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信息技术媒介使用研究
2018-11-06邹红梅
邹红梅
摘要:微博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信息技术媒介,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成都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直接收集数据、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生微博使用存在性别差异,对微博信息的辨识度较低,过度娱乐、盲目跟风、过激言论等问题突出;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对微博舆论的影响力,提升辅导员微博舆论引导力,提高大学生微博信息辨识度,实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高校学生;信息技术;媒介使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即时分享的新媒介,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在其诞生初期并未推广开来,直到美国科技公司Obvious正式推出 Twitter,微博才开始显现其网络价值,成为世界范围内微博发展的里程碑。2007年,国内第一个微博产品“饭否 ”诞生,随后20余种微博产品喷井式涌现,2017年9月,微博月活躍人数为3.76亿,较上年同期净增约7900万[1]。
近年来,我国公众参政议政的自觉性、自发性和积极性提升,微博舆论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2011年,微博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的第二大舆情源头。随着微博舆论主体、利益的多元化,我国微博舆情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拥有大学以上高等学历的用户始终是微博的主力用户,占比高达近80%[2],微博不仅是一种网络信息工具,更是发挥着传播思想和构建观念的导向功能[3]。本文利用第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文献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问题和原因,剖析了高校微博舆论影响力在建构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及辅导员如何利用微博,加强舆论影响力、引导力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实践养成大学生良好媒介素养的主要结论。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围绕“高校学生信息技术媒介使用”这一主题,问卷主要分为a、基本信息 b、微博使用情况两部分,其中微博使用情况包含使用频率、微博用户的关注点、使用理智程度、高校对于学生理性使用微博的引导等方面。依据专家意见修改问卷进行小范围预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8份,其中男生18份,女生20份,性别比例大致均衡;从学生所在年级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样本量分布均匀。对问卷检验KMO=0.77,大于0.6,巴特利球形检验σ=0.024,小于0.05,表明问卷效度结果良好。
(二)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选择成都高校大学生,调查方法采用网上问卷和面访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调查方式采用随机抽样,为保证抽样可靠程度,在90%的置信区间,按样本抽取公式(n=t2 σ2/Δ2,其中t表示概论保证度,σ表示总体标准差,Δ抽样极限误差),计算得到样本量为340份,实际回收样本334份。对调查群体采用甄别式选择,剔除未注册、未使用微博学生群体,共计有效问卷325份,有效问卷率为97.31%。本次调查男生占比54%,女生占比46%。
三、大学生微博群体用户行为特征
数据显示,51%的大学生群体微博用户每天都要浏览微博,一周两三次、偶尔、不浏览,占比分别为23%、17%、9%,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用户对微博依赖程度很大,并呈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
(一)微博是大学生群体用户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
图中显示,34%的大学生微博用户通过浏览微博获取资讯,20%在微博中评论和转发新闻,17%追更漫画、小说博主,9%发布原创微博,8%通过微博交友。传播学名著《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说“媒介即讯息”,微博作为现代信息媒介,具备发布信息便捷,跨媒体,内容微小化,终端移动化等特点,与大学生求新、求快,求形式活泼多样、交互性强的需求相吻合。
(二)文化娱乐成为大学生群体用户的主要关注点
根据调查,56%大学生群体用户在微博中转发和评论文化娱乐信息,对教育、学业的关注相对较少,不到10%。有49.12%的女生对明星、名人、网红这类博主有明显的偏好,追更漫画、小说博主的男女分别达到26.32%、16.61%。文化娱乐是大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减少压力、拓展兴趣、提升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但如果玩微博的时间太多,或过分关注文化娱乐方面的花边新闻,很容易从一定程度上将微博当成消遣的工具,甚至成为“微博控”。
(三)大学生盲目跟风问题相对突出
调查得知56%的大学生群体微博用户样本在转发或发布评论热点问题的微博时,是浏览更多信息后进行评论转发。而44%的大学生群体微博用户样本在转发或发布评论热点问题的微博时,过于信任媒体,缺乏对信息起码的选择辨别、分析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崇拜网络大V,容易盲目转发大V们的微博,甚至成为被“大谣”们牟利、伤害他人的工具。
(四)部分大学生有非理性或过激言论
约占83%的大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没有非理性或过激言论,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理性、文明使用微博。但有17%的样本有过非理智或过激言论,其中包括少数学生为提高点击率故意夸大、歪曲或者捕风捉影。说明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看待处理问题不够理性,行为动机有较大的偏差。大学生身处半社会半学校的环境,认识社会现象流于表面、易于片面,微博容易显示非理性的一面,再加上网络虚拟环境缺乏约束,责任意识严重弱化,过激言论便有可能沦为家常便饭。
(五)不同性别微博使用情况
1、使用微博的关注点男女有别
表1显示女生最喜欢在微博上浏览信息,占比35.47%;也喜欢发布原创微博,占比21.23%;还热衷于在微博中评论或者转发新闻,占比19.83%;追更漫画、小说博主的有10.89%。38.89%的男生使用微博浏览信息,比女生多3.42个百分点,23.01%的男生评论和转发新闻。微博作为一种虚拟组,用户总是基于某种共性而形成虚拟的交流群,由于男女生在生理、思维、爱好等方面不同,因而关注的维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女生感性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男生理性对政治、商业、体育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2、對微博博主的偏好有性别差异
据调查对不同类型微博博主的偏爱,不同性别有较大分歧。女生对明星、名人、网红类型微博博主的关注度排第一位,占比50.33%,男生的关注度却排第二,仅为25.29%。男生对企业、机构、组织者类型微博博主关注度排第一,占比46.55%。这种对博主偏好上的差异与男女生关注点的不同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六)微博信息辨识度分析
1、半数以上大学生微博用户曾被不当舆论误导
调查表明,大学生初中开始接触微博的占27.18%,高中接触的为53.40%、大学开始接触的是19.42%。从初中开始接触微博的大学生用户有71.43%曾经被不当舆论误导,从高中开始接触微博的用户有69.09%曾经被不当舆论误导,而在大学才开始接触微博的大学生有50%也曾被不当舆论误导。微博用户形形色色,微博立场千差万别,意见领袖呈网格状分布,网络红人跻身于虚拟的不同角落,180度的舆论反转剧时常上演,网络推手与网络水军兴风作浪不止,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到处横行肆意。在缺乏真正独立思考精神的微博舆论场里,标签式传播被很多大学生采用,它快速而简单,随性而直接,大学生便容易成为网络的盲从者甚至施暴者。
2、1/5的大学生了解过真相仍然被舆论误导
了解过真相没有被舆论误导的大学生微博用户占比79.31%,了解过真相却仍被舆论误导的大学生微博用户为20.69%。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舆论立场,一些大学生不加分辨,盲目追随其他人的言论;同时长期形成的偏信微博的倾向,容易使大学生更加丧失辨别真相的能力和信心,走向盲从与冷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陷入自我极端炒作的困境。
四、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环境尚待净化
微博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产品,它和互联网以及众多网络应用工具互联互通。所谓“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不可避免地会被“移植”到微博中来,调查中44%的大学生微博用户盲目跟风、被舆论误导,以及“黄、假、坑、俗”不道德现象等不一而足。事实证明,网络环境的净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网络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微博舆情监管、引导不到位
1、微博应用机制尚不完备
目前,全国所有高校几乎都已进驻微博,但大多缺乏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语言刻板、生硬,吸引力不强,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微博“网站化”现象,相当部分高校微博更新慢,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基本上形同虚设。
2、辅导员微博引导力有限
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在微博中评论和转发新闻,9%发布原创微博,但微博应用水平偏低,片面性、不文明表达比比皆是。一方面高校媒介素质课程虽有设置,但缺乏高水平专业师资的科学指导,另一方面辅导员虽然大都具有相当的媒介素养,但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事务性工作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三)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1、“三观”的不确定和偏离
伴随微博信息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特征也愈加明显,同时,微博所具有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一定程度削弱了社会的外在约束功能,弱化了自身的自我约束机制。虽热大学生有一定的真实度、是与非的辨别能力,但毕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清晰,容易受不良舆论的影响发生偏离。调查中的盲目跟风、过激言论等问题就与此有关,这种盲目、不负责任的人云亦云,客观上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素质和能力的欠缺
(1)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微博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和欲罢不能的操作欲望,如果不加控制,容易形成“微博控”,久而久之,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会更加弱化[4]。
(2)情感淡化和人格异化
微博的交流模式是“人—机—人”,与现实世界的交流区别很大。大学生如果长期沉溺于微博的虚拟交流,极有可能出现性格孤僻、主体意识弱化、人际交往障碍、双重人格等问题,危害极大。
(3)心理承受力有限
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诸多压力,产生了不少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排解不满的平台,它的即时性、方便性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不满,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4)心理需求的过度依赖
微博作为国内第二大社交平台,大学生在这里比现实生活更容易交到朋友,发布微博没有现实生活中财富、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博文的关注和转发能给他们带来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成就感,部分学生对微博的依赖便由此形成,甚至成为一种畸形。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校对微博舆论的影响力
微博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有效使用微博,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1、完善微博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以高校官方微博为主,学院、部门、社团紧密配合的高校微博体系,制定全方位的微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微博舆情预警机制,关键是把握介入时机判断和应对措施选择。不同级别、层次的微博扮演什么角色,定位在哪里都划分明确。各级微博主管部门制定微博信息员管理办法,定期举办微博信息员发布会、培训会和交流会[5]。
2、提高微博内容和形式质量
调查得知,约70%以上微博学生用户认为校官方微博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因此了解学生需求、明确学生关注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微博中的学生意见,应及时汇总、上报,对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应第一时间进行解释,避免无端谣言和小道信息的滋生。发布微博时,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提升辅导员对学生微博舆论的引导力
新媒体时代对辅导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需要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微博舆论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辅导员必须当仁不让。
1、切切实实纠正大学生“三观”的偏离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微博主要是转发和评论文化娱乐新闻,从长远来看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土豪挥金”、“名人八卦”、“花边新闻”、 “搞怪猎奇”等的过度浏览,是造成大学生中游戏人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辅导员作为学生中具有相当公信力的老师,应勇于和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微博主题、微博发文和微博评论等多种方式结合,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平等自由实现有效的师生“微互动”
当代大学生更有个性、更勇于表达自己,辅导员新媒体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表达和学生话语权的充分展现,平等、自由地利用私信、跟帖和评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微互动”,巧妙利用辅导员微博对大学生的“天然”说服力,润物细无声地疏导、应对学生微博中的不良苗头和过激舆论,使他们懂得微博不能纯粹只顾自己高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使用微博过程中应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水平和精神风貌[6]。
(三)实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通过微博可以获取知识信息,了解社会状况,培养独立思考品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无不与媒介素养息息相关。
1、提高信息辨识度及心理调节度
微博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朋友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对海量的、无序的、重复的以至炒作的信息,大学生如何选择、回应和创造?面对一不小心就沾惹上身的“微博依赖症”与“微博控”,多少大学生可以潇洒走一回?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学业就业、情感归属、环境适应等许多问题,容易产生归属感失落、自我价值怀疑、徘徊迷茫、无所适从等负面效应,从而影响他们对微博信息的辨识度。于此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心理调节度,自信而阳光,保有一颗“平常心”。有人关注自己和自己的微博,不过分恃才傲物;被人忽视、无人回应,也不过分伤心失落,努力做到使用微博却又置身微博以外,喜欢微博却又不被微博所控。
2、提高媒介素养学习与实践效果
调查显示媒介素养课程大都纳入了各高校教育体系,任课老师也具有一定的新媒介经验,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对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与格局,有的老师还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寓教于乐,因此大学生要重视和善于课堂学习。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媒介素养培训与交流,参加各种微媒体竞赛、辩论赛,加入微媒体社团和组织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制作英语微博、方言微博、微电影等等。
3、提升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批判的实质是辩证的扬弃,创新的根本是不断超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批判精神难能可贵;科技人文高度发达的时代,创新能力弥足珍贵。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个性特征鲜明,但是思维也有这样那样的惰性和圈子,人格、精神的力量远远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被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微博媒介,文字少,语言碎片化,信息重复无序,长时间的浅层次阅读不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不利于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想方设法挖掘和发展兴趣爱好,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养成質疑的习惯,充分利用微博这一信息技术媒介,培养高级别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总之,高校学生对微博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媒介的使用,是一个涉及社会、高校、辅导员、学生、家长等方面的综合系统工程。路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吴菲,王建芬.大学生使用微博现状及建议浅析——基于对南京高校的调查[J].科技资讯,2014,(12) :233-235.
[2]刘治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微博舆论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6):18-20.
[3]何碧如,何坚茹,叶柏霜.大学生使用微博状况调查及影响分析[J].理论观察,2012,(02):164-165.
[4]夏雨禾.风险视角中的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及其治理[J].新闻大学,2016,(01):105-111+151.
[5]穆唯.微博舆论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3,(01):59-60.
[6]张立.新媒体时代微博舆论引导的优势与路径[J].新闻战线,2015,(20):139-140.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