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意识,诗人译诗

2018-11-06许明张志芬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盖瑞

许明 张志芬

摘要:杨子翻译的《盖瑞·斯奈德诗选》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较为全面的斯奈德诗歌选集译本。研究表明,此译本呈现出三个特征,即精益求精的翻译态度,清晰的读者意识以及对原作生态思想的成功再现,这也是“诗人译诗”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诗人译诗;《盖瑞·斯奈德诗选》;翻译态度

一、杨子及其翻译的斯奈德诗选

盖瑞·斯奈德(Gary Snyder)是美国著名生态诗人,在当代诗坛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只有零星的斯氏诗歌译文出现在期刊和杂志上,较全面的译诗集尚未面世。201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盖瑞·斯奈德诗选》(杨子译)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继1979年台湾出版的《山即是心:史奈德诗文选》和2009年香港出版的《水面波纹:盖瑞·施耐德诗选》之后,大陆地区第一本较为全面的斯奈德诗歌选集译本。此书共选译了盖瑞·斯奈德的诗歌149首,分别来自《砌石》、《神话与文本》、《龟岛》等九部诗集。

杨子(1963-),著名诗人、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到新疆开始了文学创作和诗歌翻译生涯,后供职于《南方人物周刊》。曾发表大量诗歌作品,并获得张枣诗歌奖。自2003年以来,出版多部译诗集,《盖瑞·斯奈德诗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

二、杨子《盖瑞·斯奈德诗选》的特点

笔者对杨子的《盖瑞·斯奈德诗选》作了检视,详细阅读了全部译诗,将部分译诗与斯奈德的原诗作了文本对比分析,并对前言和后序做了详细考察。研究表明,这本译诗集呈现出三个特征,即精益求精的翻译态度,清晰的读者意识以及对原作生态思想的成功再现,最后一点也是“诗人译诗”的优势所在。

(一)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

据译后记,杨子自1989年就开始了斯奈德诗歌的翻译,到2013年《盖瑞·斯奈德诗选》出版,前后历时24年。在此过程中,译者多次就翻译中遇到的难题向专家学者请教,并于2009年赴香港中文大学采访了来访的盖瑞·斯奈德本人,从而对诗人作品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所有的这些努力,使杨子的译文更加臻于完善。这充分体现了杨子在翻译斯奈德诗歌中秉持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杨子的诗歌翻译,源自自己的热爱。在他眼里,翻译斯奈德的诗歌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2013:304)。在早年开始翻译斯奈德时,杨子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总是迎难而上,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完成翻译工作。一开始资料难以收集,他就先将手边现有的十来首斯奈德诗歌译成中文,再设法找到别的斯奈德诗作。后逢家庭变故,他仍然在回乡停留半年的时间里,翻译了斯奈德的《僻壤》(The Back Country)。杨子翻译斯奈德诗作的时间跨度虽久,但仍翻译不辍;出版几度中断,仍不忘初心。

除了忘我的工作热情之外,杨子译诗的态度也是尽心竭力,一丝不苟。他的翻译并非一遍即成,而是在翻译过程中,数易其稿。杨子先是对斯奈德的原诗进行初译,“随后是一遍遍的润色和一遍遍的校译”(2013:304)。由此可見,他一直在不断改进译文,力求完善。虽如此,杨子在译后序中仍然说:“现在诗集即将出版,我知道书中一定存在不少瑕疵和遗憾,只能留待将来修理了”(2013:306)。其精益求精的翻译态度可见一斑。

(二)读者意识——完整详尽的序跋注释

杨子没有因为自己是诗人,就将原作的异域色彩省略不译,或对文化负载词作淡化处理。相反,他非常重视翻译的副文本,即除了译诗本身之外,在前言和后序里对译诗集的背景作了交代,并且通过详尽的脚注,把这100多首诗中的地理名词、宗教术语、文化典故等普通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一一解释清楚。这充分体现了杨子的读者意识,或者说,他可谓是一位“读者友好型”的诗歌翻译家。

在译诗正文的前面,杨子写了一篇23页的序,对斯奈德作了详细介绍,指出斯奈德是“漫游在山野的印第安人”和“生活的先知”,并认为其诗作是“末法时代的馈赠”。此外,他还将自己对斯奈德的访谈全文附上,内容包括斯奈德对东亚、佛教、日本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看法。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读者更透彻地理解斯奈德的诗歌。正文末尾,杨子还加了一篇译后记,回顾了自己从1989年开始翻译斯奈德,到2013年译诗集出版这24年的历程。这篇后记交代了早年在新疆乡下挂职、亲近自然的经历、后来采访斯奈德本人的经过,以及译笔不辍,最终完成译诗集的过程。如此读者可对这本译诗集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更加可圈可点的是杨子对这100多首诗详尽的注释。据笔者统计,杨子翻译的149首诗中,共有注解136处。这些注解多以地名、人名、专有名词(北美特有的动植物)、佛教术语以及个别双关语。而且,有些注释直接引用知名学者的观点(如译诗集第133页、204页、230页三次引用斯奈德专家钟玲的论述)或权威辞典的条目(如见译诗集第197页引用《新编佛教辞典》的解释),由此可见杨子还具有很高的文献意识,试图通过提供权威而可靠的注解,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斯奈德的诗歌。

(三)诗人译诗——再现原作的生态思想

我国诗歌翻译家翁显良曾说过:“要译作似原作,首先要译者气质和经历与作者有相似之处,否则不能与作者梦怀相契”(1994:51)。王东风也指出,“诗歌最好是由诗人来译”,并认为这“已经成为翻译界的共识”(2014:63)。由诗人杨子来译诗人斯奈德的诗歌,正好符合“诗人译诗”的理想状态。事实证明,杨子的译文很好地再现了斯奈德的生态思想。

杨子早年在新疆工作,在半农半牧的乡村挂职多年。这种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经历,与斯奈德非常相似。杨子这样描绘自己的乡村生活:

那儿的麦地、水渠和戈壁,春天的苹果花、沙枣花和苜蓿迷人的小小紫花……那儿的高山牧场和几百头牦牛飞奔时卷起的白色烟尘,绿宝石般的湖泊,万仞绝壁上的大坂——斯奈德笔下的景观,与这里何其神似!(2013:304-305)

这样的场景,对有过西北边疆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杨子眼里,这里“或许是最适合翻译斯奈德的地方”(2013:304)。事实上,杨子是在结束了在新疆乡村挂职之后,才开始大量翻译斯奈德的。这段乡村生活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使杨子对斯奈德的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透彻的感悟,也使他翻译斯奈德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试以斯奈德的“PINE TREE TOPS”(松树之冠)为例:

斯奈德原文:in the blue night/frost haze,the sky glows/with the moon/pine tree tops/bend snow-blue,fade/into sky,frost,starlight,/the creak of boots,/rabbit tracks,deer tracks,/what do we know.

杨子译文:蓝色夜晚/霜的雾霭,月亮/让天空闪光/松树之冠/被蓝雪压弯,渐渐隐入/天空,霜,和星光。/靴子吱吱响。/野兔的痕迹,鹿的痕迹,/我们只认得这些。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山林的夜景。从内容上看,此诗一共9行,前6行全是景物描写。第7行靴子的声音体现了人的活动,产生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的效果。最后一行用“what”开头,却又以句号结尾。作者这样做是有意而为的,这是为了将自己“全身心地置于自然的怀抱,接受自然的安排”(向瑜,2015:100),以达到忘我之境界。在结构上,此诗采用了意象并置的手法,让万事万物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凸现出视觉效果和空间想象”(陈小红,2009:107)。诗人只不过是将自然万物记录下来,以自然的原初秩序展示给读者。通过这样的安排,诗歌与大自然的韵律实现了“和谐一致”,这也正符合斯奈德的生态诗学观“语言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通过检视杨子的译文,我们发现译文前6行用诗意的语言再现了斯奈德笔下的山林夜景,除了第2行和第3行的译文作了些微语序上的调整之外,都忠实于原文。而且,从整体效果看,译文第2、3、6、7行还实现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原诗是让世间万物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译诗也体现出了一种让万事万物各就各位的倾向,尽量减少人为的介入。原诗第7行是由静入动的描写,杨子将此行译为“靴子吱吱响”,一下子划破了夜空的寂静,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美好画面,让人联想起王维的名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原诗最后一行,为整首诗的诗眼,前文对自然景物的罗列,实际上都是为这句话做铺垫。译者也如实地将它译为陈述语气,舍弃了疑问的形式,使读者忘记人自身的存在,“思绪突破自身的界限,超越时空的极限,与浩瀚无边的宇宙融为一体”(向瑜,2015:100)。

因此,总的来说,通过对原诗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把握,以及恰到好处的翻译,杨子的译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实现了对原文的经典诠释和精彩再现,而在韵律方面,更是达到了原文没有的别样效果。这样的译文,在某种程度上,与杨子本人的诗人身份、诗歌创作功力以及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斯奈德的诗,经杨子的翻译,达到了脱胎换骨的艺术效果,也印证了“诗歌最好是由诗人来译”的观点。

三、结语

杨子选译的《盖瑞·斯奈德诗选》内容较为详尽,涉及斯奈德众多诗作,可以说已经概括了斯奈德诗歌的全貌。不过此译本也有一些不足,如译者在前言和后记里没有提到自己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也没有说明自己的选本原则,这些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定困惑。但瑕不掩瑜,这个译本在向国内读者全面介绍斯奈德诗歌方面,是有着开创意义的。它的面世,有助于我们对诗人斯奈德有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獻:

[1]陈小红.论加里·斯奈德的诗学观[J].中国比较文学,2009(2):101-110.

[2]王东风.诗人译诗的诗学解读:兼评查良铮译《西风颂》[J].外语研究,2014(3):63-70.

[3]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译之三[C]∥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向瑜.《龟岛》的独特生态观[J].文化学刊,2015(6):98-101.

[5]杨子.盖瑞·斯奈德诗选[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盖瑞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
我的名字叫鲍勃
迷宫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