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敏灸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临床观察

2018-11-03刘皓月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胃下垂弯角立位

刘皓月

(新余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西 新余 338000)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撑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胃张力低下,导致站立位时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的一种病症。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1]。该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胃缓”“痞满”,临床主要表现为嗳气、腹胀、纳差、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我院采用热敏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治疗胃下垂,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58例胃下垂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20~74岁,平均(45.6±12.5) 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0年,平均(10.4±2.3) 年。对照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22~75岁,平均 (46.3±11.9) 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8年,平均(9.8±3.1) 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胃下垂的诊断标准: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且有嗳气、腹胀、纳差、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②年龄18~75岁;③患者自愿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道溃疡、胃息肉患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③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④年龄<18岁,>75岁。

1.4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热敏灸治疗,治疗组还予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1)热敏灸治疗: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与小腿,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中脘与气海构成的直线区域以及双侧足三里至上巨虚的直线区域,距离皮肤3 cm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 (艾热从施灸部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扩热 (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 (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和非热觉中的1种或1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现象,该探察穴点为热敏腧穴。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热敏腧穴被探查出。选择上述热敏化强度最高的穴位实施艾条温和悬灸,每次施灸时间以该穴热敏灸感消失为度[2]。30 d为1疗程。(2) 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黄芪40 g,党参30 g,生白术或炒白术30 g,升麻6 g,柴胡10 g,枳实40 g。并随证加减。日煎1剂,分2次服。30 d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立位上消化道造影表现:入组前1周和疗程结束后1周内分别行立位上消化道造影,量取胃小弯角切迹与髂嵴连线的距离,胃小弯角切迹位于髂嵴连线以下者用正数表示,胃小弯角切迹位于髂嵴连线以上者用负数表示,单位为mm;胃下垂症状积分量表[3]:入组前1周,疗程结束后1周分别评估1次,计总积分。

1.6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疗程结束后,胃下垂症状积分减少90%~100%,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小弯角切迹高于髂嵴连线,甚至恢复原位;显效:胃下垂症状积分减少60%~89%,立位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小弯角切迹回升30 mm以上;好转:胃下垂症状积分减少30%~60%,且立位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小弯角切迹回升10 mm以上;无效:胃下垂症状积分减少<30%,立位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小弯角切迹无明显上移[4]。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55%,对照组总有效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04,P<0.05),见表1。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2.2 2组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比较 治疗前,2组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距比较,观察组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比较 (x±s,mm)

2.3 2组胃下垂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胃下垂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2组胃下垂症状积分比较 (x±s)

3 讨论

胃下垂在西医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多见于体质较弱、体形消瘦、身材修长的人,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撑韧带功能减退、松弛,胃张力低下等原因所致。目前西医多采用保护胃黏膜、促消化、促进胃肠动力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效果不佳。而在中医,本病属于“胃缓”“痞满”范畴。病机为素体脾气亏虚,中气不足,中气下陷;又因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或七情所伤,故多虚实夹杂,一味升提补虚往往效果不理想。又“六腑以通为顺”,故治胃应以通降为法,以通为升,以通为补,脾胃气机升降有序,精气生化有源,则胃下垂诸症可自复原[5]。本研究选取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治疗以益气升提、破气化滞为法,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二药共用升提阳气;重用枳实苦辛降泄、消痞除满、破气化滞。有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胃肠动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胃排空延迟和肠推进率下降有纠正作用[6]。蒲辅周曾说:“气以通为补”。又有“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之说。故补中益气汤有升提益气之效,再加以枳实运脾化滞,上方共奏健脾运脾之妙。热敏灸又称为热敏悬灸,是对传统艾灸疗法的改进。热敏灸是使用点燃的艾柱悬灸热敏感的相关穴位,通过热敏化,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和经气传导,使气直达病所,从而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疗效显著[7]。气海穴是胃之原穴,有补气壮阳升举之功效,是强壮要穴;中脘为胃之募穴,理气消胀、健脾化浊,专治胃疾;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专治胃肠之疾,而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补虚升举之力,二者均可双向调节胃肠蠕动;诸穴合用可补气升举、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张力,达到治疗效果。故热敏灸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胃下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胃下垂弯角立位
移位机立位康复对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
喷火怪兽迷宫
血浆醛固酮/肾素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应用
高山上的弯角侠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两种立位体前屈所测腰部柔韧性相关指标的分析
掩星探测弯角和折射率同化对数值预报的影响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立位体前屈,刚柔相济韧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