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教学策略

2018-11-02方爱莲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外拓展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方爱莲

【摘要】本文叙述有效提高小学生识字能力的教学方法,并介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的八项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拓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02-0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提供了一个教学的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与发散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个载体,对文本进行拓展。

一、识用结合,增加识字量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内识字量有限,教师若拓展学生识字的途径,就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教师可把学过的生字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联系,如与学生的姓名结合,与家中的家用电器结合,与学生的学习用品结合等。

在执教低年级的识字课时,笔者准备了一些包含有实物图片的生字卡放到信封里,外面写上学生姓名,随意选取一名学生来点名发放,当他读到“李雪”这个名字时,不会念“雪”字,教师便用以下方法顺势引导学生。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生1:我在过年吃的雪饼包装袋上看到过这个字。

生2:我在夏天吃的雪糕包装纸上也看到过这个字。

师:只要你们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好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识字场景,意图在于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从而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

二、读后仿说,提高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理解语言,达到学习语言、规范语言的目的,教师可采用读后仿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领悟句式特点。

“读”就是让学生感悟句式特点,学习语言、积累词汇;“说”就是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运用句式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事物,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总分结构”的句式。文章第一句话先总说海水是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叙述了颜色,以及形成这些颜色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朝霞或者晚霞,用总分结构的句式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说写训练,让学生在说话时有了参照句式,从而降低学生说话的难度,能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三、阅读作品,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体会人文情感,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人物有关的著作。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在拓展延伸环节用投影展示了作家法布尔的作品《昆虫记》,并且读了其中的一段文字,读完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阅读这段文字,你们觉得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法布尔很爱昆虫。

生2:法布尔是个观察家、文学家。

生3:法布尔是个昆虫迷。

师:他为什么会对昆虫这么痴迷?

生4:因为他从小就喜爱昆虫。

师:你们想看《昆虫记》吗?

生:想!

师:想从中了解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你们现在就像少年时代的法布爾一样,是“昆虫迷”。大自然是神奇的,充满了神秘色彩。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到图书馆借这本书来读读吧!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夜宿山寺》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诵读李白的其他诗,举办一次李白诗朗诵赛。

四、续写结尾,拓展文本内容

语文教科书内容丰富,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如何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想象训练呢?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续写结尾:“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当它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这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续写结尾,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五、模仿迁移,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习作阶段,部分学生常常苦恼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这时候我们不妨采用“模仿迁移”的办法。模仿就是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组织语言,积累语言,然后把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学以致用。

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课文着重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部分内容,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写绿萝的脚。

练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模仿熟练写作用词,教师可由课内内容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六、联系生活,角色体验

在写作中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

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账单》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课文的主题思想转化成自己的理解感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后,纷纷与同桌进行了积极交流。通过反思,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七、盲区补白,拓宽知识面

课外资料的引用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赵州桥》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课文中说这座桥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可我觉得一点也不雄伟。可课文为什么说这是一座非常雄伟的桥呢?”这时有学生用搜集到的资料回答:“第一,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大拱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共有28道拱圈拼成。第二,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欧洲才开始出现石拱桥建筑,像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欧洲在约一千年后才出现。”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小资料,此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八、同类扩充,一篇带多篇

教师在讲授古诗时要注意设计好拓展点,利用拓展点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同类扩充,使学生获得对一类知识的整体认知,升华学生的认知水平。

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采薇》一课时,教师请学生用字典查出文中“雪”字的意思,并且搜集描写雪的诗文。

师:有关“雪”的诗文很多,今天我们只搜集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雪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但诗词中的雪,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具有了丰富的人生内涵和审美价值。

生1:我在王安石的《梅花》中,看到了“喜雪”,作者用梅和雪相互衬托,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

师:在许多作品中也有用雪来寄托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谁知道啊?

生2:柳宗元的《江雪》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3:高骈《对雪》中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的雪”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填空,并背诵有关雪的诗句。如此便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语言的丰富、人文精神的丰厚与深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时机、途径,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课外拓展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