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40事

2018-11-07本刊编辑部

党史纵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建设

本刊编辑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秋冬,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和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分别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到1984年,全国基本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2年9月1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二大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人们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认为:改革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0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十三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行政区被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由此正式成立。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揭开了我国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以及由此而生的中国多领域跨越式进步。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开发开放浦东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上海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带动了全上海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他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会召开。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从1995年开始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加上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2018年,为顺应新时代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运行效率的要求,我国再次对税收征管体制进行了变革,实行国税地税机构的合并,以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从1994年起实行汇率并轨。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實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重庆直辖市成立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出《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的诞生。设立重庆直辖市,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件大事,更是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9月,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至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被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由此将享受多边贸易体系多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成果。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始相继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全面融入世界。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中国资本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或阶段性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

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6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物权法》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关系着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随后,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拓展至广东、天津、福建、辽宁等省(市),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2018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作出在海南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举措,彰显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集中了全党和各方面的智慧,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

“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首提“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全面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四个全面”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进“四个全面”重要制度的基礎和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重要保障。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到2020年,通过“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作出具体部署。

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再次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理念体现出了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考虑,为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临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情况下,果断提出并采取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2018年宪法修改

2018年1月,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等21项修改建议。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包括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完善国家主席任期任职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内容。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建设
城市共享街道建设探析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