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2018-11-08左鑫伟李萍陈媛程宇彤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移植术体外循环术式

左鑫伟,李萍,陈媛,程宇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1],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日益增多,CABG手术技术也逐渐成熟。然而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术后冠心病危险持续存在和药物治疗不规范等因素导致CABG术后患者需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数量也日益增多。本文将就目前Re-CABG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现状、适应症、并发症及预后和手术策略等问题作一综述。

1 Re-CABG国内外应用现状

国外CABG术开展较早,所以Re-CABG患者数量较多。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甚至有行3次、4次CABG术的报道[2]。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接受CABG术的患者有60万左右,术后10年接受Re-CABG的患者的比率为10%左右,即北美地区接受Re-CABG的患者约6万人。Re-CABG手术期死亡率在5%~16.7%[3],要比同时期CABG手术的死亡率高2~5倍[4]。

我国自成功实施首例CABG术以来,至今发展40余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接受二次手术的病人较少,临床均为小样本的研究报道(表1)。国内安贞医院[12]报道545例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的患者, 仅有5.9%的患者接受Re-CABG术(32例)。而阜外医院[13]报道接受Re-CABG术的患者的比例更低,只有0.2%左右。近年来随着内科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外Re-CABG数量呈下降趋势[14]。而国内由于患者数量大,Re-CABG仍有增加趋势。

2 Re-CABG患者临床特点

Re-CABG患者与首次CABG患者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前者多具有年龄大,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病发病率高和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特点[4],而且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年龄是术后30 d死亡率和长期存活率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年轻”:1.7%,“中间”:2.3%,“老”:4.3%,P<0.0001)[4]。Patel等[15]认为术前低左室射血分数是手术死亡率的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患者术前应用IABP辅助优于目前临床上的任何药物,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促进恢复。也有研究显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史等危险因素在Re-CABG患者患病率更高[16]。Simon Maltais等[17]回顾性分析748例Re-CABG者,年龄中位数为69岁(36~88岁),其中男性86%,术前存在糖尿病191例(26%),高血压562例(75%),外周血管病459例(28%),脑血管病史121例(16%),有心肌梗死病史占61%。这也和国内的小样本数据分析结果类似[7,11]。另外,Spilotopoulos等[18]回顾性研究近20年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变化趋势发现第一次CABG和第二次CABG期间,许多患者接受了至少一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

表1 近10年国内发表的有关二次CABG术的报道

3 Re-CABG 适应证

随着内科PCI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Re-CABG手术适应症也在不断变化。目前比较公认的Re-CABG适应症为①再发心绞痛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不适合内科介入治疗;②再发心绞痛距初次CABG术5年以上,不论是否具有PCI适应症;③多支静脉桥血管严重狭窄或前降支静脉桥血管狭窄大于50%;④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尤其合并前降支近端狭窄或左主干严重狭窄;⑤急性心肌梗死后低心排、心脏破裂、心脏压塞、乳头肌断裂引起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⑥PCI术失败、出现严重并发症或预后不佳。

4 Re-CABG手术策略

影响手术效果除了与患者临床因素相关,还有一些技术策略也影响预后,这包括:如何选择手术入路及处理并发症;如何处理原冠状动脉和原移植血管;如何选择心肌保护方式;如何选择术式等。

4.1 手术入路和并发症处理首次CABG术后心包往往闭合不佳,从而导致主动脉、右室和移植物与胸骨发生粘连。如果Re-CABG时仍选择正中切口,则可能术中直接损伤上述结构[19]。解决办法有:①术前运用影像检查仔细评估纵膈器官与胸骨的距离;②开胸时使用电锯;③先经外周置管行体外循环(不一定深低温停循环)[19,20];④重新考虑切口路径。如在前降支、右冠脉近端狭窄和三支病变的患者,Re-CABG时可以仍首选正中切口。而对于左回旋支或左钝圆支狭窄的情况,可选择左胸侧切口[4]。对右冠远端行CABG还可以选择腹部入路。Re-CABG时选择前壁小切口入路较再次经胸骨入路可以减少术中损伤。

选择手术入路的第二个挑战是在分解心包和胸骨粘连物时,导致已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静脉桥血管内的脂质斑块破裂,进而出现血管内血栓或栓塞。这在处理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与右房粘连时最容易发生。预防措施是在分离静脉桥血管之前先停循环并钳夹主动脉根部,这要求分解粘连的范围只要能满足插管上机(体外循环)即可。倘若连此条件都无法满足,只能先经外周血管行体外循环[19]。

4.2 如何处理已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静脉桥血管?简单一句话:要么替代,要么共存[21],即新的移植血管完全替代原通畅的移植静脉血管,或者矿置原通畅的移植静脉血管。两种处理各有利弊。前者有发生低灌注和心梗的风险。而旷置原通畅的移植静脉血管则有可能引发竞争血流[20]。但保护通畅的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对Re-CABG手术效果影响重大,最有效的办法是在首次CABG时做胸膜、心包保护“鞘”或人工血管鞘包裹LIMA,以避免再次手术时LIMA被损伤。

如果患者并发严重的主动脉斑块或狭窄,桥血管近端吻合口的选择是难点。应对办法是深低温停跳同时行主动脉根部置换;也可以将桥血管近端选择与腋动脉吻合,但一般不首选与易并发动脉硬化的髂股动脉吻合[22]。

4.3 术中心肌保护方式Re-CABG术中灌注心肌保护液有前向和逆向两种方式。前向灌注有效果差及血管远端栓塞风险,而逆向灌注在某些情况下又不能完全覆盖心肌(如桥血管吻合于后降支,此时经桥血管灌注,右室心肌则往往无停跳液灌注),所以两种方式联合可能更合适[23]。

深低温停循环时需要主动脉根部夹闭以防停跳液溢出及升温,但原通畅的桥血管往往无法做到被夹闭,此时则需要全身的降温处理措施。

4.4 Re-CABG术式主要有体外循环下CABG(ON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两种。OPCABG优点在于:小的分离面积、更少的出血量、可避免体外循环(CPB)相关的炎症反应,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及组织损伤改善围手术期效果[24],避免肺适应性降低而缩短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25]。但OPCABG缺点是完全血运重建率低。Tugtekin等[26]比较了Re-OPCABG与Re-ONCABG的完全血运重建率,结果为48.6 vs. 86.9%;Czerny及其同事[27]报道的Re-OPCABG术的完全血运重建率更低(27% vs.92%)。但有回顾性研究提示Re-OPCABG组的移植物的数量少于Re-ONCAB组(2.5±1.2 vs. 3.0±1.1)[28]。

Basel等[29]研究显示Re-OPCABG患者术后总的事件发生率低,尤其是术后短期预后好,包括房颤发生率减低,ICU住院时间减少,总住院天数减少等。Engin等[30]研究显示Re-OPCABG较Re-ONCABG的3年生存率更高(81±12% vs. 63±9%),而术后生活质量对比两组间没有任何显著差异,但更晚期预后比较(6年)两者在存活率和主要心脏事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心肌梗死、死亡和手术)方面没有差别[31]。

目前多项研究显示首次OPCABG是高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既往有脑卒中和严重动脉硬化患者的首选术式。对于再次冠脉旁路移植术,国内小样本非随机对照研究[32]显示在上述合并症较多的患者中,Re-OPCABG与Re-OPCABG术式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住院卒中、住院死亡率等主要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而前者手术时间、ICU时间、输血发生率均小于后者,提示OPCABG术在Re-CABG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韩国及日本的[33,34]研究与国内研究的结果相似,即这两种术式在亚洲人群中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死亡率、长期生存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仅需移植1~2支桥血管的患者,Re-OPCABG和Re-ONCABG疗效相当[35]。所以对具有此类特征的高危Re-CABG患者,OPCABG也可能是优选术式。

Re-CABG乳内动脉桥血管的通畅率优于桡动脉,桡动脉优于大隐静脉[36],有研究提示原位IMA移植术后10年通畅率达90%以上,而大隐静脉由于退行性变或粥样硬化,远期血管通畅率明显降低[37]。总体上,目前认为Re-CABG术应尽量完全再血管化和完全动脉化[38]。

目前Re-CABG术后患者二级预防药物包括双联抗血小板、他汀、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规范的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39],同样,饮食和运动管理能够延缓桥血管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遗憾的是Garrett等[40]报道指出多数患者在术后1年后依从性仍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手术获益减少的原因。

5 小结

Re-CABG手术量逐年增多;围手术期和远期死亡率高于首次CABG;患者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影响Re-CABG预后;OPCABG术式应用增加,在仅需移植1~2支桥血管的患者可达到与ONCABG近似的临床效果和远期预后。

今后Re-CABG应向微创化、提高桥血管远期通畅率方向发展。随着Re-CABG手术不断增多,应加快开展大规模临床多中心、随机和对照研究,对Re-CABG手术策略做深入的观察。而我国开展CABG手术时间短,Re-CABG手术例数量少,发展将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移植术体外循环术式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安全的体外循环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围手术期难治性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分析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