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离》与《倾城之恋》中女性意识的书写对比探析

2018-11-06侯君赵晶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逃离门罗

侯君 赵晶

摘要: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与中国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以《逃离》和《倾城之恋》中女性意识的书写手法为研究对象,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两部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力求阐释两个不同国度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从而发现二者在表现女性意识方面的异同,以期给现代女性一些启迪。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逃离》;张爱玲;《倾城之恋》;女性意识

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文学史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优秀作家。加拿大作家愛丽丝·门罗(1931-)与中国作家张爱玲(1920-1995)是优秀女性作家的代表,她们各自的作品《逃离》和《倾城之恋》也都受到了小说界的赞赏,在近现代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意识通常指的是,女性作为一个主体,在客观世界之中的地位以及价值,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女性对于独立的追求,并产生一定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女性意识的具体体现使女性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并履行这个使命,通过特殊方式加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使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并实现。在这两篇小说中,故事的书写都体现了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呼唤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逃离》中的女主人公卡拉一直以来要逃离的是自我、家庭以及丈夫对自己的压制和束缚。女主人公卡拉一生中“逃离”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爱情而逃离,她逃离了父母,获得了成功。第二次是面对让她感到十分压抑的婚姻生活时,她再次逃离,却最终失败。这两次不同的逃离以及迥然不同的后果动态地表现了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真实而又无奈。

《倾城之恋》是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新女性作家开始崛起,她们强烈批判男性社会对女性身心的折磨与压迫。白流苏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她敢于反抗不幸的包办婚姻,可她却没能走出女性的生存困境。作为一个离异女性,当她感受到哥哥嫂子排挤,无地容身时,她期望一种既能给她爱情给养又能改变她生存状况的现实婚姻,这与那个时代的封建传统思想格格不入。因此,白流苏的内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挣扎。面对家人要她为死去的前夫奔丧的无理要求时,她竭力镇定,淡淡地拒绝。但三哥极力劝她去,还搬出了“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的封建纲常理论。面对哥哥嫂嫂的挖苦嘲讽,白流苏放声笑起来道“好,好,都是我的不是!你们穷了,是我把你们吃穷了……你们死了儿子,是我害你们伤了阴鸷”。白流苏一直在委屈、痛苦、愤恨和隐忍的矛盾中挣扎着,当对这悲凉冷漠的亲情彻底绝望后,她终于发出了这般声嘶力竭的控诉。但是,她的反抗和卡拉还是不同的。她不敢也不如卡拉出逃那样勇敢——直接抛弃掉现有的生活。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虽然是圆满的收场,却躲不过世俗的惆怅与悲哀。

对于命运的抗争意识,白流苏和卡拉内心都进行着激烈的挣扎。比如卡拉首次出逃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因为她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在面对继父的时候,她敢于挑战继父的威严。此时,卡拉是一个独立人格意识的人,且拥有梦想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是这些向往是寄托在克拉克的身上的,也就是说卡拉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以及父母的束缚之中释放了自己,但是却不经考虑地把自己交给了丈夫进行束缚。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卡拉并不是真正的独立。卡拉的第二次出走是为了躲避丈夫克拉克的束缚。婚后生活使卡拉对丈夫极度失望。让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办法继续婚姻生活。但此时令人绝望的情况是卡拉没有钱,许多愿望只能想不能实施。忍受是最容易的生存方式。当她忍无可忍最终出逃后,却又以出逃失败而告终,的确让读者唏嘘。卡拉之所以第二次逃离失败,还是由妇女在当时当地的社会角色与分工造成的——在加拿大广阔土地上,乡村生活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因而,经济不能独立成为女性弱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激发读者思考女性在整个社会的角色、地位和生存的现状。

作为对爱情与生存有着同样期待的女人,卡拉和白流苏都有对自己未来的思考,都敢于反抗,体现着女性意识的逐步成熟。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境遇不同,两位女主人公的结局不同。白流苏比卡拉幸运,最终范柳原伴随着隆隆的炮声回到慌乱的她身边,而卡拉只能压抑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为了生存回到已经对她没有爱情的丈夫身边。两位女主人公持有的追求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东西方女性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通过对卡拉和流苏两位女主的女性意识客观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们的女性尊严和人格魅力。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蕴含的抗争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针对当下,现代女性只有做到真正的经济独立、意识自主,才能使追求本源的幸福生活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波尔多.身体与女性气质再造[A].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梁艳.逃往何处——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4).

[3]来凤仪编.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4]杨兆华.《倾城之恋》的结构和情节特点[J].新闻天地,2005(05).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逃离门罗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年轻人“逃离”心态值得关注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