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语用”的语文课
2018-11-07文红梅
文红梅
【摘要】语文课是为了使用语言而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或文学而学习语言,要学而“时习”之,“指向语用”,文道合一。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在运用时链接他们课内外的海量阅读,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做到至少一课一得。
【关键词】指向语用 一课一得 课程研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46-01
传统教法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课文,就是我们常见的分段、写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每课都如此教,就枯燥而无大用。单元整体课程设置体系之下我们称作教材品读课,因为之前有了单元通读课打底,基本不用在以上方面多花时间,只用找出这篇课文最独特、最有价值、对学生最受益的可教之点,这些教参上大多没有,需要老师基于文本,智慧地去研发课程。那么,教什么,就成了品读课首要思考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就是说,学好了语文,就能说会写了,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到一般在生活中、在其他课程中学不到的比较专业的语文知识、规范的语言用法,把话说好、说巧。把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这也是近年来小语届在阅读教学理念上的一大突破。原来语文课是为了使用语言而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或文学而学习语言,所以要学而“时习”之,“指向语用”,文道合一。难怪前辈叶圣陶先生要说:“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
那么,该怎么教呢?我以为,根据课文的特点,可以一篇一课时甚至两篇一课时,课程开发点鲜明的多用些时间,语用功能不太明显的可以几篇整合,然后做好课内外相关链接、读写结合的相关训练,集中火力突破重难点,把学生从“理解”导向“运用”,在运用时链接他们课内外的海量阅读,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做到至少一课一得。举两个课例来说明一下。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2册第2单元四篇课文为例,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教材品读课(第1课时)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一、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课文都写了哪些过节的年俗?(填写幻灯片的表格)
2.为什么要写得有详有略?
二、小组讨论、汇报:
1.作者运用了哪些特别的写作方法,写出了北京春节的特点?
2.总结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小练笔:
运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家乡春节的一个特别的画面。
四、拓展:
了解各地春节风俗,体会其间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材品读课(第2课时)
7.《藏戏》
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一、通读全文,将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总结藏戏特点。
二、感受开头三个自然段的独特写法及作用。(排比、反问)
三、小组讨论:
藏戏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点面结合,有详有略地进行描写的?
四、对比《藏戏》与《北京的春节》写作方法的异同。
五、总结这类民俗散文的写法。
六、介绍其他的地方戏。(见课件)
教材品读课(第3课时)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目标:
1.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一、初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二、再读课文,体会民居特点。
三、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
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四、读说结合,学生介绍阅读拓展课上了解到的有关民居的资料。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做自我介绍。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
教材品读课(第4课时)
9.《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领悟表达方法。
一、整体感知: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
二、小组讨论、汇报:
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作者是如何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的?
三、美文赏析:《和田的维吾尔》
四、仿句总结:阅读拓展资料中的《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其实,新潮教法好学,最核心的“教什么”要在备课的时候细细考量,这个研发出的课程点,才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有辨识度之处。看看以下课文的课程研发是否体现了“语用”:
对课程的研发
《只有一个地球》:学会给文章分段,把握说明文体的结构。
《鹿和狼的故事》:简单议论文的写法初识:指出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演讲稿中使用多样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
《青山不老》:怎样命题?怎样在文中点题?
《少年闰土》:如何传神地描写人物外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来突出文章中心
迁移运用
《伯牙绝弦》:“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学会如何夸奖人。
《月光曲》:听一段乐曲,想象可能发生的故事
《蒙娜丽莎之约》:会欣赏一张图片最有艺术性之处,拍几张有艺术感的照片,是不是每一篇课文的所学都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指向寫作能力的锻炼,指向健全人格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有提升,若此,也才会有对他们认识的、思维的、情感的、品德的、个性的、乃至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