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灵动的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2018-11-02辛延良
辛延良
【摘要】本文从“换问法”“换角度”“换材料”等论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的策略,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思想品德复习课高效灵动。
【关键词】思想品德 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63-02
大多数人都认为思想品德要在中考取得高分,只需要在最后阶段加强记忆即可,但笔者却不这样认为,因为现在的检测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纯的死记硬背无法适应开放性的检测,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效率,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复习课要如何上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MS-EEPO有效教育的课改实践中,笔者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典型题目的基础上继续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对原有題目进行“换问法、换角度、换材料”等形式来实现的。
一、换问法
换问法,就是把题目的问法换成其他问法,题目的意思大体不变,答案也基本不变。训练换问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思维,自主掌握多种问法,在做题时善于把题目的问法转换成自己熟悉的问法,提高审题、答题的技巧和能力。
【教学片段】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热点素材并完成问题。
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问题:我国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首先,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1:扶贫的意义。
师:书本的落脚点在哪里?
生2:九年级第三单元,特别是第九课,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共享阳光。
师:好。通过同学们的整理、归纳,其答案要点如下: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同学们,下面我们把题目换一个问法,换问法后,答案的意思不变或部分不变部分变了。
同学们思考后纷纷发言:
“政府为什么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是什么?”
“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依据是什么?”
“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政府为什么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
师:对于上述相近问题的具体解答,我们要注意什么?
……
这些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把原有的问题转换成其他问法,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既要从题目设问的角度引导他们把“为什么”“目的”“意义”“原因”“依据”等问法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区分清楚,提高设问及答题的技巧;又要从问题的内容启发引导学生认识“民生”“精准扶贫”“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理解多种设问,达到对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问题的多种问法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于上述“为什么、目的、意义、原因、依据”等问题,它们都是“为什么”类问题,在主体一致的情况下,答案意思大体不变。但是,它们也有区别,在回答“为什么”时,往往要考虑“现状或国情”;同时,因为问的侧重点不同,答案表述也会不同。对于“目的”类题目的表述,往往用“为了……”开头,而“意义”类则用“有利于……”的格式,“依据”类还要多关注课本的相关观点。除了上面几类,“作用、重要性、必要性、好处、影响”等也属于“为什么”类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近问题进行归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善于整合问题和知识点。对于上面问题的内容角度,“民生”“精准扶贫”“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公平”等问题,它们都是“民生”问题,“民生”是大角度,“贫困、教育”等问题都是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存在这些问题的往往是弱势群体。学生搞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组织答案时就有了通用性和针对性。
经常对学生进行换问法的训练,学生的答题意识和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特别是遇到过长、过怪、过偏或者感觉陌生的题目,学生会比较淡定地处理,用平时训练的方法,抓住关键词,把题目换成自己熟悉的问法、提法,这样题目的解答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根据十九大的思想和内容,某校九年级二班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员,请你完成下面问题:“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请问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题目很长,如果学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懂得把问题变成自己熟悉的问法,就不能很好地解答。如果学生经常进行“换问法”的训练,他们很快就能抓住关键词“党”和“人民”,而“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表达的就是“党为人民”,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把问题变成自己熟悉的问法:“党为人民奋斗的相关观点是什么?”或“党为人民奋斗的依据或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转换,学生就知道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二、换角度
换角度,就是把题目原来的问题角度换成其他的角度,考查其相关的知识点。在中考考卷中,我们很难看到平时练习中的原题,或者说我们平时练习的角度没考,考的偏偏是我们没想到的问题角度,教师也很难抓住考试的具体问题。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多角度提问题的能力,只有思维活跃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多、越全面,思考的角度多了并形成习惯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综合素质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如上面的热点素材,除了问扶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设问呢?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汇总,选出小组内认为最有价值的1~2个问题在全班交流解答。在课堂中,学生从“表明类”“说明类”“做法类”“体现类”“列举类”“建议类”“活动类”及“限制角度类”等方面进行设问,得出了以下问题:党和政府重视贫困工作,表明了什么?十九大报告多次聚焦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我国怎样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列举我国近年来采取的扶贫举措有哪些?要打赢扶贫攻坚战,政府、企业、社会、贫困地区、贫困户及其他公民要怎么做?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国家要怎么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换角度侧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完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意识、整体意识、命题意识就会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
三、换材料
换材料,就是把原有材料换成其他的、同类型的、最新的材料,所問问题可变可不变。换材料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去关注时政热点,把时政热点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旧貌”和“新颜”,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于上面的热点材料,学生可以换成“两会的”“地方特色的”甚至是“某一个地点”或“某一个人身上的”材料。如“两会”时,学生就收集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报告从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发展公平教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解决住房问题、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未来一年的执政思路。”另外,学生也还找到了诸如“厕所革命”“村民脱贫致富事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检查”“玉林大兴教育”“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等素材。当学生能自己找素材,就会主动地根据素材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主动掌握书本相关知识点。当学生能有效利用热点素材时,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非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也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复习课才会更高效、更灵动、更有实效,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真正提高。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