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3-04李婷婷张绍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时限心室心电图

李婷婷 郭 璟 张绍静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功能科 457001

QRS波终末切迹是一种良性心电图表现,表现为QRS波与ST段交界处J点抬高,QRS波终末有切迹,ST段凹面上抬[1]。目前,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认为QRS波终末切迹以复极异常为基础,且受电生理和遗传因素影响[2]。现阶段国内外对QRS波终末切迹的研究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有关QRS波终末切迹的类型、发生原因、影响因素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3]。本文对2015年7月—2016年11月在我院1 542例体检者的心电图表现进行了筛查和分析,旨在明确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在我院体检者1 542例,其中男1 033例,女509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5.2±10.6)岁,合并糖尿病141例,高血压213例,冠心病119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80岁;(2)所有体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精神病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不愿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收集体检者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评定标准[4]:以R波为主,R波和ST段出现弧形改变,J点不明显或抬高。分布情况:下胸壁——avF、Ⅱ、Ⅲ导联;侧胸壁——avL、Ⅰ、Ⅴ6导联;前胸壁——Ⅴ3~5导联。记录受试者心电图平均额面心电轴和QRS时限。对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分布情况 339例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中,下胸壁243例,占总体的71.68%,其次为前侧胸壁(47例)和侧胸壁(26例),分别占总体的13.86%和7.67%,前胸壁23例,占总体的6.78%。

2.2 影响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单因素分析 男性、年龄≥60岁、平均额面心电轴≤30°、QRS时限>90ms、合并高血压人群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发生率较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60岁、平均额面心电轴≤30°、QRS时限>90ms、合并高血压是影响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QRS波终末切迹是一种与早复极极为相似的心电图表现,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发现QRS波终末切迹多见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中,但其在健康人群中的表现尚无可靠数据支撑[5]。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我院接受体检者的心电图进行了筛查分析,结果显示1 542例体检者中出现339例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发生率高达21.98%,提示体检者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仍具有较高发生率。在339例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中,下胸壁所占比例最高,达71.68%,其次为前侧胸壁和侧胸壁,分别为13.86%和7.67%,表明QRS波终末切迹主要发生于下胸壁,临床上应重点筛查下胸壁心电图走势,尽可能地提高QRS波终末切迹的诊断准确率。研究认为,QRS终末切迹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存在心肌电离子流紊乱现象,当心肌出现小范围损伤、坏死或瘢痕时,除极向量减弱或者消失,从而导致QRS环体改变,反馈至心电图极有可能出现切迹[6]。亦有学者认为,当VCG环体出现内折凹陷至一定程度时,可造成破碎QRS。因此,明确QRS波终末切迹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够降低QRS波终末切迹发生率,还可预防甚至避免QRS波终末切迹向破碎QRS转换[7]。

本文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0岁、平均额面心电轴≤30°、QRS时限>90ms、合并高血压人群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心外膜电位差显著导致的跨室壁电位差增加;(2)心室不同部位电位差增加导致J波形成,从而诱发心室复极异常表现;(3)钾通道增强、钙通道降低或钠通道丧失,导致QRS波终末切迹形成。心脏传导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这种异常改变能够导致室内传导延缓,诱发心室除极。与中青年患者相比,高龄人群的心肌细胞更易发生电生理改变,血管储备功能显著减退,心肌细胞膜稳定性明显降低,相应离子通道异常开放,从而造成细胞膜内外电压差改变,并最终形成QRS波终末切迹。平均额面心电轴是指心室除极、心房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形成的额面QRS总向量,正常人的额面QRS心电轴为-30°~+110°,且多见为0°~+90°。心电轴偏移是心电图的重要参考指数之一,受心脏解剖位置、心脏传导阻滞、体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结果显示,54.65%平均额面心电轴≤30°的人群出现了QRS波终末切迹,而平均额面心电轴>30°的人群中只有9.80%的比率出现了QRS终末切迹,提示额面心电轴偏移与QRS波终末切迹的产生有关。QRS时限代表着心室除极的时间,正常范围为70~100ms,QRS时限延长往往意味着心肌电不稳定性的增加,也是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独立预测性因子。长期的高血压直接累及心肌,能够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肌细胞膜稳定,改变了离子通道的开放数量。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年龄≥60岁、平均额面心电轴≤30°、QRS时限>90ms、合并高血压是影响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综上所述,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高龄、平均额面心电轴低、QRS时限过高和高血压是影响QRS波终末切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QRS波终末切迹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电图改变,但其具有向破裂QRS转换的潜力,因此并未所有的QRS波终末切迹均为良性改变,临床上应提高对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改变者的重视度,并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猜你喜欢

时限心室心电图
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番茄多心室形成调控的新机制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起搏器周期性心室过感知现象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平行时空
控制心室率,有效疗房颤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晨风
时间轴说明16种英语时态(上)
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