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观下首都师范大学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价值探析

2018-11-07张白宁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7期
关键词:双导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

张白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培养的教育师资与对老师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一些高等院校在音乐教师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希望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改变这一现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院,音乐教育教研室在进行了音乐教育模式相关资料的搜集及探讨后,看到教育模式的弊端,并实行的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所在,并希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符合新课程改革价值观的音乐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观 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双导师 双实践 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197-01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满足于教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而是希望将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功能发挥出来,将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的音乐教育高等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培養适应新课程改革价值观和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1.我国新课程观下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专业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着重文化理论的学习,轻技能技巧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就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习模块为例,据了解“现行的教育状况为:教育实习一般要6-8周,通常在第7或第8 学期。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见习、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总结等。但很多青年教师在校期间成绩优秀,进入工作岗位走上讲台后却不一定会教授课程。还有部分院校实践流于形式,实习期间有的实习生只给学生上过一节课,有的甚至没有实践环节。

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现在的主要问题包含:(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和意识不强。(二)在课程设置上,要学习的门类太多:过于追求单科的专业高度,重专业小课、轻教育理论大课:教师授课中在音乐教育的能力上培养较少,知识专业性与技能专业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发展。导致音乐教育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内容偏颇,能力上的培养不全面,使得为音乐教育服务的功能就随之减弱。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所偏差。

2.首都师范大学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郑莉教授在06年提出了“校内外双导师实践培养模式”课题,即“双导师”。在此之后又提出了“双实践培养模式”,即“双实践”。而以上两种培养模式的结合被统称为“首都师范大学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改变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音乐素质的提高。提高准音乐教师的教师意识,提高准音乐教师的全面素质,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让人才培养与社会及教育改革的发展相符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将为中小学输送更加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同时,将会有越拉越多的专家、学者及音乐教师重视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进传统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借鉴其它学科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长处,与国际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接轨。

2.1概念界定

双导师:是指打破高校在校学生仅由在校教师指导的传统,

转变为现在校学生由在校教师及校外对口中小学一线在岗教师共同指导学习,进行校内外两位导师共同合作指导,理论与实践两手抓。课题组选择首都师范大学05级师范班全体师范生共41人,组成实验班,分为8个实习小组,每组设一个负责人。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校内“模拟实践指导”;校外导师负责真实教学实践指导。

双实践:即艺术实践和教育实践。“艺术实践”主要是指在校期间参与的基本课程以外的艺术活动,例如:参加各种公益性慰问演出,大型文艺节目、晚会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艺术实践中进行锻炼,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必须完成的到中小学进行的教育实习内容。

3.新课程观下首都师范大学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价值探析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心灵的滋养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等教育理念的确立,更加坚定了本科院校要进行课程改革的信心与方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是全能型多能一专型人才,更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有专业能力,授课能力、组织能力、变通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创新性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社会主义未来教育发展需求与高度,适应社会与教育机构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通过改变音乐教育人才教育模式加强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抓牢基础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了高师的综合人文素质,为全国中小学及各大教育机构培养优秀的准教师,“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人性化的“双导师”制和较为全面的“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国家提供了符合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的音乐教师,也为教师岗位提供了许多更加优秀的教师,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国家的就业问题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梅.《准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5月

[2]王雪燕.《高师音乐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现状谈》.教育与职业,2006(36)

[3]陶春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南京小庄学报,2004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10月

[5]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猜你喜欢

双导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