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初探
2018-11-07陈果
陈果
【摘要】本文将具体分析情感因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毕业生择业问题的方式,旨在有效降低情感因素对硕士毕业生择业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情感因素 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硕士 择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243-01
1.情感因素对择业的影响
(1)就业动机
张明雪(2017)、张北北(2013)通过调查发现,薪酬、个人发展空间以及稳定性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们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目前,尽管海外市场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极大,但是一方面进入海外任教的就业渠道狭窄,另一方面就业缺乏稳定性;国内市场情况亦然,而且薪酬水平普遍无法达到毕业生们的预期。因此,尽管在学习过程中,近95%的学生产生过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动机,但是该动机受到了现实的制约,所以符合稳定性考虑的中小学、国家机关就成为了首选;符合薪酬预期的公司也成了毕业生们的主要择业对象。
(2)焦虑
目前该专业较为普遍的培养模式是两年。但是通过学习,学生對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教学实践能力仍然感到最为欠缺,焦虑因此增加。与此同时,由于院校中并没有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就业机会,加之专业在对应的领域中并不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进而降低了硕士毕业生的专业认同度。
(3)兴趣
张晓婉(2017)、龚圆(2014)的调查均表明有超过一半的人因为兴趣原因报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却逐渐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的满意度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岗位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向。
2.解决情感因素影响的主要方式
为了能够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降低情感因素对择业的影响,就需要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扩大海外就业渠道
汉语热的升温,使汉语国际教育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但是目前除了汉办的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的项目以外,本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在国外就业的媒介。就业渠道的狭窄性直接影响了学生择业时的动机和方向。因此有必要为学生和国外用人单位搭建一个更为丰富和开放的供需沟通平台。另一方面,从学生最初报考本专业的目的和他们理想的工作类型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动机赴海外就业,因此如果在汉办之外的海外就业渠道能够扩大,无疑能很好刺激就业动机的形成和保持。
(2)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化”接轨
为了帮助汉语走向国际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国外主流的师资认证方式,结合IB、AP等考试的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使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借此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信心,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和主动的面对就业的压力。
(3)优化课程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应用性、实践性却成了学生诟病最多的部分。如何在一般为两年的培养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上进行实践应用成了目前课程设置方面的瓶颈。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包括实习环节的设计应该更加系统化。
(4)完善就业引导
由于本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是以职业为导向,因此就业问题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对已有就业资源进行梳理和归类,为硕士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刘颂浩在2012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迎新会上曾说“如果毕业后不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什么用?”因此该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应该贯穿到培养的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客观地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形势,更好地将自身的特点、择业意向与就业现实相匹配。
3.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是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择业的主观原因,这些主观原因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动态地发生着变化。这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出入中,其动机、焦虑、兴趣等情感因素都有所调整。为了减少这些情感因素对汉语国际教育择业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一定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择业时的专业对口性,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输送并储备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浩.硕士毕业生归因风格、自我概念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2]张晓婉.论情感因素对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择业的影响. 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3]张明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新疆师范大学,2017.
[4]龚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因素的调查研究——以重庆高校为例.重庆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