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2008—2016年)
2018-11-08钱兴多莫国芳
钱兴多,莫国芳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一、引言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同贵州、广西、四川、西藏等四省相邻;西部和南部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毗邻,边境县多达25个,被称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桥头堡。云南省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色金属王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尤其“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独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因而使其旅游资源具有一种超自然、超民族、越国界的独特魅力①参见:http://www.yn.gov.cn/yn_yngk/yn_sqgm/201201/t20120116_2914.html,2015-09-22。。据《云南统计年鉴2016》数据,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常住人口4770.5万人,城镇人口2148.2万人,乡村人口2622.3万人,城镇化率为45.03%。2016年,云南省共接待游客4.31亿人次,国内游客4.25亿人次,入境游客1199.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26.25亿元,国内旅游收入4536.5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0.75亿美元。旅游总收入占云南省GDP的比重为31.8%,占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7%。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旅游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因此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也将日益突出。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由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146-147。旅游行为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其产生的前提是人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旅行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推动下,“旅游”一词已从过去的名词转化为现在的动词,即从理念转为行动。过去人们所说的“旅游”是“奢侈”的代名词,而现在人们所说的“旅游”是“休闲”的代名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体现在从传统的基本生活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灵追求,于是人们便选择一种时尚的方式——旅游。
学界对云南省旅游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同国内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相对较晚,其原因与云南省独特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社会条件等密切相关,但近年来有关云南旅游研究的学者及文献层出不穷。车志敏分析了云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加速旅游资源开发的七大措施[2];明庆忠阐述了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方向及开拓东南亚旅游市场的条件和对策[3]180-184;孙勇等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分析方法,利用旅行社线路报价单与旅行游记数据,确定了整体网和个体网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云南目的地网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4];王东琴和李伟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机理,并测度了旅游与城镇两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强度与协调发展水平[5];幸岭与蒋素梅借助PEST分析法从多角度对云南旅游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6];黄晓园等借助平均最近邻、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云南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及特征、地域分布差异及空间相关性、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7];毛剑梅等在借鉴发达国家地质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云南地质旅游资源产业化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地质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8]。此外,一些学者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了云南省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路径及方向。
总体而言,学者对云南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的开拓、建设及其空间分布差异等方面,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云南旅游业发展演变的研究甚少,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旅游业发展水平梯度
旅游业发展水平梯度反映了市(州)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云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平均值的比值情况,其计算公式为T=Xi,T为旅游业发展水平梯度值。其中,Xi为地区i的旅游收入;n为该区域所包含的市(州)个数;为区域旅游收入平均值;T=1表示该市(州)旅游发展水平与云南省旅游发展水平持平,T>2表示其为高度发达区,T∈(1,2]则其为发达区,T∈[0.5,1]则其为欠发达区,T<0.5则其为落后区。
2.首位度
首位度用于衡量地区旅游规模分布状况,反映地区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S=P1/P2。其中,S为首位度;P1和P2分别为旅游规模最大和第二的城市游客总人数。若S≤2,则表示结构正常、集中适当;若S>2,则表示结构失衡、过度集中。
(二)数据来源
计算过程中所用到的数据,如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游客接待数量等,均来自《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过程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总体分析
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云南省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且发展速度较慢,近年来才凸显迅猛的发展势头。据《云南统计年鉴》可知,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旅游业发展数据记载,且部分市(州)数据缺失。近10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稳中向前,呈现出良性发展,旅游业收入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在云南省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且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可大致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分散模式、放射状模式、多核心联动发展模式。
1.缓慢发展的零星分散模式(2008年以前)
该阶段受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人文条件等的影响。与国内同时期的省(市)相比,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存在无序性、片面性、封闭性、局限性等特征,这使得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景点零散分布。市(州)之间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城市与旅游景点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交通运输集散作用较弱,游客输送量较少;昆明、红河、西双版纳(在后文图1和图2中简称为“版纳”)为主要旅游聚集区,旅游业发展分散独立;人们的经济收入还未达到出行旅游的水平。在该阶段,云南旅游业发展速度缓慢,呈现为零星分散模式。
2.加速发展的放射状模式(2008—2012年)
随着经济建设的有序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随之提高,出游支付能力增强,同时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地区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形象宣传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游客集散能力大大提升,旅游承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发展得到了极大改善。在该阶段,云南省旅游业已扩散到各个市(州)所辖的重要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呈放射状。作为省级行政中心,昆明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集散作用,并向大理、丽江、红河、西双版纳等州市辐射。交通运输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旅游产业要素不断集聚,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部分旅游景区开始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各地区间的旅游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快速发展的多核心联动模式(2013年至今)
云南省凭借“十二五”规划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十三五”规划发展的良好开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产业优质化、信息通信高速化、交通运输便捷化等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消费方式逐渐迈向高质化,旅游越来越成为居民的日常需求。政府和旅游企业深知庞大的旅游市场必将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而进一步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牌打造、旅游产品研发、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法规制定等领域的投入,强化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旅游承载力、为游客营造出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颁布实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空间,促进了云南旅游业优质高速发展。
在该阶段,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模式可以被概括为多核心联动发展模式,即形成了包括昆明、丽江、大理、红河、西双版纳在内的国内旅游集聚地,以昆明、丽江、大理、迪庆在内的入境旅游集聚地,且这些集聚地以昆明为依托联动发展。近年来,云南省打造了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包括昆明—大理线与昆明—丽江线)和高速铁路(昆明—大理线)的建成与通车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强化了旅游业发展的集散扩展轴,大大缩短了旅游目的地间的时间成本和空间距离,促进了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尤其有助于对特色民族旅游资源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旅游产品类型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云南旅游业圈层的融合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分析
1.旅游业发展水平梯度演变
表1 2008—2016年各市(州)国内旅游收入与云南省平均水平之比
云南历史悠久,省内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厚且各具特色,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条件、区位优劣、基础设施等差异较大,因而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不均衡性,进而导致各市(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明显的时间差。旅游业发展水平梯度值可以清晰地反映旅游业发展的变化特征及地区差异。从表1、表2可以看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呈现不均衡性,各地区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入境旅游地区差异愈加大于国内旅游。一般而言,同样具备旅游资源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捷、服务能力强的地区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旅游,但从各市(州)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来看,对于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区位优势较好的昆明、曲靖、大理、玉溪、红河、丽江等城市而言,其国内旅游收入位居云南省前列,而入境旅游收入却非如此。相反,地处边境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交通通达性较差、社会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迪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等城市,其入境旅游收入却位居云南省前列。由此可见,云南省入境旅游收入出现倒置现象,入境旅游地区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其主要原因在于,迪庆和西双版纳等地区以它们独特、丰富、新颖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和边境口岸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入境旅游游客。从计算结果看,2008年昆明和大理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4.7倍和1.7倍,最高的昆明是最低的怒江的26.5倍;迪庆和昆明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5.0倍和3.8倍,最高的迪庆相当于最低的楚雄的50倍。2013年,昆明和丽江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3.9倍和2.1倍,最高的昆明是最低的怒江的30.1倍;迪庆和昆明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4.8倍和3.1倍,最高的迪庆相当于最低的昭通的47.7倍。2016年,昆明和丽江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3.7倍和2.1倍,最高的昆明是最低的怒江的28.6倍;大理和丽江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7倍和2.5倍,最高的大理相当于最低的玉溪的26.6倍,迪庆的入境旅游地位首次被大理取代。
表2 2008—2016年各市(州)入境旅游收入与云南省平均水平之比
表3 云南省国内旅游业发展类型
图1 云南省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差异
依据旅游业发展水平梯度值和划分标准,将2008—2016年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如表3所示),绘制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图(如图1所示);将2008—2016年入境旅游业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如表4所示),绘制出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云南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向好的方向迈进,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劣于国内旅游,且旅游业发展水平高的市(州)数量较少,部分地区(如怒江、昭通)的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提升速度非常缓慢。又因地区间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差距,省内市(州)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目前这种差异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旅游产业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4 云南省入境旅游业发展类型
图2 云南省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差异
2.旅游城市演变
由于各市(州)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异,云南省各旅游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凸显出发展的不平衡性。如表5所示,依据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数据分别计算各市(州)的首位度。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旅游城市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国内旅游呈现典型的首位分布,入境旅游首位分布也比较明显。从时间段看,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的首位度都呈下降趋势,2008—2016年旅游总收入的首位度从2.69下降到1.76,国内旅游收入的首位度从2.70下降到1.76,入境旅游收入从1.32下降到1.06,其中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一直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收入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09年和2012年有轻微上升后又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旅游首位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国内旅游发展的集中趋势加大;入境旅游首位度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入境旅游发展的集中趋势减缓。从地区来看,2008—2016年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的首位城市均为昆明;迪庆和大理在入境旅游收入的首位城市方面展开竞争,2008—2015年首位城市为迪庆,2016年大理位居入境旅游城市榜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云南入境旅游发展的集中趋势有所减缓,但减缓趋势不明显;国内旅游发展的集中趋势有所加大,昆明的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仍居云南省首位。如表6所示,云南入境旅游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变化比较明显。2008—2015年迪庆位居首位;2016年大理取代迪庆,位居首位,丽江和昆明分列第二位、第三位。
表5 2008—2016年云南省旅游城市首位分布
表6 云南省入境旅游总收入变化
四、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旅游者的观赏对象和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9]。旅游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旅游业发展,并造成旅游业收入差距。从时间上看,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后顺序会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从空间上看,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会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地域分布差异十分明显。从点状集中度看,云南高品位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昆明、丽江、大理、红河、西双版纳等市(州);从线状集中度看,旅游资源以昆明为中心形成四条线路,即西北线(昆明—大理—丽江—迪庆)、西线(昆明—保山—腾冲—芒市—瑞丽—缅甸)、西南线(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和东南线(昆明—石林—九乡—阿庐—普者黑)。西北线游客可以欣赏神奇的江河、湖泊等自然美景,领略壮丽的雪山、峡谷风光,体验彝、白、纳西、藏等多民族风情及摩梭人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了解纳西族古老而神奇的东巴文化及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价值内涵,探索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神奇奥妙;西线游客可以游览古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名胜古迹,观赏雄奇的火山地热景观,体验傣、景颇、傈僳等少数民族风情,饱览瑞丽江、大盈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及中缅边境的亚热带田园风光;西南线游客可以游览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的奇特景观,了解傣、基诺、拉祜、佤等多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体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雄伟气魄,领略中老、中缅边境的异国风光;东南线游客可以游览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奇山、异水、石林、溶洞等自然奇观,了解彝、壮、苗、瑶等民族的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塑造了千姿百态的旅游奇观,也使不同地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旅游风貌,让游客感受到独具一格的旅游文化。昆明为云南省省会所在地,集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服务等为一体,基础设施健全,社会服务等级较高,旅游集散能力较强,以“春城”美誉名扬海内外,其“云南民族村”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众多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旅游业总收入稳居云南省首位。但是,旅游资源分布较少的昭通、怒江、文山等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格局的形成与演化。
(二)旅游政策
旅游政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规范和维系旅游市场行为具有调控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旅游业发展打造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律保证,从多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0]。为营造国际化、高质化、规范化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云南省先后颁布了《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加快建设云南旅游强省》《云南省关于开展旅游景区法治文化宣传活动的方案》《云南省旅游条例》《云南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意见》《云南省深入开展旅游行整治规范旅游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南省旅游行业依法治旅规划》等一系列旅游指导性文件,并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发展原则”。这些文件着力打造多样化、高端化、国际化旅游产品,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着力建设滇中国际旅游城市圈,重点建设4大旅游经济带,优化发展5大旅游片区。此举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拓展了空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夯实了基础。云南省关于旅游业发展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血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将推动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迈向新台阶、新高度,促进地区间旅游业相互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落后市(州)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三)交通网络
交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不仅起着连通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还扮演着旅游活动的通道和媒介,深刻影响着游客目的地选择、流向、流量、旅游地开发建设过程等,进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时空结构。截至2016年,云南省建成公路里程为2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4134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为1.7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首次突破20万公里,铁路里程突破2229公里①参见:http://www.yunnan.cn,2018-01-07。。根据国家政策及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展纲要,2020年云南省铁路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连接省内外的铁路有成昆、贵昆、南昆铁路,以及沪昆、云桂高铁;水运通航里程为4294公里,建有景洪港、思茅港、水富港、绥江港、昆明港、大理港等;航空机场有14个,其中有1个枢纽机场、13个干支线机场②参见:http://www.caac.gov.cn/XWZX/MHYW/201702/t20170222_42638.html,2018-01-07。。随着“十三五”规划发展的有序推进,云南省逐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旅游交通网络,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补充,进而建成了一批连接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的旅游专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扩展轴,提升了旅游集散能力。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条件,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部分市(州)交通运输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如怒江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交通建设的技术和成本都有较高的要求,建设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交通发展缓慢,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旅游业提升空间较大。从整体上看,云南的交通运输网络推动了旅游业的腾飞。
(四)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需求和规模对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了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变,市场规模的大小影响了旅游业收入的高低,旅游市场需求和规模会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传统旅游与现代旅游的本质区别在于市场需求不同,已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及养生型旅游转变,需求层次提升、等级提高。从产品类型上看,旅游已从观光型旅游转向休闲养生型旅游;从地域上看,旅游市场已扩展到乡村,乡村特色旅游备受游客青睐,内涵价值不断提升。大理风景区、三江并流风景区、西双版纳风景区、滇池风景区等重要的旅游景区依然备受游客喜爱,同时乡村兴起的“特色民族村”旅游助推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省的区位优势为进一步扩大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入境旅游常态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市(州)入境旅游人数明显上升,入境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昆明凭借强大的旅游市场需求和规模吸引了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海内外游客,旅游业发展水平居高、旅游业收入居云南省首位,其余市(州)由于市场需求和规模的差异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但随着旅游市场的拓展、经济社会条件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业将会呈现发展的新态势,各市(州)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旅游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五)产业结构调整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多种配套产业提供保障,由于覆盖面广、关联性强、影响力大,各地区产业发展实行政府主导战略,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云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调优产业结构、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建成云南旅游文化产业“新高地”,以及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构建“一核两带三片”全域旅游;打造“黄金十字”旅游经济圈;建设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示范区。例如,把文山建成云南旅游文化产业“新高地”;将普者黑、坝美打造成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云南省旅游转型升级示范区,以带动麻栗坡老山、西畴香坪山、文山老君山、富宁坡芽博爱、砚山黑巴、广南八宝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两年建成、三年见效、四年形成国际品牌、五年带动全州实现“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以哈尼梯田、昆明–河内旅游经济走廊、滇越铁路、红河谷四大世界级产品为核心,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商务旅游为特色,跨境旅游为延伸”的产品体系;以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城镇、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为基础,形成配套全、质量高、效益好的旅游产业体系。将红河州建设成“一核、三带、五片区、五集散”的旅游示范区,旅游业成为红河州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三次产业结构比值反映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6年云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14.8∶39.0∶46.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空间较大,尤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①参见:《云南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云南省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迭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新路子,以“零容忍”态度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目标,打造“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一流旅游”;大力发展新业态,制定实施新标准,推动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②参见:http://www.yn.gov.cn/yn_zwlanmu/qy/gzbg/201802/t20180213_32009.html,2018-01-25。;要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等七大要素③参见:http://www.yn.gov.cn/yn_zwlanmu/qy/gzbg/201802/t20180213_32009.html,2018-01-25。,构建旅游特色富庶之地。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从而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六)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同时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且与旅游业收入差异变动紧密联系。旅游资源的先天禀赋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后备动力。回顾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状况可以看出,昆明集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服务为一体,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并以强大的旅游市场和规模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其旅游业收入居云南省首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上升,旅游资源不具备优势的曲靖、昭通、楚雄、迪庆等市(州)旅游业迅速发展。此外,通过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商务会展等的深度融合,以及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旅游业发展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如昭通市鲁甸县借助花椒种植发展形成了集种植、采摘、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会展及交通运输等产业的融合,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旅游业发展水平。
五、结论
基于云南省各市(州)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的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差异,结果表明:
第一,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经历了零星分散模式、放射状模式、多核心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变。从演化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云南省旅游业将走向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全域化协调均衡发展。
第二,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各市(州)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交通通达性较差、社会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迪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等城市入境旅游收入位居云南省前列。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将逐渐缩小。
第三,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业发展具有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尤其国内旅游呈现明显的首位分布,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呈现下降趋势;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的首位城市昆明居榜首,入境旅游收入的首位城市在迪庆和大理之间展开竞争。
第四,从时间角度看,各市(州)旅游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长;从空间角度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昆明、丽江、大理等地区。
第五,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