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8-11-02王小明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安徽省县域经济

王小明

(当涂县委党校,安徽 当涂 243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七大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县域经济差异现象明显,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安徽省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中部重要省份之一,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理应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差异现象十分显著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从安徽省县域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数据比较分析,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存在问题,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提出个人对策建议,为安徽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安徽省地形地貌有平原、丘陵和山区,如图1所示,其中平原主要分布在淮河沿岸、长江中下游以及皖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丘陵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山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地区和皖南山区,主要有坚果、茶叶、林木等经济作物。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方面,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三线三边”治理,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徽省也是资源大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淮南、淮北地区盛产煤炭资源,铜陵地区盛产铜矿资源,马鞍山地区富有铁矿资源,大别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等,这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马鞍山就是一座因钢铁兴起的城市。此外,安徽省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较为出名的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区,黟县西递、宏村则是世界文化遗址,每年来此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图1 安徽省地形地貌及主要农作物分布

根据《2016年安徽年鉴》可知,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有:①经济增长贡献提高。2015年,全省62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782亿元,增长8.9%,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由上年的49.8%提高到50%。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19.7:53.5:26.8调整为18:52:30,粮食产量3 313万吨,占全省93.6%;油料、肉类分别达193.7和365.4万吨,占全省85%和8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 518户,占全省64.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 717.7亿元,占全省比重48.1%。②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县域固定资产投资11 005.5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5.9%。县域实现财政收入1 203.3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30%。③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有55个县(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有41个增速高于全省。有34个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有40个县(市)增速高于全省。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特征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以2016年为例,从GDP总量看,前三位的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GDP分别是605亿元、528.7亿元、400.1亿元,而后三位的旌德县、黟县、石台县GDP分别是35.8亿元、28.4亿元、23.8亿元;从人均GDP看,前三位的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人均GDP分别是92 030元、80 367元、71 835元,而后三位的寿县、阜南县、灵泉县人均GDP分别是13 781元、12 584元、10 760元,前后相差甚远。

(二)提升发展空间较大

全省多个县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地位未能凸显,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还是依赖于投资,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甚明显。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特色化、精细化总体程度不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有待加强。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总体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对农业发展缺乏创新和探索,农民可支配收入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影响农业发展。

(三)县域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贡献不容忽视。通过2013-2015三年数据统计可知,全省62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9 221.1亿元、10 003.7亿元、10 78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是12.6%、9.4%、8.9%;占全省比重分别是47.8%、48%、4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9.5%、49.8%、50%,呈现逐年提升趋势,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

三、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发展理念陈旧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但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发展理念陈旧。众所周知,发展是动态的且不断变化,发展的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条件的改变在变化。但是也能清楚看到,县级领导干部存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在工作,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工作还是墨守成规,按照老思维、老方法来应对新常态,思想上没有跟上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环境下,一些县级领导干部还在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而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环境的改善,造成经济增长成本提高。在引入项目方面,往往引入一些块头大的项目、保GDP增长的大项目,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忽视持久的发展,缺少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支撑。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目前,安徽省县域经济在全国竞争力相对较弱,如表1,从2010-2017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安徽省进入百强县所占席位很少,基本每年仅占一个席位,甚至在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安徽省没有席位,而湖南、河南等中部省份所占席位比安徽多几倍;安徽省和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安徽省县域资源丰富,如霍邱、定远等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市场的有效配置,多数县在发展主导产业、比较优势方面成效不明显,存在“各自为营”的发展格局,这使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中总体水平低下。

表1 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分布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安徽省淮南、淮北地区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铜陵、马鞍山地区主要以铜铁资源为主,这些城市长期依赖资源发展,使得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再看安徽省县域经济强县,肥西、肥东、长丰、当涂等县有其共同特点,产业结构中工业依然占主导地方,而工业中传统产业偏多,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深,农业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业在整个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偏低,全省各县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最高的也仅30%左右。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该县多年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未能凸显,以下是该县11年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见表2)。

表2 2006-2016年当涂县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四)对外开放不够

对比沿海发达省份县级领导干部,他们绝大多数人视野开阔、思想解放,敢闯敢干,把发展作为检验工作成败的“试金石”。而我省县乡级个别领导干部,大思想大解放程度不够,大创新大探索勇气不够,发展机遇意识不强,不会解放思想,错过了一些发展的大好机遇[1]。有的领导干部缺乏预见性,没有很好把握住机遇;有的领导干部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捕捉机遇;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创造性,不会主动识别机遇。总体来说,我省一些县域领导干部受传统观念束缚,觉悟慢半拍,抓不住机遇;受体制机制羁绊,行动慢半拍,用不好机遇。此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动力不足。这种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势必影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四、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通过SWOT分析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有助于扬长避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见表3)。

表3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SWOT分析

续表3

(一)优势因素

区域位置较佳。安徽省处在长三角经济圈范围之内,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是中外客商投资发展极佳的选择之地。全省62个县(市)中有21个县与浙江、江苏、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相邻,可以接受发达省份经济辐射带动,还可以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主动开展交流合作与共建。此外,安徽省59个县(市)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内[2],在当前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可以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区位优势。

资源禀赋较好。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其中煤、铁、铜、矾等资源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储量占有重要位置,由资源建立起来的能源加工、轨道交通、有色冶炼、石油化工等产业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矿产资源外,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拥有亳州、歙县、寿县、绩溪等历史文化名城5个,西递、宏村被誉为世界文化遗址,这些旅游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便利。安徽省水上、路上交通十分便利,全省16个市、41个县通高铁,53个县(县级市)通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5 700公里,全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41.74公里,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上交通也很发达,主要是长江和淮河航线,长江航线上的安庆港、铜陵港、芜湖港、马鞍山郑蒲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淮河航道上至正阳关、下达长江,实现全年通航。此外,安徽省长江段现有铁路公路大桥9座,拥有民用机场6座,构建起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特色产业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果蔬方面:怀远石榴、砀山酥梨、长丰草莓、和县蔬菜、广德毛竹、宁国山核桃等,其中宁国市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茶叶方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皮、祁门红茶、泾县汀溪兰香、霍山黄芽、屯溪和郎溪的绿茶等,其中郎溪境内有八万多亩茶园,被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养殖方面:皖西白鹅、巢湖麻鸭、蒙城黄牛、当涂石臼湖螃蟹,当涂乌溪镇被誉为“中华蟹苗第一镇”。此外,无为高沟电缆、马鞍山博望刀模具、桐城包装印刷、芜湖县汽车配件、天长电子配件等,都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特色产业。

(二)劣势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政。国家非常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但由于县级行政级别比较低,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不具有优势,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局限性,各自经营、各自为政现象明显。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没有从省级层面进行统一规划,资源没有统一调配,致使县域经济整体功能不够突出,在区域发展中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3]。此外,县域经济发展地域限制和体制性障碍突出,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为例,农业发展以“小农户”居多,这与农业发展要求高效率、规模化经营相冲突,不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县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全省各县为了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地位,相互之间在资源要素、产品贸易、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竞争。拿招商引资为例,由于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一些县级政府招商引资方式粗放,政策无底线,对外来投资“饥不择食”,照单全收,贪多求大,引进了一些质量不高、效益不佳的项目,其后遗症已经逐渐显露;有此地方政府重招商数量、轻招商质量,直接影响了招商引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对地方发展的负面影响甚至抑制了城市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欠佳。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资本短缺、人才匮乏是重要因素。县级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多,小额贷款公司利率偏高,信用担保公司实力不强,直接导致县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人才方面,县乡级政府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主要原因是平台不高或者有限,对人才吸引不具有诱惑力,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与大城市有一定差距,比如医疗、孩子的教育等方面,直接导致专业人才不愿意长期留在县城和乡镇发展。此外,县级政府债务普遍较多,偿债压力加大,偿债压力使得一些地方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对投资者的优惠政策和服务热情不够,严重影响了投资主体投资积极性。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中心城市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中心,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外溢,与周边区县合作越来越频繁,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安徽省16个地级市,其中GDP总量在5 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1 000亿元以上的仅合肥市,在《2017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被列为二线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和综合因子在全省均位居第一,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合肥市的辐射带动,肥西、肥东、长丰三县挤入全省前三强,而全省其他地级市在《2017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基本被列为三四五线城市,这些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阻滞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较为明显的例子是地级巢湖市,2012年之前无为县还是全国贫困县,行政区划调整后,无为、庐江、含山、和县四县经济发展增速非常明显。

(三)机会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机遇。2016年4月,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强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经济基础和资源、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强县、生态与旅游文化名县,培育一批工业型、农业服务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2017年2月份,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的通知,从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以及产业扶贫机制与模式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这些政策实施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自主权增强。实施简政放权,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政府权限已是一种趋势,这对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安徽省自广德县、宿松县试点在全省实行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享有规划直接上报、项目直接申报、资金直接划拨、用地直接报批等权限,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方便了老百姓办事。十三五时期,安徽省继续加大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各县发展自主权,实施“扩权强镇”工作,赋予乡镇政府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释放基层发展活动,这些行政体制改革释放巨大红利,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向更好方向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战略是中央谋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工程,让沿江省市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市场统一起来,经济繁荣起来,从而带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整体发展[4]。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省份之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加强长江上中下游经济的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资源、技术、经济优势的互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打造江淮城市群,推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动,这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只有农村产业振兴发展了,才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才有保障和可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等等,这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也必然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难得发展机遇。

(四)威胁因素

区域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竞争也愈演愈烈,特别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生产要素和投资环境方面更为明显。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凭借廉洁的劳动力、土地低成本等获得较快发展,如今这种优势已被东南亚国家所取代,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威胁,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冲击。从国内看,国内区域间为了争夺发展环境和优势地位,争夺资源要素和优惠政策,不同程度上展开了激烈竞争。竞争固然有积极一面,但也带来负面效应,尤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发挥好作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对县域经济发展不利。

生产要素优势减弱。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年化社会,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原先依靠青壮年劳动力所释放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劳动力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相应提高,企业用工成本在逐渐增加,廉洁劳动力优势已经不明显。资本方面,资本是企业发展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保障,县域企业资本短缺,经济实力不强,制约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各类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这对实体企业发展极为不利。用地方面,我国地大物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土地资源将趋于紧张,与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相冲突,出现了一些项目因用地限制而无法落地的局面,土地要素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行政区划存在壁垒。从全省乃至全国看,市级、县(区)级、乡镇级行政区划壁垒确实存在,如果不去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在现行体制下很多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孩子教育、医疗保险报销等问题最为突出。以乡镇用地为例,每个乡镇用地指标非常有限,乡镇用地一般是碎片化的,如何让土地资源安排更集中、利用更充分呢?这就需要打破乡镇级行政壁垒去合作,或者从县级政府去统筹安排。县域经济发展也不例外,随着我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县与县之间存在行政壁垒,不利于各县之间要素流动以及资源整合,需要尽快打破这种行政体制的束缚和行政区划壁垒。

国际金融危机威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是耸人听闻,它的到来有其自身规律,以美国为例,20世纪以来,美国前后爆发过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时间跨度小周期一般3至5年,中周期一般10年左右,大周期一般20年左右,金融危机爆发影响面非常大,它会冲击各个行业,特别是对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会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低糜。在当今全球经济已深入融合的大背景下,金融危机会影响各个国家,中国也很难独善其中,危机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影响更大。县域经济中不乏外资企业和外贸企业,一旦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会严重威胁外向型企业的生存,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五、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一)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思路

安徽省县域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区域位置、资源禀赋也不同,影响各县发展的因素也不一致。如何更好地发展安徽省县域经济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更新观念,从各县实际出发,高起点规划和制定发展战略;要以政策为准绳,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见图2所示。

图2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流程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上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省打造一批工业、农业、旅游业为主的强县,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同时,县级政府要从多个维度去努力,要有效化解自身债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环境、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挖掘内生动力等着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要借力发展,加强与周边市县合作,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二)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原则

坚持发展为导向,多种原则并存。首先,是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其次,是分类指导原则,各县区位不同、资源差异、县情有别,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再次,是城乡统筹原则,通过城市的辐射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最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后,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集约节约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需从省级层面统筹设计,县级政府自身要加强建设,提升执政能力,同时要优化发展环境、挖掘内生动力、发挥比较优势等等,具体建议如下。

1.省级政府层面统筹设计

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发展的好同样可以富县强县。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可以打造一批农业强县作为全国标的。例如,长丰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设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因农业发展带动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入驻该县,中粮集团、伊利股份、雨润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落户长丰。和县被授予“中国蔬菜之乡”,拥有“皖江”“和州绿”等蔬菜商标36个,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都有和县蔬菜销售。2016年,和县蔬菜种植面积43.8万亩,总产值达22.5亿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和县蔬菜走出国门,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打造农业强县,要注重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优化农业机构,提升农业质量,强化农业品牌,突出农业规模和智能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好物联网、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以肥西县为例,该县多年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1991年,肥西便在全省率先创建第一个县办工业园——桃花工业园;之后通过加强合作,分别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薪区共建新港工业园和柏堰科技园[5]。全县形成以园区为龙头,合作园区为两翼,新型工业示范园为拓展、各乡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县域工业大平台,肥西县GDP、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在全省多年排第一。全省各县可以借鉴肥西发展的成功经验,树立工业强县理念,结合各县实际,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寻求合作与共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找准优势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导、服务企业等措施,力争打造一批工业强县。

打造几个旅游强县。安徽省名山秀水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打造几个生态旅游强县。以黟县为例,黟县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中国旅游强县”,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黟县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可谓处处皆景[6],全县共有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4处。2016年,黟县旅游接待量1 4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亿元。全省发展旅游强县可以借鉴黟县旅游业的成功路径,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高起点规划,建设旅游精品景区,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旅游商品专业店,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打响旅游商品品牌,构建旅游新业态。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安徽仅合肥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辐射带动力相对偏弱,这些城市应主动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积极汇集各自优质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合肥市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盛会来进一步扩大经济影响力;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城市应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步伐;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等城市应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黄山、池州等城市应积极延伸旅游产业链,扩展旅游产业群,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此外,蚌埠硅基新材料、阜阳现代医药、亳州现代中药、滁州智能家电、安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聚效应和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可以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各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2.县级政府提升方向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理念须创新。地方政府亟须树立新理念、新思想,用学习促进理念创新和思想解放,用新理念、新观念、新思想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以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为参照系,找经济发展的差距,更要找思想观念的差距,让思想观念的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机制须创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财税管理、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结合地方实际,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平台须创新。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建立各类产业研究院和技术中心,促进各类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同时积极争创创新型城市建设。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县级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同时健全县域金融体系,大力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机构数量;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小额担保公司、证券交易所的作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和支持力度。人才方面,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企业紧缺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充实人才资源库,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挖掘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县域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发展更多的受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县级政府在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需出台相关政策,在服务企业发展、减免企业税收、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下功夫。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来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林牧渔、轻工制造等传统行业企业,积极实施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方面,推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企业体制改革,督促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服务业高端化的相互协调,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方面,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激活市场要素,激发市场主体,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业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等方式,大力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企业。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需要县级政府大力作为。县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和配置好各类资源要素、生产要素。资源要素包括原材料、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制度等[7]。要充分发挥好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的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企业形成独有的比较优势,帮助企业打响品牌,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要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位,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注重人口质量提高,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要大力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以提高人力的竞争,充分发挥“能人经济”“归雁经济”效益,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发挥各县自身优势

县域经济借力发展。前文提到安徽省62个县(市)中有21个县与江浙鲁等发达省份毗邻,接受发达省份经济辐射。各县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地理位置,借力发展。建议大力推进交通优先战略,打通县域经济发展大动脉,进一步畅通安徽省市县与邻省市县通道,深度融入江浙鲁,放大区位优势,借力徐州、南京、杭州、九江、武汉等市的经济辐射。同时筑巢引凤,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文章,主动对接发达省市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加强区域之间合作。区域经济发展有其竞争性,但是广大干部要转变观念和大局思维,让合作取代竞争。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正日益向纵深发展,县与县之间合作已成为常态。例如,安徽省濉溪县与芜湖县合作共建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当涂县与泗县合作共建泗县当涂现代产业园,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合作的种类很多,包括生产合作、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技合作等等,全省各市县之间加强合作,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基本每个县都有优势产业,围绕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品牌,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特色经济要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前文提到砀山酥梨、怀远石榴、长丰草莓、和县蔬菜、宁国山核桃,以及太平猴魁、六安瓜皮、祁门红茶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决策者,要做的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影响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盘活资产保值增值。县级政府普遍背负巨额债务,面对债务要科学应对。县级政府所拥有的资源众多,主要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国有资产等,要盘活这些资产资源,达到保值增值和偿债目的。以土地资源为例,县级政府需充分储备土地资源,同时把握好土地资源使用“入口关”和“出口关”,所谓“入口关”就是县级政府要征收土地,对征收来的土地进行“加工”,完善土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使得征收来的土地价值得到提升。而所谓“出口关”,就是科学合理将土地投放市场,使土地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通过优惠政策、人才引进等措施吸引外来人口,以人口集聚推动城区房地产市场。土地是地方政府巨大财富,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盘活国有资产,使得这些资产资源保值增值达到偿债目的,是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当务之急。

六、结束语

安徽省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全省62个县(市)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不同。要想更好地发展县域经济,既要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又要结合省情市情,统筹布局、高起点规划,还要结合各县地方实际找准定位,发展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安徽省县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成长相册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