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称呼语差异分析

2018-11-07舒彩霞

卷宗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文化差异

摘 要:称呼语就是见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它作为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强烈地反映社会的变异对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一定社会下的人的社会性与文化性。本文从方方面面对中美之间称呼语差异进行分析,揭示出中美两国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为进一步做好两国之间交流和沟通做了一个铺垫。

关键词:称呼语 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

称呼语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交往的必备用语,也是礼貌用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称呼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际关系具有保持和加强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称呼语,很明显能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角色变化等等。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称呼语的使用也有很大差别,正确的了解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下的称呼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增进彼此的了解,使交流更加顺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文就中美之间称呼语的差异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

“先生”(Mr)这一称呼已经非常普遍,好像可以用在各种场合都不会犯错误,但这一词在中美之间的运用还是有所区别。在中国,以前“先生”是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意,而现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之下,对普遍的男性的尊敬,都可以称呼“先生”,不一定就指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但是,如果你对一位美国的教授称他为“先生”时,他可能就会很不高兴,他会觉得你对他不够尊重,所以为了表示敬重,最好用Profess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有敬意。相比之下,Mr(先生)就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小姐”(Miss)的称呼在美国很为广泛,也极为普通,大家也都能接受,不管年龄的大小,大家都可以称之为“小姐”。而在我们中国,对别人称之为“小姐”的时候,不同的人反应也不尽相同。如果你在大街上问路,对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称之为“小姐”,她肯定会对你白眼,有人还会反问你:“你也不看看我有多大,还叫我小姐,这个称呼能乱叫的吗?”说实话,如果有人对我也叫小姐,我也会不太开心,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的称呼。

在国外,如果在大街上问路,不知道对方身份,也不知道对方姓名的情况下,这时我们可以用Sir(先生),Madam(女士)。如果知道对方女性的姓,但不知道是否已经结婚,可以用Ms(女士),而Miss(小姐)肯定指的是未婚女性。但这些称呼在用的时候也要有一些注意事项: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 ,Ms.通常是与自己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先生”、“小姐”、“太太”、“女士”一般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但它们用起来都比较灵活,“先生”、“小姐”、“女士”可以与姓或名连用,也可以连名带姓的一起用。如:王明先生、刘燕小姐。但“太太”必须要和夫姓一起连用。除“女士”外,其余三个都可以单独使用,作为对对方的称呼。最后注意一些特殊的称谓:Mr. Chairman(主席先生) Mr. President(总统先生) Mr. America(美国先生,男子健美赛冠军) Mrs. America(美国太太,已婚妇女的选美冠军)。

中美两国对教师的称呼也是大不相同,在中国我们称呼教师为王老师(Teacher Wang)、黄老师(Teacher Huang)等等。这在美国人听来很奇怪,也很不顺耳,他们认为Teacher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来称呼某某人,这在他们听来与“王卖肉的”、“黄打铁的”一样,没什么区别,感觉非常刺耳。在美国他们对老师可以直接称呼为“Mr. Wang”、“Miss Huang”或者用称号+姓,称号通常就指Dr, 和Professor,甚至有的对老师就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听起来也很不舒服,总感觉很不礼貌,没上没下,没有长幼之分。这就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习俗、不同的价值观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有一定的职务或官衔,为了表示尊重,我们在称呼他们的时候总是要姓+职务,比如:“王科长”、“马局长”、“赵主任”等等。有时,某人担任的是副职,为了表示尊重,在称呼他的时候往往要把“副”字省去,以示敬意。比如:“李副局长”就变成了“李局长”、“刘副经理”就变成了“刘经理”。但是在美国,我们很少听到他们称呼某人为什么长、什么官的,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对你不尊重,不礼貌。比如: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稱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 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在这里主要对美国的这一习俗、习惯进行一个简要的阐述,美国人不太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他们觉得应该依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受到别人的尊重,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由于自己的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到他人的尊重。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小姐”、“太太”的称呼都太客套了,他们不论年龄的大小都喜欢直呼其名,有时连家里的父母都可以叫他们的名字。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几乎从不提起彼此的头衔,在我们中国人听来好像很不客气,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但反过来,美国人总听到你叫他的头衔、职务什么的,他反而会觉得不自在,甚至觉得有趣、太特别了。这一切都与美国的历史、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反而愿意你用职业上的头衔称呼他们,因为这个头衔是他们靠自己打拼、努力而创造得来的。所以,和美国人一起相处时,他们忽略、不在乎你的头衔的时候,你可别介意。

在我们中国,有时为了对中老年人的尊敬,不管对方有没有什么行政职务,我们习惯性地在姓前面加一个“老”。如:“老李”、“老张”、“老王”等等,有时也可以把它们倒过来,“李老”、“张老”、“王老”。这个“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土特产”。中国的这种尊老受到传统的宗法制度和农业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前中国主要靠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农业耕种大大的受制于一年四季的天气、气候的影响,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割,这一切都与自然规律的变化息息相关,没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就不能很好的从事农业生产,而年纪大一点的老者正具备这样的阅历和经验。所以,“老”字在中国就是一种敬称。可在美国人看来就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忌讳“老”字,谁也不愿意老的太快,尤其是妇女。他们认为“old"一词就意味着“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的意思。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我们看漫威电影就能充分的体现到这一点,这与美国的历史渊源紧密联系,那些初到北美大陆来的移民,要想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梦想,就完全要靠他们的个人奋斗与努力,不管你有什么经验、资历、阅历,他们需要的是年轻、智慧和勇气。这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温顺谦和的君子风气,崇尚稳定平和的民族心理构成鲜明的对比。

中美两国的亲属称呼语也大相径庭,汉语的亲属称呼语要远远的比美国亲属称呼复杂的多。例如,英语中的“grandfather”,在汉语中对应两个含义“爷爷、外公”;“grandmother”对应“奶奶、外婆”;“uncle”对应“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对应“伯母、婶母、舅母、姑妈、姨妈”;“brother”对应“哥哥、弟弟”;“sister”对应“姐姐、妹妹”;“cousin”对应“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nephew”对应“侄儿、外甥”;“niece”对应“侄女、甥女”。美国人看到这些一定会头晕目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一切都与两国殊异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汉语中的亲属称呼非常精细,不仅纵向区分长辈,而且还横向区分男女、长幼、尊卑和血缘的远亲关系,这与它的深层的宗法制度密切相关。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过种种变迁,但是不管怎么变,血缘的纽带关系一直没有改变,其深层就存在了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这就代表了全部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中国传统以来的血亲意识浓厚,有所谓的“六亲”(父子、兄弟、夫妻)和“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就形成了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左右着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汉语中精细庞杂的称呼系统正是中华民族对于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这一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而美国亲属称呼语就很贫乏,甚至不分男女与长幼。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的移民都是跨海迁移,这与陆地迁移又有很大的区别。陆地迁移一般都是同一个家族具有血缘关系的男女老幼坐着马车或牛车一起出发,而跨海迁移往往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在美洲大陆,他们的家庭结构很简单,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即所谓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他们的政治不是以血族为基础,而是以契约为基础。不像中国经常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即所谓的扩展家庭(extended family)。所以中国亲属称呼语复杂而精細,美国就比较简单。

深入细致地了解中美两国称呼语的差异,就能更进一步的掌握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不仅能更准确的运用英语,而且还能恰当的运用英语,在与美国人的交流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这必将增进两国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谛永顺.称呼语及其使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89-96.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 2000.

[4]陈玉.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J].中州大学学报,2004, 21(3):75-76.

作者简介

舒彩霞(1971-) ,女,副教授,江苏省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文化差异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
个人主义能克制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