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专业“考古学通论”教学的相关思考
2018-11-06张莉
张莉
摘 要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分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和有益补充。考古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历史专业的学生拓展探讨古代社会的路径。本文基于为郑州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开设考古学通论课程的经验,讨论如何结合历史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需要来引入考古专业的材料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历史专业 考古学通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9.046
Abstract Archaeology is part of the history discipline, which can provide historical research with valuable data. To master the key methods of archaeology can be very useful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history. This article, based on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rchaeology at Zhengzhou University, discusses how to introduce basic archaeological concepts to students majored in history.
Keywords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history major;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現代考古学自引入中国伊始,即肩负了“证经补史”的重任。考古学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定位,促使我国各开设有考古专业的高校基本形成了为考古专业学生开设出土及传世文献研读等课程的共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考古学亦可为历史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形成文献之外的、以物质材料为基础的研究过去的途径。鉴于考古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和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考古学通论”这一课程,以培养历史专业学生通过考古物质材料探讨古代社会的能力。本文谨就教授这一课程以来的情况进行介绍和梳理,初步探讨为历史专业学生引入考古研究理念的经验和相关思考。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专业的大三学生。在每次开始正式授课之前,为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背景,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都会对该年的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调研。历年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授课学生大体具有以下共性:第一,在经过两年的历史专业学习后,授课对象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献基础及研究能力;第二,因为近年来《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等基于盗墓活动的奇幻类小说及相关电视剧等衍生品甚嚣尘上,相当多的学生存在考古就是盗墓的错误认识,并对本课程抱有较强猎奇心理;第三,授课对象分别来自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方向,虽同为历史学专业,但其基础课程不尽一致,感兴趣的地域也存在较大差别。基于调研结果,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和感兴趣内容,本课程在授课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教授学生基于考古实物材料的分析和阐释逻辑;课程设置上贯穿三大基本准则:一是结合授课对象已经具备的基础科研知识和分析能力,对其关心的历史问题从考古材料上进行补充;二是针对考古就是盗墓的认知误区,通过课上讲解和课外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考古学是什么,和媒体错误宣传的区别在哪里;三是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相结合,进行全球视野下考古的通识教育。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还特别注意将教学思路同考古专业学生类似课程的内容相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引入过于专业化的考古内容,如类型学等部分仅进行概念性介绍,而不要求历史专业的学生具体掌握相关操作流程。
基于以上理念,本课程有重点的向历史方向的学生介绍同历史研究相关的考古知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主要为以下几大方面的内容:
(1)考古学的作用:如何让历史专业的学生了解没有文字的物质材料是认识过去的重要媒介是这部分授课的关键,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授课伊始即引入不见于文献记载但考古资料丰富的相关研究案例,主要是近年来陕北地区石峁遗址的相关发现和研究情况。通过介绍石峁遗址发达的物质遗存、其地处中原之外并缺少文字记载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献记录的局限性、以及通过考古物质材料复原过去社会全貌的意义所在。历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教学设计对听课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视觉冲击及理念上的颠覆,第一时间引起了授课对象对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方面意义的重视,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考古同盗墓、探险活动的差别:这部分先展示和总结目前较流行的盗墓类及探险类书籍、电影对考古的曲解,再分别通过播放专业考古发掘纪录片与现场照片,结合对科学考古整个流程的讲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考古与盗墓、探险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盗墓对古代物质材料的严重破坏,彻底厘清授课对象原有的认知误区并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3)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史: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及其地域性异同,授课中专门引入考古学史章节,并在全球视角下进行讲解。对比不同文化传统对考古研究的影响,是帮助学生理解考古学之所以在我国和历史学联系密切的关键,并对美国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基本理念进行介绍。在授课过程中还引入金石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金石学和现代科学考古的差别和潜在关联。
(4)考古材料与文明起源研究:文明起源是历史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考古是探讨文明起源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授课中基于近年来探源文明研究的成果,重点向学生介绍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的主要考古遗址及其对于探讨文明起源的意义。同时,引入国外文明起源领域的考古材料,并介绍相关人类学前沿概念。
(5)考古材料与环境史研究:通过考古材料探讨环境变迁,是对基于文献的环境史研究的有益补充。这一单元讲授的知识要点包括考古及地质信息反映的欧亚大陆大规模降温事件、全新世以来的黄河改道、海侵现象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等。通过该单元的授课,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如何从考古物质材料和地质记录梳理相关的环境信息尤其是自然灾害现象,在较大的程度上丰富了历史专业学生研究环境史可借助的方法与手段。
(6)考古材料与全球化研究:全球化是历史学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而通过出土的物质材料讨论全球化贸易以及丝绸之路的情况也是考古学界的热点。本单元的丝绸之路部分时间上限始于史前階段,介绍农作物、牲畜、技术和高价值贸易物品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在欧亚大陆中交流的考古发现,并教授学生如何从物质材料解读跨文化、跨地区的互动;在全球化部分,重点结合相关沉船发现,讲解陶瓷的全球化贸易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贸易相关的人类学前沿理论,在拓展学生可资研究的基础材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基础理念。
(7)考古材料所反映的古代生活史:考古出土材料记录了大量同过去人类生活有关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以外探索生活史的基础。本单元以考古材料所见饮食和居住文化为主。饮食部分重点介绍考古所见古代炊具和餐饮类器具,结合科技考古的相关分析结果,讨论过去的烹饪和宴飨文化及其历时变化情况;居住部分以各时期发现的主要建筑基址和建筑模型为主,介绍其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不同阶段不同阶级的居住情况。
(8)考古材料所反映的全球艺术史:考古材料是古代艺术与审美的重要载体,可以提供文字记载之外的重要艺术史方材料。本单元授课旨在培养学生通过物质材料解读过去美学观念等主题的能力。课程的年代上限始于新石器时代,包括的物质材料主要是陶器、青铜器、漆器、壁画与建筑等;引导学生思考工匠和艺术家的差别,艺术赞助者在美术史中的作用以及艺术的历时性变迁。相关内容还引入中西方艺术主题的差别,比如人物雕像在东西方艺术重要性的差别、中西方建筑理念的异同以及同样的艺术主题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变异现象,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全球视野下的艺术史。
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贯穿课堂授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原则,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以及考古工地进行参观。用于课堂教学的博物馆主要为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陈列室、郑州市博物馆以及河南省博物馆,让学生得以结合考古出土实物,对课堂所讲的器物有更直观的认识,加深相关理解;考古工地的参观对象主要为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旨在让历史专业的同学通过身临实地,感受如何经过科学发掘获取考古材料,对考古和盗墓以及探险的本质区别有切身认识,并且对课堂所讲授的房屋基址、墓葬、灰坑等基本遗迹单元有更为直观的了解,感受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的具体内容。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考古学通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授课的历史专业学生不仅掌握了考古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更具备了分析考古出土物质遗存的基本能力,在原有文献知识的基础上,较大程度提高了解读过去历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