得高层次的培训机会,他们只能接受层次相对较低的县级培训,“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高层次培训机会上呈现出的相对弱势和行政链条中的末端地位获得解释”[6],从高层次培训机会竞争来看,云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素质水平难以达到国家级、省级、州级骨干教师培训的甄选条件,从行政链条上看,农村“小规模学校”获得的培训机会大多是市州级以上的学校筛选后的,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些低层次的培训机会。

二、楚雄州S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编制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他们的备课时间、周课时数、周工作量、任教班级和任教科目等远远高于“非小规模学校”教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配置如果继续采取单一的生师比标准,会造成“教师总量超编而实际缺编、表面上超编而结构性缺编”的困境。一些学者建议“基于区域内教师工作量相等原则”[6],“综合考虑师生比、班师比、课时数等因素”[7],以及教师的备课量、课程教学时间等,重新核算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编制。考虑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校际教师工作量相等的原因,可以根据学校的班级数量、教师的课时数、教师的工作量等,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编制下线,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同时,在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可以参照班师比1∶1.5的基础上,教职工编制适当地向农村微型学校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以此缓解学校教师实际需求不足、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的问题。

(二)实行“走教”“送教”制度,促进校际优质教师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师资配置短缺、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任教师紧缺,开不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一些教学点即使开齐开足国家要求的课程,由于师资短缺,也是由班主任或主科教师兼任副科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障。由于艺体类的课程无可替代,需有能力强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校际走教”“送教”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足、教师结构性短缺等问题,通过校际教师间的教学互动,还可以提升“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专任教师走教制度的实施,可以由县级政府统一制定走教政策,为县域教师走教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援助,中心学校具体安排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到村小和教学点进行走教,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能有专业对口的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能够接受到比较理想的学习体验和感官感受。此外,可以建立学校联合体,由一所中心小学将相邻的村小和教学点相连,以中心校为核心,在学校联合体范围内实行教师“走教”“送教”,借助中心校的优秀师资扶持“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在学校联合体内,可以有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安排“小规模学校”教师到中心校交流学习,中心校优秀教师到“小规模学校”听课、指导、上示范课等,支持薄弱学校的发展,提升“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还可促进“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培训层次

农村“小规模学校”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更多的要求,在职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更多针对性强的培训机会,提升培训内容的有效性,保障“小规模学校”教师都可以参加到有效的在职培训。培训主题以农村“小规模学校”现实需求为导向,增加培训内容的适应性,扩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的培训机会,着重安排讲授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包班教学、小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复式教学班的管理技巧、留守儿童和寄宿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避免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实际相脱节。

各级政府应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财政投入,各中小学要将每年生均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并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主力军,应为他们提供一些高层次、优质的培训机会,可以将地州级、省级、国际级教师培训机会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给予优秀的骨干教师更多优质的培训资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去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农村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本校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学习,随着信息技术资源的全覆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远程教育等方式学习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视频资料,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四)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的长效补充机制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补充:一方面“小规模学校”可以与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定向公费师范生”的政策,以“本土招生、全科培养、定向招聘”等方式,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适应本土的教师。云南省于2017年启动了“公费师范生全科教师”的培养项目,由楚雄师范学院、昆明学院两所高校负责全省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按照“统一考试、签订协议、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要求定向培养的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定向服务的县(乡、镇)的服务年限不低于6年,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落实按岗位编制,定向为农村学校培养师资力量。

另一方面,在县域范围内,建立教师轮岗制度和校际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县域内优秀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支教,增强支教教师与“小规模学校”教学需求的衔接度,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可派教师到县级学校进行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同时打破教师固定学校的归属感,学校共同体内的教师配置采取统一均衡配置,教师在学校共同体范围内定期轮岗,促进教师轮岗的常态化。

猜你喜欢

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师资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现实反思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农村“小规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