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重要贡献

2018-11-07潘小平胡北

党史纵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安徽农村改革

潘小平 胡北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弹指一挥40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安徽人民是改革开放成就的分享者,更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改革开放40年中,安徽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开展大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邓小平的“黄山讲话”被誉为“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傻子瓜子”率先冲破传统计划经济樊篱,成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先行者,引发了个私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安徽省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孕育和催生了终结农业税这一历史性变革。安徽首创林长制,为全国实现森林资源严格保护和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安徽智造”,领动世界。安徽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这一个个改革壮举,使古老的江淮大地焕发出生机活力,发生了历史巨变。安徽人民用双手谱写了催人奋进的时代华章,成为全国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

小岗揭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的改革是从小岗开始的。

1978年冬的一个夜晚,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的男人秘密聚会,立下生死状,一致同意把土地包到户,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年年“算盘响,换队长”,全村20户人家的男人,除了两户单身汉,个个当过干部。一年干下来,家家一无所有,不论户大户小,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人人要饭。经过10年动荡、10年浩劫,中国农村经济已经举步维艰,小岗村的冒死“分地”,是中国农民的绝地求生。

历史就这样选择了他们。

这些饥饿的庄稼汉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粗糙的手印连同他们的名字,日后会进入历史。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不久,与一般人的想像正好相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都明文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早前两个多月,离省城合肥不远的肥西县山南公社,以及与小岗同属一个地区的来安县十二里半公社,都曾搞过“包产到户”,但因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相悖,很快就成为全国批判的靶子。那些天途经来安的汽车上,都贴着大幅标语:坚决抵制安徽的单干风!

在对安徽单干风的激烈批评声中,1979年4月,邓小平对在京开会的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个讲话虽然没有传达,但还是透出了风声。时任凤阳县委书记的陈庭元,在兴奋和忐忑不安的心情之下,和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地委政研室主任陆子修一起来到凤阳,将小岗村的做法總结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果断地避开了“包产到户”这一敏感提法。

随后,刚刚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召集7个农业大省在北京崇文门饭店开会讨论责任制,到会的其他6个省都不同意马上推广安徽的做法。而在遥远的南方,一个名叫蛇口的地方,第一声开山炮擂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鼓,揭开了特区建设的序幕。一直到1981年冬,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起草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包产到户开始在中国公开化、合法化。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说:农村工作的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此后5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

在实行人民公社化的20多年时间里,国家每年收购粮食300亿至350亿公斤,只要多购十分之一就会挤占农民的口粮。可是一搞包产到户,当年粮食就激增到4000亿公斤。同时,农业总产值增长68%,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66%,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黄山是中国旅游业的源头

1979年7月的一天,刚刚结束“大一”生活的复旦大学新闻系七八级学生王晓望,和几个同学一起到黄山游玩,在百步云梯遇见了徒步登山的邓小平。王晓望和她的同学都是“老三届”,在恢复高考制度后进入大学校园。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来说,恢复高考都是一件改变命运的大事。同学们和邓小平照了相,多年以后,这张照片出现在众多媒体上。

197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破题之年。思想解放的趋势不可避免,改革开放的呼声日高。然而还需要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还没有找到。一个月前的6月15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凤阳农村调查时,肯定了当地实行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半个多月后,邓小平就到安徽来了!

登山的时候,万里为75岁高龄的邓小平准备了滑杆,邓小平却一定要自己走上山去!显然,他是在考验自己。虽然大地正在复苏,坚冰正在消融,但面对粉碎“四人帮”后复杂的中国现实,仍需拿出超常的智慧、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花两天时间,邓小平登上了光明顶。

山下广阔的城乡,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思想解放运动深入人心。邓小平指点黄山,对安徽的同志说:“黄山就是你们发财地方,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那是一个充满寓意的时刻,山风鼓起伟人的衣襟,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

1996年11月,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黄山旅游”成为我国第一支完整意义上的旅游概念股。

从40年前第一名自费旅游者到2017年全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9亿人次,从以前旅游收入的几百、几千元到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1234.17亿美元,2017年中国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出入境市场平稳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旅游业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黄金产业。

黄山当之无愧,是中国旅游业的源头。

邓小平是个战略家。他在黄山虽然对旅游产业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但他真正思考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旅游业恰恰是开放绝好的载体,在历史的不经意间,黄山,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开端。

傻子瓜子,中国非公经济的萌芽

如今,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公有制经济一样,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两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谁会想到,中国非公经济的发端,是从芜湖小小的“傻子瓜子”等开始的。

年广久是“傻子瓜子”品牌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第一商贩”。他的出名,不只因为他早在1976年就凭卖瓜子赚了上百万元,也不只因为他曾经“三进宫”,更重要的是因为邓小平三次对他点名保护,三次邓小平点名恰好是在改革开放的三个重要转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有经济经过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几乎绝迹,而“傻子瓜子”的出现,表示社会的经济细胞正在裂变,私有经济以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正在拱出地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私营经济大体经历了萌生起步、曲折发展、高速发展三大阶段,而当年“傻子”年广久的起伏则被视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晴雨表”。

1983年年底,在国家举办的一次工商会议上,有人提出年广久雇工人数超过国家规定,对国营、集体商业形成不利影响,要限制其发展。当时关于雇佣员工的规定是,私营企业雇工超过7个人就构成“剥削”。于是,“年广久是资本家复辟”的说法传到了安徽省委。安徽省委派人前往芜湖调查年广久,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对此事十分重视,向邓小平做了汇报。

1984年10月22日,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时再次谈到了“傻子”年广久。他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

邓小平的直接点名,传达了高层的声音,使私营经济在中国有了合法的地位,多年来围绕私营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也得以尘埃落定。

“傻子”年广九这样的小人物不经意间成了那段历史的一个符号。

税费改革,终结中国农业税历史

从2000年起,安徽率先在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勇气、改革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没有安徽的试点,就没有后来的彻底免除农业税。安徽的试点为减轻农民负担,构建和谐乡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储备和理论储备。

“上下五千年,种地不要钱”。从探求税费改革的途径,逐步减轻农民负担,到最终免除农业税,是一个艰难、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6次“卖粮难”。从1996年开始,农产品价格陷入长期低迷,早稻价格甚至降至每百斤20多元。农民种地亏本,种多多亏,种少少亏,不种不亏,因此大量农民不愿种地,造成农田大面积抛荒,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谋生,只剩下一些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留守在农村。

农业税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税种,它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迄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一直是“以农养政”。事实上,也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才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了自己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成功发展了国防工业。

当中国社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农业和农民,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更重要的是,农民负担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发展,严重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中央决定搞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让各省自愿报名。

一开始有5个省报了名,可后来都打了退堂鼓。由于报了名的几个省最后都退出来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很着急。1999年的“两会”上,他参加安徽组的讨论,对安徽代表、时任安徽省省长的王太华说:“一个人的一生,能干几件事啊?你王太华把这件事做好了,功德无量!”

2000年3月2日,中央颁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俗称“7号令”,确定在安徽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安徽是全国唯一的试点省份,对于一个农业大省来说,税改就意味着减收,意味着“扒”去一大块财政收入。在中国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结果不可预测的前提下,安徽坚定地担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

这是继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农村重大改革,历史再一次选择了安徽。

税改进行到最艰难的阶段时,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混杂着一片怀疑之声,一片埋怨之聲。

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农村义务教育。当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因欠发工资上访,和农民因负担过重上访一样,是让各级政府头疼的频发事件。农村义务教育本来就十分脆弱,主要靠向农民集资和教育费附加来勉强支撑,现在取消了“三提五统”,堵住了乱收费,农村义务教育雪上加霜,几乎瘫痪。有的地方,10个月不发教师工资,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欠下的教师工资、银行债务、危房改造资金,累计高达60多亿元!

社会上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农村税费改革,是以牺牲农村义务教育为代价。

200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安徽代表、时任省教育厅副厅长的胡平平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建议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的议案》,被列为大会的“一号议案”。这个议案,使原本准备在全国16个省推开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暂停了一年,也直接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出台。

实际上,正是由于税费改革试点,给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使教育部门彻底解决了多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中所有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以说,教育部门是税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现在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都是由省财政统一负担。

这是一场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乡村革命,有时风云突起,忽又峰回路转。税费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后来,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减负,成为一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没有税费改革,就没有城乡统筹战略的推进,就没有城乡居民分配格局的调整。后来,农村综合改革的三大内容: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都是从安徽试点中来的。

2005年12月29日下午3时零4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中国农业从此步入无税时代。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万众欢呼的时刻,而作为税费改革试点省份,安徽比全国其他省份早一年,也就是于2005年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随后实现战略性大转移,由税费改革转向综合改革,被媒体形容为“潮涌江淮第三波”。

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新希望。

首创林长制,绘就绿水青山

有人说,一到春天,安徽就变成了徽州,美得不像话!皖北平原,桃红柳绿,梨花赛雪;江淮之间,绿树成廊,湿地竞芳;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千峰含碧,层峦叠翠。有人说,有一种旅行,叫安徽的夏天——无数人心中最美的自由天堂!那里绿草如茵,满山青绿,乘着大巴车,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中前行,在青山绿水中徜徉,任时间静静地流淌。还有人说,安徽的秋天就是一首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诗!无论是黄山落日余晖下的丛林、黟县塔川村口的参天乌桕树,还是鹞落坪漫山遍野、五彩斑斓的枫叶,皆如同涂满色彩的画布、不小心打翻了的调色盘,处处流淌着温暖的颜色。

而这壮美的皖山徽水巨幅画卷,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的安徽林业战士,他们就是奋战和守护在安徽林业一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主力军!

曾几何时,没实行林长制以前的安徽林业,也同全国林业一样面临着林业生态建设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的严重局面……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敢闯敢干的安徽人,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从2017年3月份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战斗的号角已然吹响,安徽省委书记、省级总林长李锦斌说:“着力把林长制改革打造成新时代安徽改革的特色品牌,为全国趟路子、为群众谋福祉。”

咬定青山不放松,林长制在全省的逐步实施使安徽林业迸发出全新活力。2017年9月,安徽出台了《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2018年在全省推开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一年多来,安徽全省有16个市、99个县(市、区)出台了林长制工作方案,设立各级林长5万多名,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40多万亩,相当于平均每天增加4000多亩“人造森林”……

林长制实施以来,安徽林业人在“护绿”上坚守红线;在“增绿”上遵循基线;在“管绿”上筑牢防线;在“用绿”上兜住底线;在“活绿”上打破束缚,由此聚合了力量,有效破解了林业“五化”问题,找到了推动林业健康发展的渠道和办法,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护林护绿意识得到提高,林业发展活力得到激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结推广安徽成功经验,在全国探索实行林长制。

安徽首创林长制,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为实现森林资源严格保护和持续发展、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新安江作为我国实施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的首个试点,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如今的新安江山水相济、人文共美,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面旗幟。

安徽正在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完善和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契机,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

安徽人民正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致力保护好山好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江淮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安徽智造”,领动世界

制造业是国家的“钢筋铁骨”,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撑。建设制造强省是遵循经济规律、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之举,是抢抓战略机遇、赢得发展主动的紧迫任务。

今天的安徽合肥,不仅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还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块液晶屏出自这里的京东方;每10部平板电脑,就有3块屏是京东方生产。以京东方为核心,75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布局,全产业链配套,集聚效应凸显,一个世界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正在合肥形成,合肥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3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城市。

“北有大庆,南有马钢”,在安徽马鞍山,素有“江南一枝花”之称的安徽马钢,是国内最早、世界最大的铁路车轮制造基地。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创新超越,如今的马钢已发展成钢铁主业、钢铁上下游关联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具备2000万吨钢配套生产规模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国际上市公司。“让中国高铁穿上马钢‘跑鞋”,一直是一代代马钢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今天已成为现实。马钢紧跟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完整轨道交通产业链,可按世界任何一种车轮产品标准组织生产,马钢车轮已成为“中国名牌”,驶进了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安徽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从奇瑞汽车装备部起步,到成长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用十年时间演绎了国产机器人的“强兵突进”。如今的埃夫特,在工业机器人整機设计与制造领域,拥有多款具有较高重复定位精度和轨迹跟踪精度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焊接、搬运、激光切割、打磨抛光等行业,销量位于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前列。埃夫特等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崛起,打破了进口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安徽智造”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一面鲜艳旗帜。

稳坐全国白色家电“头把交椅”的安徽,还是全国重要的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装备的制造基地,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笔记本电脑产量占世界的八分之一。

正如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所说:“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制造业必须当主力、打头阵、挑重担。”今天的安徽正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精品化和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推进工程,推动实现制造业整体实力、创新水平、融合能力、质量效益、品牌影响五个方面新跨越,打造安徽制造“升级版”,安徽正迎来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新机遇。

安徽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安徽是一片创新的热土,安徽人民素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闯敢干的光荣传统。正如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所说:“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如今行走在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街头,你不经意间就会邂逅能听话会打字的鼠标、自带纠错评分功能的智能钢琴、能让你“身临其境”学英语的VR眼镜……他们皆源于声音而立足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中国声谷,是语音技术唤醒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其机器视觉、智能语音已经成为产业化水平最高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是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一项项打着“安徽烙印”的世界级科技成果正不断涌现,印证着安徽的创新实力:国家大科学装置——合肥强磁场科学中心近日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激酶靶点高通量细胞筛选库,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全球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科大讯飞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一起入选人工智能“国家队”,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的全球最薄触控玻璃实现量产……安徽创新潮流涌动!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的优势,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为了在新时代答好创新之问,下好创新“先手棋”,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推动“三个转变”:

——推动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抓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形成由中心到全局的创新网络格局。

——推动创新成果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在推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成果基础上,继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推动基础研究向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变,构建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转移平台,打造机器人、智能语音、高端制造、新材料等24个战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今天的安徽,正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创新潮流。

安徽正像黄山上的迎客松一样,以伸展的臂膀、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创造美好未来!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这场席卷整个中华大地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江淮儿女勇立潮头,高擎改革开放大旗,靠着一股革命的勇气和劲头,闯出了一片天地,抒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历史不会忘记,未来不会忘记。日月经天,江河经地,江淮儿女的青春、热血、激情和汗水,将永远永远,铭刻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

(责任编辑:吴玫)

猜你喜欢

安徽农村改革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改革”就是涨价吗?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