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血清炎症反应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2018-11-02秦晓娟祁海燕
秦晓娟,祁海燕
1.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汉中 723000),2.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主题词 哮喘/针灸疗法 支气管 穴,大椎 穴,膻中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简称哮喘,为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引发的过敏性炎症疾病。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炎症细胞引发的气道炎症反应,使气道出现可逆性气流受限,最终使患者出现反复发作性喘息、伴有哮鸣音性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该病一般在夜间、清晨发作,甚至加剧[1-3]。沙美特罗替卡松是临床常用的BA治疗药物,但单独使用效果相对较差,长期坚持使用会引发骨质疏松、咽喉不适等并发症[4]。多项研究均发现,中医针刺在抑制机体哮喘者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气道重塑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5-6]。因此,本科室尝试采用中医针刺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BA进行治疗,观察该方法对患者肺功能、血清炎症反应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期为B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入院接受诊治,且被确诊为BA的128例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所有入选者均分,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8.23±8.16)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5.15±2.07)年;轻度31例,中度33例。观察组男37例,女27例;年龄22~64岁,平均(47.94±8.03)岁;病程8个月~13年,平均(4.61±2.15)年;轻度35例,中度29例。两组患儿性别比、年龄、病情等基线资料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7]中相关标准:发病3 d内,均为中轻度BA;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8]:隶属热哮证;症状有气促、喘息、身热等;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
纳入标准: 均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0≤年龄≤65岁;意识清晰,可配合治疗;未有过敏史;详知研究内容,且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 并发肺癌、肺结核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近半年内使用过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治疗依从性差;并发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入选者均需接受抗感染、平喘、支气管扩张等治疗。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批准文号:H20150324)进行治疗,1吸/次,2次/d;观察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针刺进行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使用方式及计量与对照组相同,针刺具体如下: 大椎、膻中、定喘、间使、太溪、肺俞、支沟、足三里;选针规格,0.30 mm×40 mm、0.25 mm×25 mm。患者取坐位,对所选穴位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大椎及足三里穴直刺25~30 mm;肺俞穴,针与皮肤呈1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15~25 mm;定喘穴,针与皮肤呈1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15 mm;膻中穴,向上平刺25 mm;支沟穴、间使穴则属于平刺20~30 mm;太溪直刺25 mm。具体操作手法,大椎、足三里、肺俞及太溪穴的针刺手法采用提插捻转补法;膻中、支沟、定喘及间使穴则选提插捻转泻法。两种操作均留针30 min,1次/10 min,共行针3次,2 d/次。1疗程/10 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肺功能仪(北京麦邦,MAS100)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②测量两组血清炎症因子干扰素-(IFN-)、白介素-8(IL-8)、白介素-4(IL-4);③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CD3+、CD4+、CD8+,计算CD4+/CD8+值。
4 疗效标准 依据文献报道[9]的有关BA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对入选者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临床控制:气促、身热等临床症状彻底缓解,肺哮鸣音完全消失,FEV1或PEF增加幅度高于35%,或治疗后其FEV1达到预计值的80%以上,PEF昼夜波动率低于20%;显效:与治疗前比,BA发作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幅度高于25%~35%,或治疗后其FEV1达到预计值的60%~79%,仍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单剂量仅为之前的1/3;好转:BA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幅度高于15%~24%,仍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单剂量不能少于之前的1/2;无效:气促、身热等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恶化。
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择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值间比较未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3项肺功能指标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上述指标上升更明显(P<0.05)。
2 两组血清炎症炎症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IFN-、IL-8、IL-4水平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IFN-水平明显升高,IL-8、IL-4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观察组IFN-水平上升及IL-8、IL-4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
表1 两组BA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P<0.05;与对照组比,#P<0.05
表2 两组B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比较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两组BA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值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值明显升高,CD8+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观察组CD3+、CD4+及CD4+/CD8+值上升及CD8+含量下降更明显(P<0.05)。
表3 两组BA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两组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控制22例,显效24例,好转16例,无效2例,临床显控率71.88%(46/64),总有效率为96.88%(62/64);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2例、18例,好转26例,无效11例,临床显控率46.88%(30/64),总有效率为82.81%(53/64)。两组临床显控率及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5、6.935,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讨 论
BA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同时,部分BA发病后通常会出现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及高反应性气流阻塞等。目前西医对BA的治疗主要采用氨茶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但长期使用安全性差,患者依从性低,预后相对降低。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兼具β2受体激动剂及糖皮质激素双重功效,前者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起到舒张支气管的功效;后者可通过抑制上皮细胞增生、避免炎症细胞渗出等途径,有效抑制气道炎症发生;两者联合使用可加速糖皮质激素受体项细胞核的移动,提高糖皮质激素的药效,促进呼吸道粘膜部位β2受体分泌,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肺功能。
中医认为BA与“哮病”、“喘证”类似,且急性发作期的BA以热哮为主,风邪侵袭引动痰瘀为疾病病基,脾肾阳虚、痰瘀互结为BA反复的根源,肾乃先天之本、脾乃肺之母。针刺属于经典的中医疗法,以往研究显示,针刺可有效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促进肺功能恢复,同时对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调节功效[10-11]。本研究针刺所选穴位以背穴为主,背主阳,具有化痰行瘀、祛寒散热之功效,正是切中BA病机。大椎穴为君穴,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主温肾壮阳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悬灸大椎穴可通过抑制血清IL-4分泌,提高IFN-γ/IL-4,抑制IgE炎症性反应,从而有效改善哮喘大鼠免疫功能[12]。肺俞与定喘合为臣穴,两者合用具有温补肺阳、宣肺化痰、平喘降气之功效;膻中穴是八会穴之气会,其和肺俞及定喘两穴属于前后相配法;而和间使、太溪、支沟及足三里则属于远近相配法,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符合哮喘中的止痰治瘀理气之意;支沟穴具有化痰降浊之功效,其与间使相配更好的发挥祛痰化瘀之功效;太溪主补益肾阴之效;足三里属于保健之要穴,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同时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13]。诸穴配伍,共同发挥健脾益肾、温阳理气及祛瘀化痰等功效。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比值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提示中西医结合可更好的促进BA患者肺功能恢复,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