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改革探析

2018-11-02刘国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保健康复运动

刘国华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

2015年教育部对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专业划分和专业设置有了较大调整。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1]。现行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实施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专业的内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亟需对现行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2]。2016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修订保留专业的教学标准,研制其他专业的教学标准。按照全国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部署,体育类专业教学标准于2017年4月启动。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为第一批修(制)订的6个体育类专业标准之一,也是新研制的教学标准。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为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工作的主持单位。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是体育、健康与医学交叉结合的一门综合性新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体医结合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我国从2002年开始招生。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随着“健康中国”、“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体医结合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该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综合性不强、课程结构灵活性不足等问题[3-4]。体育服务业与健康服务业的不断融合,也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的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工作要求以职业领域或技术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依据。因此课题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全国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开设情况、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从而为研制工作奠定基础。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探讨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现状、改革与发展,为《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工作提供依据,为各高等院校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建设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专业定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职业岗位群要求更加契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

1 体育保健与康复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与健康相关的康复保健,健康咨询、健身养生等服务的需求,正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社会需求。从预防入手,提高群体健康素质,延缓人体衰老,节约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成本也迫在眉睫[5]。自1995年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成为了全社会参与度最广泛的文化活动。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要加强体医融合,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一系列政策引导和促进下,体育服务业与健康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显然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体育保健康复行业作为体育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兴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和壮大。

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大众科学健身知识匮乏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线健身指导者大多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根据微赛体育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体育用户运动损伤与康复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年会有0.9亿的人会在日常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损伤,暨全国人口的7%每年都会发生运动损伤。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亟待加强,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而目前健身机构却很难招聘到既具有运动技能指导能力,又具有运动防护、运动康复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6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另有2.6亿慢性病患者[6]。这些数字的背后伴随着巨大的康复医疗需求。运动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中推进体医融合的举措,给体育保健康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变化。对专业能力需求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行业企业对从事体育保健与康复类工作的员工要求具备的前三位专业能力分别为:推拿按摩能力、运动康复训练能力和运动损伤防治能力(见表1)。“体医结合”的运动康复产业已成为快速发展的阳光产业。大量康复机构、养老中心等都在对运动康复治疗进行重点投入。专业指导体能训练和恢复、损伤预防和康复的运动康复工作室也发展火热,急需具有运动康复训练技能的人才,能针对客户的运动损伤、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制订运动训练方案,从而达到体能康复。与快速发展的体育保健康复行业相比,能指导大众科学健身,具有运动保健和运动康复知识和能力的体医结合型人才却极为匮乏。截止到2017年,全国有33所高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近年来,年毕业生不到2000人,远远未能充分满足行业发展内驱力带动的现实需求,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数量严重失衡。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保健康复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当务之急。加强体育保健与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2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国33所院校开设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规模均较小,每届录取人数多在30-70人左右。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尽相同,有所侧重,如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偏重养生保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侧重健身指导,广东体育职业学院偏重运动损伤防护。总体来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为运动健身指导方向和传统保健康复方向两大类。

因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无法参加康复治疗技师的考试,这就严重阻碍了该专业毕业生在康复医疗机构的就业。对调研院校的统计结果显示,各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体育健身场所和保健养生机构(见表2)。但课题组在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访谈中了解到,在传统保健康复能力方面, 保健养生机构相对更欢迎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而在运动健身指导技能方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毕业生和运动训练专业、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在健身教练等职位的竞争上也是没有优势的。随着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的融合发展,体育保健康复行业的职业能力出现了新的需求变化,对运动康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激增(见表1)。相关行业企业认为,目前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在对运动康复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尚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既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变化,也没有显示出该专业体医结合的特色,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够强。可见,现行的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该专业招生比较困难,生源质量不高,分析原因,主要是专业定位不够明晰,就业岗位过于笼统,就业口径相对较窄等因素导致。

表2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情况

2.2 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自2002年开始招生,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建设逐渐趋于完善。但在教学标准研制过程中发现,虽然各院校基本都设置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但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的真实参与度却并不高,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对接职业岗位技能的特色,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和滞后性,也使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脱离职业岗位需求变化。高职类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较为缺乏、行业发展带来的职业能力需求的调整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较为突出。专业的建设机制、师资队伍水平、教学经费保障、校企合作建设等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的比例都超过了50%,但实践教学条件均存在不足的状况。校内的实践教学硬件配备不足,实践教学开出率并不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实际使用的情况不甚理想。一些合作企业的资质也不高,虽然承担了实习实训任务,却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无法有效提升。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母校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的占33.5%,专业技能课程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的占40.1%。反映出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是不高的,对专业技能课程的满意度更低。

图1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情况

3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建设的改革策略

3.1 明晰专业培养定位

虽然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但该专业的招生、就业却都比较困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专业特色技能的培养,是建设和发展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根本。

由于历史原因,各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体育高职类专业中的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运动防护专业三者之间存在着重合度较高的问题,专业区分不清晰。2015年教育部进行高职专业目录调整后,明晰体育类各专业的职业面向问题亟待解决,这直接涉及到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课程体系构建。

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 亿人,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负担的70%[7]。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后20年内中国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加2~3 倍。随着“运动是良医”观念的普及,体医融合的不断发展,用运动手段进行治疗与康复正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所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能力正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的特色所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给健身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变化,行业内部必将越来越细化,以满足人们由最初的被动治疗型到主动预防保健型,再到如今注重目的性的健康需求变化[8]。因此,在新形势下,同样是培养运动健身指导技能,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为健康人群的体能训练,运动防护专业面向的是运动损伤的防护,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主要职业面向则是慢性疾病和亚健康人群的运动治疗与康复,主要为运动康复、运动保健、体育健康促进等技术领域的相关职业岗位。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机对接,才能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3.2 构建对接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行业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新形势下,该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专业能力为体能康复能力、健康指导与管理能力两大类。其中体能康复能力主要是能运用运动康复技术、中医传统疗法和理疗仪器等对常见疾病及损伤进行康复治疗;健康指导与管理能力主要是能运用科学健身知识和中医传统保健知识,指导不同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和运动伤病防护。

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按体能康复、健康指导与管理两个培养方向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康复评定技术、运动康复技术、中医传统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体质测量与评定、运动处方等。由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图1)。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放在运动康复和传统保健康复上;在体育学科方面突出健身体育、康复体育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9]。构建“体医结合、运动保健康复与传统保健康复结合”的课程体系,使该专业毕业生能立足体育行业,面向康复保健市场,切实掌握把运动健身作为医疗或非医疗干预手段的能力,在运用运动疗法和中医传统疗法进行体能康复、运动伤病防护、指导和管理大众进行体育健康促进等知识、技能方面特色明显,适应保健康复行业的新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培训鉴定相衔接,如健康管理师、保健调理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使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岗位群更加契合。“运动防护师”于2015年纳入《职业分类大典》,已确立了职业资格,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运动防护师”的职业等级考评标准,并能将从事运动康复治疗和体能康复的体育院校毕业生纳入医疗资格考试范围,以适应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和康复人才的短缺状况,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上坚持以实践为本,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大实训实习力度,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提高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质量的根本。只有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才能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主要是与专业基础课程相适应的人体解剖实验室、生理实验室。校内实训室主要用于满足运动康复技术、中医传统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满足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是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途径,也是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对接,使人才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唯一途径。院校应积极拓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选择一批能够提供体能康复、运动保健、健康指导与管理等岗位的相关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切实发挥合作企业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真正使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亟待落实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教材的内容仍带有较为明显的本科学科体系的特点,专业技能课程多选用医学院校教材,难以适应“体医融合”快速发展的需要。适用于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康复评定》《运动康复》等教材仍是空白。建议在本次教育部专业标准修(制)订后,尽快开展相关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建设,保持专业教学内容和体育保健康复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构建体现体医结合特色的专业教材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结束语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体医融合是一剂良方[10]。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专业人才的不足给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新的要求。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必须厘清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对体医结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使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符合社会需求,符合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才能使该专业得到有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保健康复运动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2022年1至6期总目次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养生保健的“怪味”菜
电脑族养生保健的四大妙招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