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逻辑之美
2018-11-09葛徐栋
葛徐栋
“诗言志”,即“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诗人之志也就是诗人的思想、抱负、情怀,这些“志”总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叠加表现出来的,而意象是按一定的逻辑关联起来的。闻一多先生所强调的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其中“建筑美”讲的就是诗歌章节的安排,要有整齐和谐的美感,这就是诗歌逻辑之美。
一、幻入化出之美
“幻入化出”,即使用“蒙太奇”手法,就是把不同场景组合起来,使之分别构成诗节,节与节之间诗句对应,基本整齐。例如:
午 梦
像天空一样的草原
水草丰美
你在我午间的梦中延伸
你是诗经里那只悠然的麋鹿
俯身在我清浅的河流里啜饮
漫步在我绿色的躯体上自在
你是诗经里那只深情的小鸟
我便是你脚下的葛藤
成为你风景的一部分
宿命一样
你摇曳在
我的生命里
——葛徐栋《野人寨的风》
诗歌以梦境为切入点,以草原为背景,以“悠然的麋鹿”“深情的小鸟”,其结构如下:
全诗首尾呼应,中间两节诗行整齐,两个场景,通过梦的衔接,幻入化出,节奏明快,“你”“我”之情,恰如风景,摇曳多姿。
二、正反对比之美
诗行连缀的章法,就是诗篇的逻辑关系,正反对比,就是其中一种。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构建的内容,彼此之间正反映衬,形成对比,或刚柔相济,或妍媸互见,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例如:
泥 土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藜《泥土》
诗歌选取珍珠、泥土两个意象,形成对比:
昂贵(正):珍珠——怕被埋没 反
普通(反):泥土——踩成道路 正
珍珠和泥土,在价值上,一个昂贵,一个普通,正好相反;但是诗人分别赋予它们“怕被埋没”和“舍身成路”的特质,“怕被埋没”因而痛苦,“舍身成路”让人赞美,所以这两个意象的“价值”相反,两种特质也相反,而评价却完全反转,前者变成反面的,后者变成正面的,而且全诗的重心正在于此。
一褒一贬,诗歌借珍珠来衬托泥土,深情地赞颂了牺牲精神的可贵,完成了对意象的审美观照。诗篇自然融合,富含逻辑。
三、虚实相生之美
很多现代诗,运用类比手法,使诗歌虚实相生,别有韵致。究其实,就是通过类比联想展开诗行。例如:
试 验
——之一
他们说 在水中放进
一块小小的明矾
就能沉淀出 所有的
渣滓
那么 如果
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放进
一首诗
是不是 也可以
沉淀出所有的 昨日
试 验
——之二
化学课里 有一种试纸
遇酸变红 遇碱变蓝
我多希望
在人生里
能有一种试纸
可以 先来替我试出
那交缠在我眼前的
种种 悲 欢
——席慕蓉《试验》
“明矾”和“诗”,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而诗人由明矾可以滤清杂质这个普通的常识出发,联想到“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放进一首诗”,那么“是不是 也可以 沉淀出所有的 昨日”,联想生发,由实而虚,进行类比推理。
吟诗,赏诗,写诗,其实就是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放进一首诗”,而“昨日”之所以可能清清楚楚地浮现,那正是因为“诗”的关系。那么,“诗”到底在传达着什么讯息呢,应该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在的感悟,对过去的缅怀,这确实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能够怀抱未来的憧憬,固然是从过去与现在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而对过往一切的诠释,又何尝不是掌握着现在与未来,才能够产生的呢?“诗”能够镕铸过去、现在、未来这时间的三相,“诗”其实镂刻着我们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的悟解。
诗人以“明矾”滤清水中杂质的特性,烘托出诗歌滤清人生杂质的功能,这里由实转虚,关于“明矾”的部分是实,关于“诗”的部分是虚,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让意象相联接,这样的写法,既增添了诗篇摇曳多姿的韵致,而且还多了点“邀请”的味道,邀请人们去尝试,去用“诗”过滤生活的杂质。
而《试验——之二》,是第一首诗的延续,由“化学试纸”别出心裁地联想到“生活试纸”,试图检验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类比联想,虚实结合,烘染主题,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以思维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