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升级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2018-11-02王永中

人民论坛 2018年26期
关键词:消费升级中国经济社会保障

王永中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三轮升级过程,此次消费升级呈现出一些显著特征,如消费品支出结构趋于多元化,更为强调消费品质量的提升,服务消费增长势头强劲等。要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平稳推进,中国应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发力,既要提升居民升级消费结构的意愿和能力,又要看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产业部门的有效供给水平。

【关键词】消费升级 中国经济 社会保障 供给能力

【中国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显现出由传统、实物、数量向新兴、服务、品质加快升级的趋势。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消费升级能为产业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方向和动力,而产业升级和收入上升又进一步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环境不利的背景下,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演变与趋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攀升,国内居民消费经历了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消费结构内部看,居民在食品领域的支出不断下降,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旅游、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三轮升级过程,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一轮消费升级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条件下,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下降,而对日用品、服装等轻工产品的消费需求上升,带动了沿海地区轻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日用品和服装进入市场,刺激了居民的购买欲望,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轮消费升级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十年。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一个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逐渐产生和兴起,其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程度,冰箱、彩电、洗衣机和音响是标志性主流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汽车逐步进入较为富裕的家庭。这些消费需求带动了中国的家电行业和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在该轮消费结构升级的后期,家用电器消费需求加速增长,且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大容量冰箱、空调器、影碟机、摄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汽车成为大城市家庭的常用代步工具。这一轮消费结构的转变,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汽车和IT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中国第二轮经济增长。

第三轮消费升级发韧于21世纪10年代初,目前尚处于发展演变之中。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的人均GDP约为8000美元,接近或位列世界银行的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一个规模日益壮大的中产阶段群体兴起并巩固,居民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的调整,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而国内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能力持续增强,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压舱石。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26.7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全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0%。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深入推进,未来国内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将更为显著。

在第三轮消费转型升级过程中,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消费品支出结构趋于多元化,不断拓展新兴领域。以传统的食品、住宅、服装、日用品和交通通信类消费为基础,不断地向以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延伸。二是在保持消費品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更为强调消费品质量的提升。例如,对食品消费强调膳食均衡,对耐用品消费注重舒适度和智能化等。三是消费商品形态不断由物质向服务拓展,服务消费增长势头强劲。随着收入的增长和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以旅游、医疗教育、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服务消费高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幅员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城乡和地区差异较大,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同地区、阶层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结构和能力的差异较大,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发展、多元并存的过程。当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的主流消费产品升级至境外旅游、生态有机食品、医疗保健、休闲和SUV乘用车等较高层次时,中部城镇和东部农村地区的居民的标准消费产品很可能是住宅、家用电器、普通汽车,而西部贫穷地区居民可能仍停留于以日用品、服装为主流消费品的层次上。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消费升级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国内外经验表明,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消费升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导向和动力,只有追随消费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和生产,才能提高投资和生产的效率与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将导致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诱发居民的消费欲望,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推动消费升级。总体上看,本轮消费升级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居民对服务需求的巨大增长空间,将导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其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将持续巩固,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未来,随着收入水平的上涨,管理金融资产的需求将增加,将促进理财和保险等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导致居民对医疗、保健、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有助于促进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全民健身浪潮的兴起,将推动体育赛事、体育装备、体育运动行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孕育,经济活力和实力显著增强,在吸纳就业、新设企业数量、创造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全面领先,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201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42.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6%,超过第二产业11.1个百分点。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一些服务业领域成功地实现了赶超,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大数据运用等。

第二,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将维持快速成长态势,并成为引领信息产业发展的引擎。消费升级导致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增长1 1.7%;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2.2%;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2.9%、35.4%、39.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未来,随着5G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推进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闲置经济、直播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与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快速成长。

第三,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将实现融合渗透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其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助于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降低交易成本,节约资源能源,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促进医药、设备、汽车、船舶、航空航天、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等高端制造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也将会提升城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如智慧城市、无线城市、数字乡镇等,提升新兴城镇的活力;休闲产业、旅游业和传统农畜牧业的融合,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中产阶级对于优质食品和休闲体验的需求。

第四,高精尖商品和民生服务领域的供应短板现象将逐步缓解。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商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国外消费者青睐,但中国商品的基本优势是物美价廉,高附加值的精尖产品较少,知名度高的国际品牌较少,民生领域服务性产品种类单一、质量较差,现有的商品和服务供给结构显著滞后于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供应短板现象明显。这导致许多中国游客在境外大肆抢购商品,如奶粉、化妆品、奢侈品等,甚至是电饭煲、纸尿裤、马桶盖等日常用品。随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深入,居民对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会显著上升,这会引导国内企业增加研发和设备投资,提升创新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进而缓解高精尖商品供应短缺现象,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平稳推进

从理论上说,要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平稳推进,必须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消费者有意愿、有能力升级其消费结构,能显著增加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二是企业和产业部门能够对消费者发出的需求升级信号作出迅速的反应,增加研发和生产投资,向消费者提供能满足其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然而,在中国经济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两个条件很难得到充分的满足,至多是得到部分的满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意愿和能力问题。尽管近年来,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提升,并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要驱动因素,但仍显著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国人有崇尚节俭的传统文化;二是在社会保障网络不够健全的条件下,普通居民倾向于保持较高储蓄率;三是不同区域、阶层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不足;四是中国经济对房地产行业依赖较大,城乡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住宅,严重挤出了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務的消费需求;五是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滞后,居民仍然采取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模式,目前,非住宅消费信贷占GDP的比率不足2%,显然难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而且,当前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摩擦、债务去杠杆、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短期问题,也对居民部门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构成挑战。因此,要促进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增加居民收入,适当降低居民的税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居民后顾之忧;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减少住宅投资的消费挤出效应;发展消费金融,缓解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做好短期宏观调控和负面冲击管理,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为消费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

关于供给与升级消费需求的匹配问题。中国在高端产品、民生领域的商品和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突破并要着重加以解决的领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扩张和经济增长,忽视了制造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过度强调投资和出口而非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突出,民生服务部门没有得到应有发展,食品药品的安全和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如含三聚氰胺的奶粉、掺杂苏丹红的辣椒、假疫苗等,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有的食品药品质量缺乏信心,纷纷到国外大量抢购。在教育、医疗和养老领域,由于体制机制的限制,导致供给能力明显滞后于居民需求。同时,囿于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限制,中国企业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创造高知名度品牌商品的能力。

为改变供给与消费不相匹配的现状,中国应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在一股性食品药品领域,要促进消费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和改进监管,提高国内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新兴服务消费领域,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实行行业标准全覆盖,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在高科技和高档消费品领域,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紧密跟踪行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加快形成可动态调整的行业标准。同时,中国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国外优质产品的进入,不仅能满足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而且对国内企业构成压力和挑战,促使其提升投资和创新效率,以便能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立足,并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消费升级中国经济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我国跨境电商高速发展下的国际物流问题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