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项目特征研究

2018-11-07陈超,王德新,吴国栋

体育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拳手乳酸规则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项目特征研究

陈 超1,2,王德新1,2,吴国栋3,邓爱民4

1.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2.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438; 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4. 湖北省体育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00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调查、观察等方法,从规则演变、比赛特点、能量供应、制胜因素以及竞技能力5个方面对新规则下拳击运动项目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规则下,以有效拳为主的综合优势判定方式让拳击运动重新回到对抗的本质;拳击比赛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运动项目,表现为间歇性、高强度对抗;拳击运动制胜因素是快、全、控、准、重、变;制胜策略是积极主动,进得去站得住,增加有效拳质量,每回合全力以赴,控制比赛;拳击运动员在技术、战术、体能上的竞技对抗全面升级。

新规则;拳击;项目特征

1 前言

拳击是最古老的格斗运动之一,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智者的运动”,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潜优势项目。我国拳击运动起步较晚,发展历经起伏,项目竞争实力不断提高,在奥运赛场上我国拳击运动员共取得了3金、3银和6铜的成绩。2013年,国际拳联推出10分制评分规则后,拳击运动项目特征发生质的变化。面对拳坛的新规则、新变化、新动态,我国拳击人不断反思,逐步适应新规则,改变以巧取胜的打法,抓住拳击对抗的本质,不断突破。在2016年第31届奥运会上拿到了13个级别中的11个奥运参赛名额,并获得了1银3铜的佳绩,展现出对抗精神和竞争实力。但当前,中国队与古巴、乌兹别克、哈萨克和俄罗斯等世界拳击强队相比,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因此,本文从规则演变、运动特点、能量代谢、制胜因素以及竞技能力5个方面来认识、解析新规则下拳击项目运动特征,以为中国拳击更准确把握项目特点和规律,提高项目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研究

通过查阅国内各大图书馆,搜索互联网数据库,查阅收集相关文献和书籍,整理前人研究理论成果。

2.2 专家调查

采用特尔斐法对10名拳击运动专家进行2轮次意见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问卷设计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9、7、5、3、1分值,分别筛选、确定拳击运动制胜因素和策略。

意见集中度(Mj):各指标所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意见协调度(Vj):各指标所得分值的变异系数。意见集中度越高,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对指标认可度越高,反之亦然。

表1 调查专家基本情况

2.3 观察法

通过长期服务国家拳击队,跟踪并观察两年的训练课及重大比赛,了解、掌握国内外优秀拳击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情况,为分析拳击运动项目特征积累素材。

2.4 录像分析

通过“拳击技战术优势指标采集系统1.0”对多哈世界锦标赛、里约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录像资料进行分析,挖掘比赛数据,解析比赛特点。

2.5 数理统计

利用SPSS 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拳击运动特点、赛后血乳酸浓度、单拳和组合拳运用情况、出拳情况及技术动作运用情况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对所有运动员和冠军拳手单拳、组合拳运用率进行U 检验,以分析比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3 分析与讨论

3.1 近30年国际拳击规则的演变

竞赛规则的改变深刻影响拳击运动项目的特征,研究项目规则的演变对于准确理解规则的本质,把握拳击运动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拳击运动的发展,近30年来国际拳联对比赛规则做出了一系列修改,让比赛更加具有竞技性、观赏性(表2)。2012年,奥运会增设女子项目,促进了拳击运动的普及和发展;2013年,去掉头盔规则让拳击运动员在身体、心理上的对抗更加直接,比赛更加刺激、激烈;同年,判定比赛胜负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国际拳联取消以点取胜,推出10分制评分规则(表3)。新规则回合比分分为4个等级:10~9、10~8、10~7和10~6,使现代拳击更具公平性、竞技性和对抗性。新规则除比赛回合数外,已同职业拳击规则完全接轨。显然,“强对抗”是现代拳击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必然趋势。

表2 国际拳击联合会重要规则演变

表3 10分制评分体系评价内容

由表3可见:10分制新规则以综合优势评定比赛胜负,有效部位的击打效果、每回合的控制能力、比赛的竞争性、技战术水平高低和比赛的合法性均作为评价依据。经比赛获胜方式统计,2015年多哈世界锦标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依靠有效拳获胜场次比例高达80%和85%。可见,有效拳是判定比赛胜负的首要依据。综上所述,新规则下拳击运动以有效拳为主进行综合优势判定,输赢要看场上两名运动员优势大小,或者说谁能更好地控制赛场局势。

总的来说,2013年国际拳联新推出的10分制评分规则是一次重大的规则变革,直接影响、引导拳击运动向着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拳击比赛更激烈,打法更凶悍,对抗更强硬,让多出拳、积极主动进攻和最大限度地展示对抗优势的拳手获得更多取胜比赛的机会,由此推动现代拳击运动向更为竞技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迎合了当前拳击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拳击运动重回到项目本质——对抗。

3.2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的比赛特点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5年多哈世界锦标赛为例,归结拳击运动共性的比赛表现为:1)在拳击比赛过程中,护齿脱落、鞋带松解、犯规以及击倒等情况发生时比赛中断,拳击比赛每回合实际比赛时间要超过3 min;2)比赛中断时间、频率,裁判中断时间、频率以及搂抱时间、频率等随着回合数显著性增加;3)运动时间要明显少于间断时间,但每回合的运动率却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两次比赛运动数据对比分析发现:1)比赛中断时间、频率,裁判中断时间、频率以及搂抱时间、频率均明显下降,说明有效进攻时间更多,持续交手时间更长;2)垂直挺髋次数明显增加并保持稳定高次数,表明重心转换、蹬转发力、下潜防守等关键性技术动作运用增多;3)运动时间明显增加,间断时间明显减少,每回合运动率明显提高,表明双方对抗强度更大。经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2015年世界锦标赛和2012年奥运会除了回合总时间以外,所有比赛特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0.05,表4)。综上所述,拳击运动是间歇性、高强度对抗运动项目,对抗和间歇交替进行,短时间歇休息不足以完全恢复[19]。在新规则下,比赛双方交手密度增大,对抗强度提高,拳手要获取比赛胜利需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4 拳击比赛运动特点

注:2012年奥运会数据引自Davis P等(2017),=39;2015年多哈世界锦标赛数据引自Davis P等(2015),=60。* 表示和第1回合相比< .005;†表示和第2回合相比< 0.05。

3.3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能量代谢

准确把握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特点是科学实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在以往的关于拳击运动能量供应的研究中,有许多不一致的结果。部分研究认为,拳击项目是以无氧供能为主的运动(表5),部分研究者认为拳击是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表6)。

表5 拳击运动是以无氧供能为主的相关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并未指明拳击运动的主要供能特点,但说明了不同能量供应系统在拳击运动中的作用。拳击运动员对抗中的身体能源供应取决于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生产和交互影响[15,21,23]。拳法是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表现极为动态的、短暂的动作[11],主要由高能磷酸盐系统来供能[32]。另有观点认为:在具备良好有氧耐力的基础上,拳击运动员既要保证以高效磷酸原代谢供能系统为主的力量与速度来出拳击打对手有效部位,又要有超强的糖酵解代谢供能系统为主的复杂技术动作来完成连续进攻与防守[2,5]。

表6 拳击运动是以有氧供能为主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比赛规则的不断修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拳击运动能量供应特点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中。拳击比赛强度和比赛规则、赛事级别、比赛重要程度、技战术风格、体能储备以及心理抗压等因素相关,即便同一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值高低不同。另外,不同血乳酸测试仪所测的数值也有所出入,这也会对拳击比赛供能特点的分析产生影响。新规则实施后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33名世界级拳击手在世界大赛后血乳酸平均值为13.6 mmol/L[25];天津第13届全运会20名优秀拳击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平均值为20.99±2.46 mmol/L(表7),分别达到了耐乳酸和最大耐乳酸水平。

表7 2017年第13届全运会拳击比赛不同级别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值

注:*表示和中级别相比有显著性差异(<0.05);#表示和小级别相比有显著性差异(<0.05)。

图1 2017年第13届全运会拳击比赛各级别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值分布

Figure1. Distribution of Blood Lactate Value of Junior High and Middle Class Athletes after the National Games in 2017

经独立样本检验,中级别运动员赛后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小级别和大级别运动员,小级别运动员赛后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大级别运动员,从图1可见,我国不同级别优秀拳击运动员血乳酸呈现倒“U”型曲线,拳击运动员赛后血乳酸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中级别、小级别和大级别。

结合拳击项目运动特点及赛后血乳酸测试结果,本研究将拳击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归纳为:新规则下拳击运动是以无氧供能为主导,有氧供能为辅的运动项目,其中,短时高强度、高密度、高频度对抗主要依靠磷酸元供能,具体表现为力度、速度相结合的有力拳,快速、爆发式的灵敏移动,力量、反应相结合的稳固防守等关键、核心技术;回合中多次的、连续的、高输出的间歇对抗主要依靠乳酸供能;多回合内间断的、调整的、低输出的持续对抗主要依靠有氧供能。

3.4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的制胜因素和特点

拳击运动制胜因素随规则演变而变化,挖掘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制胜因素是提高训练效率、把握训练方向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德尔菲法对相关专家进行两轮次意见征询。第1轮次意见征询中,制胜因素指标快、全、控、准、重、变的专家意见度>8.0,变异系数<0.2,全部保留;敢、巧、稳的专家意见度低,变异系数小,全部删除。

拳击制胜策略调查统计(第1轮)中除“连续进攻”专家意见集中度>7.0,变异系数>0.2,暂时保留以外,积极主动、进得去站得住、增加有效拳质量、每回合全力以赴及控制比赛的专家意见集中度>8.0,变异系数<0.2,表明专家意见相对一致,均保留;快进快出、多拳控制、打好开局及稳中求胜的专家意见集中度<7.0,变异系数<0.2,表明专家意见相对一致,直接删除(表9)。

表8 拳击运动制胜因素专家调查结果(第1轮)

第2轮拳击制胜因素专家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与第1轮相同。依照重要程度,拳击运动制胜因素确定为快、全、控、准、重、变。制胜策略中的连续进攻指标专家意见意见度<8.0,变异系数<0.2,予以删除。最终确定制胜策略为积极主动、进得去站得住、增加有效拳质量、每回合全力以赴、控制比赛。

表9 新旧规则下拳击项目制胜策略专家调查结果统计(第1轮)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制胜因素的内涵可解释为:1)快:反应快、启动快、移动快、动作快、攻防转换快,唯快不破,快始终是拳击运动员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要义,拳手以快制约、压制对手,就要具备快速的反应速度、启动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以及攻防转换速度;2)全:技术全、战术全、能力全、思路全和准备全,在新规则下,拳击运动本质要求拳手在高强度、高对抗、高密度的情况下进行高智商的无缝隙对抗,全面、均衡的对抗能力是拳击运动员展现优势和特点的基础,拳手的技术、战术、能力、智能以及心理都不能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短板,同时,全面的、科学的训练思路,严谨、周密的备战是成功参赛的前提;3)控:控制时间、控制距离、控制节奏、控制心理和控制对手,时间、距离、节奏是拳击运动的生命线,心理是稳定发挥的内在因素,拳手通过合理、有效地控制时间、距离、节奏以及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来实现控制对手、比赛局势的目的;4)准:技术应用准、战术选择准、时机把握准、击打落点准、对手研究准,无论在进攻、防守、反击和相持过程中,拳手要应用准确的技术动作,选择合理的战略战术,把握即时的场上战机,给予对手准确的击打,同时,准确了解、掌握对手的特点和风格是战胜对手的必要条件;5)重:击打力量重,新规则下,击打力量是衡量有效拳的重要指标,击打力度、透度、硬度是判定拳手击打效果的重要标准,强而有力的拳是压制对手、占据主动的有效武器。;6)变:技术变、战术变、节奏变,拳手要根据场上形势,匹配组合不同拳法以迷惑、袭扰和牵制对手,抓住对手弱势和特点适时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合理分配体能,引导比赛进程,控制比赛节奏。

拳击致胜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动,是综合优势取代点数判定胜负所引起的连锁效应,是拳击运动制胜规律的本质体现。击打力量的“重”取代了连续出拳、进攻的“连”,在鼓励进攻、对抗的精神下,进攻积极主动、凶狠有杀伤力的拳手更容易占据比赛优势。判定比赛胜负的主要依据是有效拳,相较于准确、清晰而言,击打力度是有效拳的首要条件。国际拳联裁判员培训细则指出:有效拳根据击打效果可以分为重要击打、次要击打以及一般击打,一记有力、准确、清晰的重要击打等同于3次次要击打和5次一般击打,而重要击打效果大都是重拳造成的,在有效拳相当的条件下,重要击打次数是影响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一记集力度、透度、硬度于一体的重拳相较于柔、绵、软的轻拳对场上优势、比赛取胜的影响更为显著,“重”是新规则下拳击运动衍生出来的新致胜因素。

制胜策略是新规则下拳手对抗全方位提高,制胜手段全方面升级的综合表现。拳击运动规律是项目制胜因素的集成,也是获取比赛优胜的关键。拳击各制胜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和内在关联性,不同制胜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拳手在控制与被控制、制约与反制约的博弈中,任一制胜要素都有可能成为比赛胜负的决定要素,在具备尽可能多制胜要素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某一个或某几个制胜要素,是拳手不断提高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形式。

与旧规则相比,拳击运动制胜依据、制胜因素和制胜策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表10)。综合优势评定代替了以往单一的得点拳判定胜负,这就要求拳手具备全面的技术、灵活的战术、强大的体能、高超的智能以及坚韧的心理,无论是进攻、相持还是防守,从始至终都要表现出高水平的比赛状态,以求最大限度控制比赛局势,占据场上优势。

表10 新旧规则下拳击项目制胜特征对比分析

3.5 新规则下拳击运动的竞技能力特点

拳击运动竞技形式表现为拳击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较量、全面对抗,不同的竞技能力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技术、战术和体能是受新规则影响最为深刻,特点变化最为突出的因素。

3.5.1 拳击运动技术特点

拳击运动被誉为“高雅的自我防守艺术”,技术对抗是拳击运动的本质属性。胡亦海[7]指出,技战术能力是拳击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是提高项目水平的关键。由于竞赛规则改变,拳击比赛表现出更高密度的技战术行为,双方在更为快速的运动模式下表现出更高的对抗强度[29]。

第一,注重发展全面技术,突出中近距离技术。赛场形势千变万化,拳手必须第一时间选择、运用合理技术,这就要求拳手专项技术能力既要全面均衡,又要特点突出,因为每一场比赛都可能面对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手,只有攻守技术均衡的拳手,才能相机而动,掌握比赛主动。在崇尚进攻、高强对抗的新规则下,技术对抗上升到更高层次,比赛双方“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交手增多,无论是哪种打法的拳手都必须具备中近距离范围内的攻防技术,才能遏制对手的进攻,在近距离对抗过程中占据优势。

第二,凸显组合拳进攻效果,运用次数频率明显增加。组合拳是压制对手、制约对手的有效方式。经独立样本检验,在10分制规则出台后,组合拳的优势越发凸显,运用次数、频率显著性增加。经U检验表明,2012年和2016年奥运会所有运动员和冠军的单拳、组合拳运用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11)。组合拳运用率高的原因在于:1)组合拳进攻效果远大于单拳,高压紧逼对手可以造成更为有效的杀伤;2)裁判倾向于进攻更为积极、连续进攻能力更强的拳手获得更多的比赛优势。

表11 第30、31届奥运会拳击选手单拳、组合拳运用情况

注:*表示运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0.05。

第三,突出直拳的简洁实效,重视每次的击打效果。在高对抗中,简洁直接的直拳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良好的击打效果,全方位的进攻方式逐渐转向为内线直线进攻。多哈世界锦标赛中,所有拳手和冠军拳手直拳在每回合的使用率都超过了击中拳的50%,前手直拳在直拳中的使用率超过了60%,直拳是所有拳法中使用率最高的(表12)。相较于2013年前更强调短距离的勾拳技术,现在的比赛更加强调长距离的直拳技术,以此增加防御距离和环形移动能力[16]。

表12 2015年多哈世锦赛参赛运动员直拳运用情况

注:引自Philip Davis,等(2015)。

和2012年第30届奥运会相比,2016年第31届奥运会所有运动员和冠军拳手场均、回合、每分钟出拳数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击中拳明显增加,空拳数明显减少(表13),拳手更加注重追求击打的准确性以及每拳的击打效果。

表13 第30、31届奥运会拳击比赛参赛运动员出拳情况

注:第30届奥运会数据引自Martsiv V P(2014年),*表示显著性差异(<0.05),下同。

第四,攻防技术转换节奏更为明快,对时机距离的要求更为精确。比赛有效交手时间延长,交手持续时间延长;台上裁判员对运动员犯规的判罚尺度适度放宽,基本对一般性犯规不予暂停,这使得拳击比赛的交手密度、对抗强度进一步升级。据统计,新规则后运动员除了出拳动作次数没有显著性变化以外,动作频率、每分钟防守次数和垂直挺髋次数明显增加,都直接表明比赛攻防节奏在加快(表14)。因此,为适应快速度、高频率的比赛节奏,拳手要更为准确把握场上时机,精确控制双方距离。

表14 第30、31届奥运会拳击比赛技术动作运用情况

3.5.2 拳击运动战术特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战术谋划重在全局,全面、精确分析对手,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牢牢把握大方向,坚决执行大策略。新规则下拳击运动的技战术风格发生了一定改变,注重抢开局,在比分领先情况下,主动控制,加强防守,突出防中有攻;反之,如果不能占据主动,暂时处于下风,切忌盲目进攻,加强多次反复进攻,力足前手拳有效击打,减少无谓失误,做到攻中有防。

奥运拳击比赛每回合都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回合。大多数比赛会逐渐出现负荷逐渐累积,疲劳逐步积累的趋势,第1回合一旦输掉,第2回合就是生死回合,如果不能拿下第2回合,基本输掉了整场比赛。在每场3回合比赛中,至少要保持2个回合的优势,同时另一回合不能表现较大差距[3]。但赛场形势瞬息万变,既定战术随时都有可能需要调整、变动,以适应当前的比赛形势,教练员和运动员战术素养更需要得到提升,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反应,拟出应对战术策略。同时,在战术实际应用方面,进攻主动性更强、进攻效果更为显著的迎击战术、后仰、躲闪后的反击技术应用比例明显增加[9],这是强对抗比赛环境下双方拳手战术设计、应用的必然结果。

3.5.3 拳击运动体能特点

为了获取更多的比赛优势,拳手必须多出拳,积极主动进攻,有效击打对手,这就要求拳手尽可能保持良好的体能水平,力求最大化展示自己强劲的对抗优势。

第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拳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力量素质在攻防两端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击打力量是拳手力量素质在进攻端上综合的表现形式,是力量素质在进攻拳法上最终的输出结果,是拳击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主要指标[12,33,36]。有效拳击打力量和击打效果是成正比的,而力量素质是击打力量的基础,强烈的击打效果依靠强大的击打力量。新规则下,裁判青睐强而有力、杀伤力大的拳,重拳的优势表现在破坏防守、压制对手、控制距离、有效得点。在防守端力量能力主要表现在稳固的抱架、有力的格挡以及缓冲对手的进攻力道,防守力量是守住门户、防守反击、近战对抗所不可或缺的。攻的进,守的住,才能在攻防两端表现出统治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力量素质都是拳手所必需的能力支撑。拳手技术都是在重心转移、蹬转发力、身体移动、身体对抗、发力击打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需要最大力量的支持,爆发力的输出,力量耐力的保障,核心力量的辅助,其中,爆发力是拳击比赛的关键组成部分。爆发力的有效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力量和速度[36,37]。新规则下有效拳更加注重力量和速度的有机结合,高度发达的力量和爆发力可以有效提高击打效果[26,31,33,36]。因此,爆发力是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核心,而其中和专项技战术“反复进攻能力”结合更为紧密的爆发耐力及再生能力更为关键,反复进攻能力是拳手在短时间内将两次及多次进攻衔接、组合,形成无间歇反复交手,拳手在交手过程中将力量、速度融合到一起,形成“风暴式击打”。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表15):第31届奥运会和第30届奥运会相比,反复进攻次数明显增加,且两届奥运会胜方反复进攻次数明显多于负方,说明比赛中拳手反复进攻次数越多,获取比赛胜利的几率越大。

表15 第30、31届奥运会拳击比赛胜负方拳手反复进攻次数对比

注:*表示第30届奥运会和31届奥运会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0.05);△表示比赛胜方和负方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0.05)。

第二,速度素质。拳击技术动作变化莫测,虚假结合、轻重结合、上下结合,依据不同的比赛形式,拳手第一时间做出合理、有效的反应,反应速度不可或缺;拳手快速完成贴近、撤步、两侧游走等技术,实现主动进攻、快速后撤、寻找战机等战术意图,移动速度是关键;拳手在对抗过程中需要快速完成技术动作,以获取时间优势,利用时间差抢占先机,动作速度尤为重要。3种速度能力是相互交叉、互相影响的,拳击运动员对速度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新规则下拳击的第一制胜要素“快”全面升级,在注重综合、协同发展3种速度素质的前提下,高速移动保持能力是速度素质训练关键所在。在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快”始终是步法训练的核心。交手单位密集、对抗强度升级,拳手攻守交换频率加快,高速移动是突击、干扰、迷惑和创造机会的有效方式,高速移动保持能力强的拳手更容易在比赛后期维持竞技状态,占据比赛主动,获取比赛优胜。

第三,耐力素质。在比赛回合数、间断时间明显减少,有效进攻时间、持续交手时间明显增多,每回合运动率明显提高的比赛环境下,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拳手的氧脉搏可达到最大摄氧量的85%~100%[14]。有氧能力影响运动耐力,即比赛中抵抗疲劳以及保持高强度比赛的能力[20,22,28,34]。密集的赛事安排,使得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具备连续比赛能力是其能否走到决赛、获取冠军的保证;在3回合比赛中,持续的移动、对抗是常态化的,高无氧阈是拳手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3],高无氧阈有助于提高拳手乳酸浓度,确保每个回合间更快恢复速度[3,24,27]。有氧工作能力越强,无氧阈水平越高,拳击运动员无氧阈越接近最大极限,维持高强度对抗和抗疲劳的能力就越强[4,23,24,38]。因此,最大有氧工作能力让拳手在比赛中保持重复的高强度力量和速度,加速机体的恢复过程,在接近回合或者比赛结束时保持体能水平[8,36]。同时,无氧功率和拳手的竞技表现直接关联[13],无氧代谢提供拳手短期的、强烈的最大攻击输出[30]。研究表明,新规则后世界高水平和我国高水平拳击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均值分别是13.6mmol/L和20.99 mmol/L,说明拳击运动员要具备极高水平的无氧工作能力和血乳酸的缓冲能力,要在高乳酸情况下维持高水平竞技状态到比赛结束[16]。因此,最大耐乳酸能力是拳手提升、保持高强度对抗的关键所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拳击运动以有效拳为主的综合优势代替了以往不全面的比赛胜负判定方式,拳击运动重新回到对抗的本质。新规则下,拳击运动制胜因素是快、全、控、准、重、变;制胜策略是积极主动,进得去站得住,增加有效拳质量,每回合全力以赴,控制比赛。

2. 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全面升级,技术上注重发展全面技术,突出中近距离技术;凸显组合拳进攻效果,运用次数频率明显增加;突出直拳的简洁实效,重视每次的击打效果;攻防技术转换节奏更为明快,对时机距离的要求更为精确。战术谋划重在全局,抢在开局,攻守兼备,及时根据场上形势变化做出合理调整,突出进攻主动性更强、进攻效果更为显著战术的应用。

3. 拳击运动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运动项目,短时高强对抗、关键核心技战术发挥主要依赖ATP-CP供能;回合中多次的、连续的、高输出的间歇对抗主要依靠乳酸供能;多回合内间断的、调整的、低输出的持续对抗主要依靠有氧供能。体能更突出了爆发耐力和再生能力、高频移动保持能力、最大有氧能力和最大耐乳酸能力。

4.2 建议

1. 研究比赛规则,转变训练思念,认准发展方向,适应发展趋势。在深入探讨和研究新评分规则的基础上,我国拳击界要及时转变训练理念,调整训练指导思想,教练员和运动员统一认识,紧紧把握当前世界拳击运动发展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 重新审视项目致胜规律,加强训练改革和创新。在总结里约备战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保持清醒头脑,找准短板劣势,继续狠抓基本功和基础能力,积极探索新评分规则下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规则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实现我国拳击运动跨越式发展。

3. 把握训练本质,科学监控训练。借助先进的科学设备对训练过程进行量化监控,训练学测试数据结合生理生化测试数据,透过现象分析训练背后的机制,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4. 注重高强间歇训练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在高强度、高密度、高频度对抗条件下,拳手维持良好的运动能力和竞技状态是至为关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符合拳击比赛特点,适用于提高拳击运动员专项耐力水平,建议作为专项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前期的重点训练方法。

[1] 巴义名,张传良,臧广悦.优秀拳击运动员教学实战与比赛后血乳酸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6):788-789.

[2] 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1-402.

[3] 樊庆敏,王德新,张辉.国际拳联评分规则对我国男子拳击选手技战术特征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6):125-128.

[4] R•伯杰.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59-65.

[5] 高维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运动会拳击比赛调研报告[R].北京:组委会科研部,1997:267-272.

[6] 郭子渊,冯连世.应用血乳酸对拳击不同训练手段的评价[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47(1):117-120.

[7]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125.

[8] 黎涌明,毛承.竞技体育项目的专项供能比例——亟待纠正的错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4(10):93-97.

[9] 王海峰,王德新,张亚琪.国际拳联新规则对世界男子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变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5, 51 (6): 90-96.

[10] ARSENEAU E, MEKARY S, LEGAR L A.VO2requirements of boxing exercises[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1, 25(2):348-359.

[11] ATHA J, YEADON M R, SANDOVER J,.The damaging punch[J].Br Med J (Clin Res Ed), 1985, 291(6511):1756-1757.

[12] CHAABENE H, TABBEN M, MKAOUER B,.Amateur boxing: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attributes[J].Sports Med, 2015, 45(3):337-352.

[13] CHATTERJEE P, BANERJEE A K, MAJUMDAR P,.Changes in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Indian women boxers during a six week training camp[J].Int J Appl Sports Sci,2016, 18(2):39-49.

[14] CHATTERJEE P, BANERJEE A K, MAJUMDAR P,Oxygen consumption, heart rate and blood lactate response during sparring on Indian women boxers[J].Int J Appl Sports Sci, 2015, 17(2):9-16.

[15] CRISAFULLI A, CAPPAI I, VITELLI S,.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energy cost during a simulation of a Muay Thai boxing match[J].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09, 34(2):143-150.

[16] DAVIS P, BENSON P R, PITTY J D,.The activity profile of elite male amateur boxing[J].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 2015, 10(1):53-57.

[17] DAVIS P, LEITHAUSER R M,BENEKE R.The energetics of semicontact 3×2-min amateur boxing[J].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 2014, 9(2):233-239.

[18] DE LIRA C A B, PEIXINHO-PENA L F, VANCINI R L,.Heart rate response during a simulated Olympic boxing match is predominantly above ventilatory threshold 2: a cross sectional study[J].Open Access J Sports Med, 2013, 4(4):175-182.

[19] El-ASHKER S, NASR M.Effect of boxing exercise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Egyptian elite boxers[J].J Phys Educ Sport, 2012, 12(1):111-116.

[20] GHOSH A K.Heart rate,oxygen consumption and blood lactate responses during specific training in amateur boxing[J].Int J Appl Sports Sci, 2010, 22(1):1-12.

[21] GHOSH A K, GOSWAMI A, AHUJA A.Heart rate & blood lactate response in amateur competitive boxing[J]. Indian J Med Res, 1995, 102(102):179-183.

[22] GIOVANI D, NIKOLAIDIS P T.Differences in force-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and lower limbs of non-competitive male boxers[J].Int J Exerc Sci, 2012, 5(2):106-113.

[23] GUIDETTI L, MUSULIN A, BBLDARI C.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middleweight boxing performance[J].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02, 42(3):309-314.

[24] HAGAN R D, SMITH M G.Pulmonary ventilation in relation to oxygen uptake and carbon dioxide production during incremental load work[J].Int J Sports Med, 1984, 5(04):193-197.

[25] HANON C, SAVARINO J, THOMAS C. Blood lactate and acid-base balance of world-class amateur boxers after 3 three-minute round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5, 29(4):942-946.

[26] HGKAWAMORI N ,AFF G.The optimal training l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cular power[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4, 18(3):675-684.

[27] KARLSSON J,BONDE-PETERSEN F, HENRIKSSON J,.Effects of previous exercise with arms or legs on metabolism and performance in exhaustive exercise[J].J Appl Physiol, 1975, 38(5):763-767.

[28] KHNANNA G L, MANNA I.Study of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Indian boxers[J].J Sports Sci Med, 2006, 5(CSSI):90-98.

[29] MARTSIV V P.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activity parameters of amateur boxers high qualification[J]. Phys Educ Stud, 2014, 6(6):41-44.

[30] NASSIB S, HAMMOUDI S,CHTARA M,. Energetics demand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boxing match and subseq-uent recovery[J].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17, 57(1-2): 8-17.

[31] NEWTON R U, KRAEMER W J.Developing explosive muscular power: Implications for a mixed methods training strategy[J].Strength Cond J, 1994, 16(5):20-31.

[32] OBMINSKI Z,BORKOWSKI L, SIKORSKI W.The shot put performance as a marker of explosive strength in polish amateur boxers A pilot study[J].Arch Budo, 2011, 7(3):173-177.

[33] PIERCE J D, REINBOLD K A,LYNGARD B C,.Direct measurement of punch force during six professional boxing matches[J]. J Quant Anal Sports, 2006, 2(2):3-3.

[34] PIORKOWSKI B A, LEES A, BARTON G J.Single maximal versus combination punch kinematics[J].Sports Biomech, 2011, 10(1):1-11.

[35] SMITH M S, DYSON R J, HALE T,.Development of a boxing dynamometer and its punch force discrimination efficacy[J].J Sports Sci, 2000, 18(6):445-450.

[36] SMITH M S.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senior and junior England international amateur boxers[J].J Sports Sci Med, 2006, 5(CSSI):74-89.

[37] WALIKO T, JBIR C A,VIANO D C.Biomechanics of the head for Olympic boxer punches to the face[J].Br J Sports Med, 2005, 39(10):710-719.

[38] WELTMAN A,REGAN J D.Prior exhaustive exercise and subseq-uent,maximal constant load exercise performance[J].Int J Sports Med, 1983, 4(03):184-189.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stics of the Olympic Boxing Under the New Rules

CHEN Chao1,2, WANG De-xin1,2, WU Guo-dong3, DENG Ai-min4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ports Skill and Tactic Diagnosis and Analysis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 Shanghai 200438,China; 3.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Nanjing 211168,China; 4.Hubei Sports Bureau Heavy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Wuhan 430000,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xing from the rule evolution, motion characteristics, energy supply, winning factors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under the new ru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udging of the outcome of the boxing match 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of the effective punches makes boxing go back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frontation. Boxing matches are mainly based on anaerobic energy supply, which is an intermittent, high-intensity confrontational sport. The winning factors of boxing are fast, comprehensive, control, accurate, heavy and change. The winning strategy is initiative, get in, stand up,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effective boxing, and go all out to control the game every round. The technical, tactical, physical ability of boxers hav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G886.1

A

1000-677X(2018)10-0089-09

10.16469/j.css.201810010

2017-10-05;

2018-10-11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重点研究领域项目(2014b068)。

陈超,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Email:taishanchenchao@126.com。

猜你喜欢

拳手乳酸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拳击训练中易犯的10个错误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乳酸何去何从
——运动抗肿瘤的作用及其特异性研究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拳手出道以来51场拳赛连败 被吊销执照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