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微泵与静脉滴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疗效及炎性指标对比
2018-11-09赵光强梁桂林
赵光强 ,陈 燕 ,王 彬 ,梁桂林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0; 2.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海南 三亚 57200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C/TAZ)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耐药率低等优点,对大多数革兰阴性、革兰阳性厌氧菌及需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于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疗效较好,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1-2]。据报道,在进行 PIPC/TAZ输注时将传统的0.5 h输注延长至3 h或以上可提高PIPC/TAZ的抗菌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中对比了 PIPC/TAZ微泵与传统静脉滴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疗效及对血清炎性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3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4];能正常交流、阅读和听写;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血液性疾病或近期感染;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本研究所用药物禁忌证;近期应用过其他抗菌药物。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三亚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6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止咳祛痰、退烧、雾化、给氧、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浙江昂利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742,规格为每支1.25 g<含派拉西林1.0 g,他唑巴坦0.25 g>)3.0 g/0.7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0.5 h;观察组给予注射用 PIPC/TAZ 3.0 g/0.7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 60 mL,微泵静脉输注3 h。两组均每8 h 1次,共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炎性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以转速 2 500 r/min高速离心10 min后,放入冷藏室,待测。采用迈瑞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 C反应蛋白(CRP)水平,固相免疫色谱法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所有操作均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
临床疗效[5]:痊愈,咳嗽、咳痰、发热等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菌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显效,以上4项中有3项为正常;有效,咳嗽、咳痰、发热等临床症状、体征较前有改善,但细菌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还未恢复正常;无效,咳嗽、咳痰、发热等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菌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较前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
细菌学疗效:根据细菌的清除情况分为细菌清除和未清除,细菌清除指治疗结束后1 d所取标本未见细菌,细菌未清除指治疗结束后1 d所取标本仍可见细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2至表5。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中细菌是引发的主要致病菌,抗菌药物的选择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哌拉西林是一种广谱青霉素,对大多数常见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对于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作用不明显[6]。他唑巴坦是一种强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具有抑酶谱广、抑酶作用强等优点。哌拉西林联合他唑巴坦能取长补短,具有协同抗菌作用,可提高抗菌疗效,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虽然药物的抗菌活性是影响抗菌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但给药方案的不同也会对抗菌疗效造成影响[7]。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n=34]
表3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水平比较(±s,n=34)
表3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水平比较(±s,n=3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WBC( ×109/L) CRP(mg/L) PCT(ng/mL) IL - 6(pg/mL)治疗前15.03±2.86 14.89±2.91 0.200 0.842治疗后6.21±1.12a 8.68±1.75a 6.932<0.001治疗前90.56±19.33 91.12±20.25 0.117 0.908治疗后16.36±8.75a 29.72±9.79a 5.933<0.001治疗前1.87±0.75 1.82±0.73 0.279 0.782治疗后0.32±0.11a 0.52±0.16a 6.006<0.001治疗前58.65±13.31 59.32±14.52 0.198 0.843治疗后16.33±4.52a 27.62±5.56a 9.187<0.001
表4 两组患者细菌学疗效比较[株(%)]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n=34]
药动学/药效学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最佳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指标,是指抗菌药物血药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的时间百分比,最小抑菌浓度时间百分数不低于50%是多种抗生素的有效治疗目标,其中包括哌拉西林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8]。据报道,将输注时间延长是提高该指标的有效方法之一[9]。PIPC/TAZ的半衰期(t1/2)约为 0.8 h,临床传统的给药方式为 3.0 g/0.375 g,每 6 h 1次或 4.0 g/0.5 g,每 8 h 1次静脉滴注 0.5 h[10]。但给药间隙会使药物浓度降低到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可对中、重度患者的治疗造成延误,对轻度患者也可增大耐药的危险性。而持续输注及将输注时间延长均可提高 MIC时间百分数,相较于传统给药方案可获得更好的累积反应分数等药效学指标[11]。给予120名志愿者相同日剂量的PIPC/TAZ,并分别以24 h持续静脉滴注、间歇静脉滴注结果发现,24 h持续静脉滴注组抑菌曲线下面积等药效学指标较间歇静脉滴注组高[12]。但24 h持续静脉滴注在临床实施存在一定局限性,患者依从性较差,会增加护理工作的工作量和难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PIPC/TAZ微泵可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价值[13]。WBC,CRP,PCT,IL - 6均是反映炎症发生的常用生化指标,且其水平变化和感染性病情程度、转归有密切关系。治疗后,观察组各炎性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表明本研究给药方式较传统静脉注射方式在抑制炎性因子表达、降低炎性反应、控制感染作用方面更明显,可有效促进疾病转归。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PIPC/TAZ微泵可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的抗菌疗效。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提示延长输注时间、持续输注并不会增加PIPC/TAZ的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PIPC/TAZ微泵静脉输注3 h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较传统静脉滴注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更显著,且在降低相关炎性指标水平作用方面更明显,可作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较优的给药方式,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等不足,且临床对于微泵静脉输注最佳时间即最佳给药方式尚未统一,今后尚需加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