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伦理在青光眼延伸护理中的应用
2018-11-08李玉霞
李玉霞
青光眼是眼压超越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特征性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从而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失明等情况。临床上青光眼的患者主要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来降低患者眼部压力,维持患者现有视力,进而改善生存质量。青光眼是一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疾病,出院后由于患者得不到医务人员的持续照护会出现依从性降低,同时由于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等因素[2],眼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青光眼的再次发作。患者的护理伦理需求不仅停留在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的延伸护理领域仍然需要广泛的应用。因此,对青光眼患者接受延伸护理后的生存质量及延伸护理的效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此病的健康指导提供科学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光眼患者200例,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小梁切除术后;②患者全身情况及神志意识均比较稳定;③患者能很好地配合研究的进行;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相关协议;⑤排除合并其他全身异常者。入选病例按照入组的先后时间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出院后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出院干预加延伸伦理的方法:⑴制定患者访视流程、访视内容、安排访视时间、确定访视内容和访视形式,建立患者访视档案。⑵延伸护理内容:①定期监测眼压、视力及3个月到半年复查视野及眼底立体照相检查。②了解患者对青光眼疾病知识知晓情况、用药等遵医行为的依从性。③了解患者眼部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并针对性给予健康教育指导。⑶延伸护理服务的方式:分别在出院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半年采用电话、微信平台和面对面现场访视,而且每名患者的访视工作由同一个人访视完成。两组患者均通过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讲解关于青光眼的常规知识,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掌握按时用药、自我管理、按时复查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识别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的症状、病情恶化的迹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用眼习惯)及生活规律,做到规律作息,尽量保持心情愉悦。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光眼患者随访的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主动交流帮助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出院3~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眼压值、视力、再次入院率、疾病知识知晓率、点药服药的依从性、满意度,并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后对其疾病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及干预满意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及干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及干预满意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眼压效果比对 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为(15.23±1.03)mmHg,对照组患者的眼压为(21.58±3.98)mmHg,t值为10.9219,差异明显。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指标的比较 患者各项生存质量指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出院患者随访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青光眼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我国的相关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2.92%和16.40%,而普通人群焦虑和抑郁症的发生率仅为2.4%和1.4%[3],因此应早期进行护理伦理干预。
青光眼知晓度更高的青光眼患者心理障碍程度往往更轻,生存质量更高,故提高青光眼的知晓度可以缓解青光眼患者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
护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及医学、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其他社会意识不可替代的能动作用[5]。护理伦理的科学应用,早期能使患者安心,缓解焦虑,树立信心;出院康复期间能满足患者的求知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还可以向患者传达相关伦理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消除患者的悲观厌世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此外,还要调动患者家属及亲朋好友,创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和康复的效果,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