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2016-04-21刘红英李佳莹
刘红英 李佳莹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手段的革新,网络学习社区目前已成为当今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除认知因素外,社会因素和情感因素是网络学习社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本论文研究了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征,以及他们对网络学习者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了如何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培养社会情感技巧。
关键词 网络学习社区 情感因素 社会因素 动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15
0 简介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辅助社区也逐渐流行起来。网络学习社区是将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社区”用在了教育学中。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既要考虑其作为社区的特性,又要考虑其为学习服务的目的。传统意义中,学习分为情感和认知两个层面。学习技巧和学习过程属于认知层面,比如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认知对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感受等情感因素产生影响。尽管学习态度、动机、情感状态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但由于情感因素的研究比较复杂,所以通常的研究框架中都不包括情感因素,或者与认知层面分开来研究。但如今,情感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很多理论也越来越重视学习的社会性。Open University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电脑辅助社区补充学生的学习经历。但这种媒介缺乏情感限制,出现了一些 “愤怒”信息。同时,还需要考虑在网上建立社会关系。
1 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情感因素
如今,网络学习社区的许多研究都涵盖了对学习者情感因素的测量,如问卷调查或访谈记录。问卷调查中,研究者经常询问学生学习经历的反应,如是否喜欢?网络学习社区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以更深入地理解情感因素。
本文从好奇心、挑战性、自信与自控四个方面来考虑情感因素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到惊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重要的教育策略。这会让学习者主动学习这些“奇怪”的领域,获取新知识。Malone&Lepper认为“太容易或太困难的学习任务会让学习者丧失动机”。①所以教育策略鼓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提供适当难度和结果未知的任务,可以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乐趣。Keller的模型中,自信的概念与自我效能相关。教育策略强调根据学习者以前的学习成绩选择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比较有信心。学习技巧中,学习者拥有一定的自由,可以选择解读材料的途径,这使得学习过程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动机。但是,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做出可靠的选择,才能执行理性的控制。周勇、董奇认为“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与表面型学习动机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深层型学习动机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成就型学习动机无显著相关”。 ②张津海认为“动机水平高则促进自我监控手段的运用,有效的自我监控又促进动机的维持”。③Keller认为“学习动机体现在两个方面:学习选择(需要完成或避免的目标任务)和学习努力程度。理想学习者应认为自己能控制学习过程。在控制策略中,责任和选择与学习任务的结果相关”。④合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尤为重要。
李梦醒认为“控制理论和合作学习策略的融合不仅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也能借助管理学中的控制理论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⑤笔者发现,控制理论与网络学习社区的结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提高,课堂气氛更轻松、活跃,课堂教学的组织更为有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理论与网络学习社区的结合在中国的教学环境下有一定的可行性。
2 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因素
网络学习社区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因素,还需要关注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需要依靠信任、合作、恰当的交流形式,尤其重视情感。参与者在网上加入陌生的学习社区时,必须拥有足够的安全感。网络学习社区中,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成功跨越社区的门槛,成为社区一员,而不是隔离在社区之外。这主要与信心相关。网络学习社区必须做到学生一起学习。关注学生的投入程度和满意程度。所以,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之中。
3 网络学习社区影响学习的六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为学习同伴之间的社会亲和力。大家愿意在一起学习并且互相尊重。这对网络学习交流的本质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习惯于一起学习的同伴会经常讨论学习,并拥有共同的目标。而未一起学习的学习者缺乏沟通的技巧,这会影响学习动机。朋友在一起学习中能够具有集体性。他们更容易相互掌握对方的观点和知识状态,这对网络合作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作为友谊的一部分,同伴之间在融洽的气氛中,采用幽默聊天或亲身示范的方式就可以吸收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方式,并成功地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在充满友谊的环境中,学习具有可转移性。
第二个特征是认知能力。网络学习社区中,实际认知能力和感知认知能力可以影响学习动机。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处于控制地位,能力弱的学生参与程度就会低。如果能力弱的学生认为同伴更强就放弃尝试或认为应该让更强的同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问题就会更加麻烦。另外,缺乏自信的学习者可能更需要高水平同伴的陪伴,以获取小组成功的机会。尽管网络学习社区中小组匹配不一定完美,但仍然可以促进自信缺乏的学习者的个人学习动机。
第三个特征为合理控制。网络学习社区中必须平衡控制学生。教育指令必须准确到位,或利用软件人工控制。包括控制学习过程和学习工具。
第四个特征是任务的本质。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可以在不同成员之间分配。如果没有学习任务,一些组员可能就会失去兴趣,网络合作学习环境中,如果学生不能在相同的时间学习,合作就会中断,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
第五个特征为时间。交流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学习社区之初,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可能会比较高。之后会出现减弱的特征。实际上,不仅动机的激发程度会发生改变,学习同伴之间的友谊也会发生改变。
4 培养和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情感技巧
网络学习社区中,参与者可以充分展示思想和观点,进行交流。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可以让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感知事物。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同时,也在学习任务中诊断自己角色,培养他们审视自己的能力。
网络学习社区中可以提供一些更具真实情境的实践项目,学生可以进行练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与他人一起学习,进行社会交流,这可以满足情感需求。而情感技巧关乎理解和处理自己及他人的情感。网络学习社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情感技巧。
网络学习社区还可以提供排练这些场景的论坛。也可以提供机会重新回顾、思考这些场景,并重新演习这些场景、在场景中转换角色。通过关注社会情感问题、培养社会交流技巧,学生们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认知技巧。如学生在讨论社会困境和社会冲突时,可以模拟真实场景,角色扮演,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场景中讨论,相比参加卷面考试来讲,更容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视角,有效评估学生的社会能力。
5 讨论与结论
本文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十分必要在网络学习社区中考虑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由于很多学习理论的根源都是发展心理学,所以,必须考虑发展心理学如何考虑这些因素。发展心里学中,把认知、社会、情感因素分开来研究已经显现其破坏性。由于它们密切相关,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综合考量认知、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社会属性,比如,Lea提出“社会转向”:“从个体性的研究方法转向更具社会性、文化性的研究方法”。⑥在转向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强调交互环境(真实情景)中嵌入式学习。Wenger也认为“社会学习者应加入社会性学习团体”。⑦虽然我们可能更熟悉认知因素,但理论重点的转移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会涵盖社会和情感因素。尽管我们回顾了社会和情感因素的一些研究,认知因素的研究也还是同样重要。
文章中,我们还讨论了网络学习社区影响学习的六个特征。这些特征中,合理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也考虑了一些社会亲和力影响合作环境的研究。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因素、情感因素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我们需要跟踪学习活动的变化。如友谊和动机等,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最后,我们还讨论了网络学习社区激发学习动机的本性。
参考文献
① Malone, T., & Lepper, M. R. (1987). Making learning fun. In R. Snow & M. Farr (Eds.), 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Co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es (pp. 223-253). Hillsdale, NJ: Erlbaum.
② 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33.
③ 张津海.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监控与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5.16(1):66-71.
④ Keller, J. 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26(8), 1-7.
⑤ 李梦醒.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合作学习和控制理论模式相结合的有效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8.
⑥ Lea, M.& Nicoll, K. (Eds.). (2002). Distributed learning: Social and cultural approaches to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⑦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