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素质提升与脱贫攻坚效能的关系研究

2018-11-06王佳

山东青年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脱贫攻坚

王佳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根据历年文献参考研究,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与脱贫攻坚效能有着较为显著的关系。基于国内文献,以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等理论为基础,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本文分别探讨人力资本智力素质,身体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与脱贫攻坚效能的关系,简略归纳其发展趋势并最终得出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素质提升能够有效的促进脱贫效益的结论。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素质;脱贫攻坚

1.引言

扶贫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扶贫一般为扶经济之贫,扶教育之贫实际上可以归为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学界对于人力资本素质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界定。学界对于人口素质一般存在着“二要素”和“三要素”之争,两种划分都包括智力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区别在于是否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查阅到的文献中,说法不一,但大都可归结两大划分依据。早期文献中,劳动力素质往往直接被等同为智能素质。随着学界更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人力资本素质的界定发展趋势更倾向于“三要素”。据此,笔者将人力资本素质粗略界定为智力素质,身体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国内文献关于人力资本素质与脱贫攻坚效能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探究人力资本素质这一大概念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一类是研究人力资本素质每一要素与脱贫效益的关系。本文主要是根据第二类研究分类归纳已有文献中阐述单一要素与脱贫攻坚效能的关系。

2.智力素质与脱贫攻坚效能

人是脱贫攻坚中的关键因素。各种脱贫措施都是通过政策调节影响贫困地区居民的行为,进一步影响脱贫攻坚效能。简言之,大体作用机制为智力素质影响个人再影响脱贫效益。

2.1智力素质影响劳动生产效率

贫困地区智力素质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途径是通过劳动力接受教育提高对新技术的模仿以及接受转化能力,再影响劳动效率,降低物质资本的消耗,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而影响脱贫攻坚的效益。

在探讨教育在人力资本中的作用中,指出智力就是指普及教育和加强训练以提高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他们的劳动技能并且改善他们的劳动态度。无论参与哪种形式的教育,都在人们接受教育后充分体现出对劳动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陕西省1990-2011的农业技术效率进行测量,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分析陕西省农民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文化素质指数增加将带动农业技术效率水平10.83%的增长,比身体素质的贡献高出两倍左右。在指标构建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测算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时间弹性等变量对团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农工智力素质每增加1%,促进生产效率水平增加0.1069%,有着显著的正向带动作用,并且同样得出智力素质的影响约为身体健康素质的2倍。

可以说,智力素质越高,劳动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能力也越强。更有利于降低单位物质资本的消耗,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升级,从而带动脱贫效益提升。

2.2智力素质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根据主导产业理论,经济增长本质上也可以看成是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要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一个重要举措便是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能带动一个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智力素质影响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为:智力素质影响人力资本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影响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影响脱贫攻坚的效能。

对连南瑶族自治区展开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农户素质低使他们囿于小农传统观念无法自拔,从而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单一投入在农业生产活动。并且技术单一使商品生产难以普及,事实上也是难以向其他产业转型。对广西省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分析,根据广西省三大产业25-64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例分布对广西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受教育情况进行对比,论证其观点劳动力人口素质低导致劳动力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证方面,以中国29个省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1978-2008年为时间跨度,参考Amin&Mattoo;以及姚先国等工作基础进行计量模型的构造,在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估计了三个不同受教育程度(小學,中学,大学)人力资本等变量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得出,随着人力资本结构趋于高度化,即接受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数量不断增加,将会进一步促进工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的转型一般需要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而在贫困地区,因贫困代际传递等原因,人力资本的智力素质往往偏低,易阻碍人力资本向二、三产业转移,或者是第一产业实行规模化以及机械化,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3智力素质影响个人收入增长

在贫困地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和贫困缓解的重要途径,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外出务工。智力素质对贫困地区家庭收入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智力素质影响农户的就业范围以及就业选择,影响到农户的单位时间收入,进而影响脱贫效益。

认为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不是耕地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较优势,而是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指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通过就业这个中介对家庭收入产生影响的。具体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劳务越多,同时劳动力具有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和选择余地,从而影响收入。对广西各个市、区的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与人均收入进行对比,发现人口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三个市区的农民纯收入在全省14个城市的排名中也在末尾。由于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素质的相对低下使劳动力囿于收入相对较低的一产业。实证方面,采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面板数据,运用农户收入函数,考察健康状况,基础教育等细分变量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回归结果分析,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户人均收入增加2.32%。并且对农户四种主要收入来源进一步建立半对数固定效应模型,相较于健康培训,技能评价这两个变量,基础教育的系数更为显著。

一般来说,薪酬越高的岗位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素质越高。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素质在较低的情况下,会阻碍他们的岗位选择以及就业范围,限制个人的收入以及消费。往往会引起的是对下一代教育的投入因收入受限,从而进一步影响脱贫效益。

3.身体素质与脱贫攻坚效益

身体素质是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难以支撑劳动力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除此之外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身体素质如果较差还易出现大病致贫的情况。过多的家庭收入投资在医疗保健上也会影响贫困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投资以及其他生产投资。目前已有一些实证分析证实身体素质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

3.1身体素质影响劳动生产效率

人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途径大体归结为,身体素质越高,单位时间产出往往越大,劳动效率越高。而劳动效率的提高不仅能够对个人收入产生影响,也能够影响到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间接影响到了经济的增长。

理论分析指出诸多文献中指出较高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生产力。实证分析食物消费和营养的福格尔型健康人力资本对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得出健康影响个人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当经济中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福格尔型健康人力资本可以扩大外生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作用。张宁和对31个省份1997-200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SFA技术分析,指出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的提高会使得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提高。具体为身体素质每提高1%,劳动效率提高4.3%。与上文阐述相衔接,尽管身体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小于智力因素,但仍对劳动生产效率有着明显的作用。更详细的数据说明中,把营养和健康因素引入标准方程模型,以贫困地区的数据为样本,测定身高,BMI,疾病等变量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估计了不同的营养和健康指标在中国贫困农村的回报和弹性。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营养和健康方面都影响到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其中,营养摄入和疾病的影响最为显著。

身体素质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大体可以认为身体素质愈高的劳动力生产效率往往越高。进一步影响个人收入,产业结构等方面。

3.2身体素质影响个人收入增长

身体素质对个人收入影响的机制众多,可简单归为,身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劳动产出,单位时间劳动产出的提高也就影响到了个人收入的增加,进而影响到了家庭和贫困地区经济收入的积累。

在其研究中,明确指出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该关注到身体素质对于农户收入的显著影响。实证方面,采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基于农户收入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健康因素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最高,具体为劳动力健康评价均值每提高1个单位,人均收入增加3.66%。表明农户以体力劳动为主,对体力和身体健康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并且研究得出健康对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最高。健康对收入具体影响机制上,通过对城市以及农村的自评健康数据对照分析指出身体健康对收入的影响在城市样本中更大,对农村居民影响不那么显著。他认为农村居民的收入可能来源于间歇性的劳动产出,因此源于农产品生产的收入减小幅度可能小于劳动投入减少的幅度。基于1993年的农村营养调查数据中通过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行了论证,分析得出身体素质有助于获得非农劳动就业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农劳动能带来更高的薪酬收入。同时研究指出在非农就业市场中,选择性偏差明显存在。

综合来看,身体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产出,影响就业选择,影响供给等最终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收入产生影响。

3.3身体素质影响劳动供给

身体素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为,身体素质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可能性,劳动时间以及劳动强度,对个人经济产出产生影响,进而对脱贫效益产生影响。身体素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通过各种实证方式来测算度量。但可以肯定的身体素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应是通过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劳动供给以及劳动强度,对个人的收益产生影响,最后影响到脱贫效益。

4.思想道德素质与脱贫攻坚

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贫困地区脱贫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的贫困与居民落后的思想道德有关。由于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难以度量,文献中一般以定性方式來论述思想道德素质。梳理文献,思想道德素质主要通过一是影响教育人力资本以及健康人力资本的形成,二是影响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参与率,外来技术的转化力度以及非农劳务的参与,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4.1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劳动生产效率

思想道德素质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梳理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落后的观念阻碍对新技术,新方式的接受力度,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一是“得过且过”,“等,靠,要”这类思想观念阻碍劳动力个人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

认为农村贫困人口传统经济素质表现为粗放经营,商品意识淡薄,竞争意识淡薄。以粮为本,排斥他业。依赖自然,自给自足以及得过且过,好逸恶劳。极大影响了贫困人口发展二、三产业以及接受新的经营方式和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他认为农村贫困人口较为依赖政府,时间意识淡薄,工作时期较为松散,也可因此导致生产效率不高。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对经济产出的三条作用机制:一是影响其它形式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二是获取和有效使用社会资本的必要条件;三是决定了工作场所的激励效果。根据CHARLS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对农村户籍人口的非农劳动参与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在非城镇地区身体健康是影响其非农劳动参与率的重要因素。尽管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概念并不一致,但鉴于关于思想道德素质与脱贫效益的国内文献较少,并且部分文献中将二者混为一谈,在此将其摘出也可以用来佐证思想道德素质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关系。

4.2思想道德素质影响收入

思想道德素质影响收入的途径主要是落后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种阻碍个人的经济产出或者择业范围,抑或者“炫穷”、“装穷”不愿意靠自身劳动去争取脱贫。

简单将精神贫困定义为人口心理素质弱而产生的无形贫困。认为精神贫困主要影响人们的创业冲动,外出做工意愿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这些传统的观念与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格格不入。可以认为影响到个人的就業观念。提出农户思想道德影响农户家庭经济的途径是思想道德低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个人经济机会,最后导致农户家庭贫困。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智力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再影响到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参与可能性以及范围,最后影响个人的经济收益。

思想道德素质一般通过指导人的行为,也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通过影响个人的择业,就业等而影响到个人的收入。

4.3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生育率

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生育率一般是典型的思想观念如“多子多福”等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行为,造成较高的生育率。在同等的物质资源下,生育率越高,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等就相对越低,其次多子带给家庭的负担也越重,越容易致贫。

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类思想是农村多胎生育的深层次原因,受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农村父母更重视物质消费易忽视精神消费。一是负担重致贫,二是对后辈的智力素质产生影响,三是性别比失调不利于社会分工协作,四是男孩家庭因求娶成本高加剧贫困。认为过大的家庭规模使一个家庭缺乏足够的教育资金,影响到子女的就业选择,有限的经济收入又难以供养家庭内部缺乏劳动能力的成员,造成家庭收入难以投资和积累。

这一机制事实上主要是通过高生育率分散家庭教育投资,再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最后影响到个人家庭的脱贫致富。

5.文献评述

梳理国内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对于人力资本素质提升与脱贫攻坚效益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智力素质与身体素质,研究思想道德素质对脱贫效益的文献无论是实证还是综述都较少。统计与“农民心理”相关的文献,符合统计要求的2005-2015年间共66篇。究其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是人力资本素质的定义并不统一,思想道德素质在较多文献中与心理素质混为一谈。二是思想道德素质较智力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更难以定量度量,因而无法通过实证数据直接分析。另外在贫困地区教育和显著落后的情况下,一般不强调心理状况的作用。

其二:早期的研究侧重理论分析,随着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增加,实证分析也逐渐增多。指出早期研究多为理论分析的原因是有关数据难以获得而且相关界定比较模糊。随着相关研究更为深入,各类数据资源更为丰富以后,对于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素质研究更多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自评数据,CHARLS数据等,通过随机前沿分析,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等来定量分析各关键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对于各类因素的界定也更加全面,细致。

其三:基本所有的研究中都有肯定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对脱贫效益增长的正面带动作用。对河源地区劳动力素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河源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尽管少数文献中有探讨到在某些省会存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负效应,如采用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健康人力资本在云南,贵州等四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但其分析贵州,云南两省的成因为健康人力投资少,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因而影响经济良性增长。但从其他研究来看,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对脱贫效益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娜.人力资源·经济增长·教育[J].经济师,2012,01:32-33.

[2]王弟海.健康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陷阱[J].经济研究,2012,4706:143-15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00)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