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河口村阅尽沧桑的民间记忆

2018-11-01

城市地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民居河口渡口

文+ 图+

河口,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是黄河上游的千年古镇。多年以前,河口是黄河“黄金水道”的重要港口和货物集散地。因此,当地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古民居,除了年代久远的老宅,还存有许多民俗文化,比如家谱、家训、家规、名家字画、碑文石刻等。其中,一度失传的纱灯算得上是河口的一大名片。

“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华尚有容。水陆码头衰去后,商家后代尽从农。”作家柳祥麟《古堡商街》描写的正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村的变迁,河口距离兰州市区47公里,素有“金城西大门”之称。

遥远的岁月已经逝去,作为古渡口的河口一片宁静,偶尔有飞鸟掠过水面,只有看到距离黄河岸边不远的车马店,你才会恍惚忆起,原来这里曾经也是车水马龙。唐玄奘取经曾在这里歇过脚,霍去病西征曾在这里饮过马,林则徐前往新疆时也在河口打过尖。当年的行人履痕、金戈铁马都已远去,只有村庄还静卧于此,枕着黄河水,静静聆听“黄河击水三千年”的誓言。

黄河上游的古渡口古村鲜活的生命力

不知道是那个渡口成就了这个村庄,还是这个村庄成就了那个渡口,总之,靠近河口村,最绕不过去的就是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古渡口。

河口,“地据南北之间,为东西咽喉扼塞”,丝绸之路的北、中、南三条路线必须渡过黄河才能进入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也正因如此,曾被称为“金城渡口”的河口渡成为了黄河上游最为著名的古渡口之一。

左右页图:河口村的历史已逾千年,其每一处风物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经过恢复,四城门、四牌坊、钟鼓楼、握桥、河口古民居等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2012年,河口村被住建部等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

有关河口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西汉到南北朝时期,金城渡口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军事渡口。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两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进军河西,西征歼灭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主力,就是从此渡口上岸的;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玄奘西行取经,经渭源到达兰州后渡过黄河,再经河口、沿庄浪河西行,翻过乌鞘岭到凉州。

自西汉以来,战火纷扬、连绵不绝,黄河之西的骠骑游牧民族虎视眈眈,时常狼烟兀起。在河口的堤岸上,已然寻不到当年的铁血和烽火,但渡口还在,河口村还在。作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兰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河口村的古烽燧、明长城遗址皆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河口村更值得被记起的,是那些逐渐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古民居遗址和这个村庄鲜活的生命力,以及穿透力极强的文化氛围。

左右页图:河口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代,有近200年历史,是研究西北地区明清建筑的活化石。古民居里的家具一般有八仙桌、太师椅、屏风、炕柜、琴柜等。门窗、家具、墙壁上的雕刻做工精细,造型别具一格,保留数百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

形形色色的古民居昔日繁华的见证

河口村的古民居建筑大多沿河而建,清幽静谧的老宅子被岁月雕刻,一块砖、一片瓦都在述说着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漫步河口村,仿佛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让人过目难忘。据村里人回忆,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

而在这些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图案,形象精致,每个图案都有含义。祠堂大门两侧的廊檐下,一颗颗饱满的石榴垂下来。河口村文化站站长张振祥说,这是取“多子多孙”的寓意。张振祥指着上面的图案,颇为惋惜:“明朝的花纹是最精致的,到了清代往后,就慢慢粗糙起来。尤其是后期补的那些图案,跟以前完全没有可比性。”

“看了河口村,便知道紫禁城什么样!”老人谢福寿说起来满是得意。历经岁月的洗礼,河口村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还有39处,房屋200多间,是我国明、清时期西北民居建筑的缩影。从村中心的钟楼往四个方向看,村子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方方正正,泾渭分明。从村子存在之日起,它的格局就像一张棋盘,留存的古民居如同棋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棋盘上。

据记载,宋朝时,河口村就修过城池;元代又建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200多米的城池,并修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称“庄河堡”。清同治六年(1867年),村民为抵御匪患骚扰,开始修筑城墙。从现存的城墙遗址估算,当时的东城墙约长147米,南城墙约长290米,西城墙约长333米,北城墙约长333米,全城总周长1100多米,城池呈梯形。现在的河口村,东门、西街、南街、北街仍然留有古城池遗址。

当然,河口民居有其骄傲的理由,保存完好的“前店后院”式古民居,前面店铺四开门,后宅则是一大家人生活的地方;背街的其他民宅则是四方齐整,单门独户。走进一个保存完好的二进院落,一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照壁,院落内的景致被遮挡得严严实实,这在古代,取“财不外露”之意,而且如果从院门外就能看到院内,对于家中女眷来说,也多有不便。

张振祥介绍:“民宅的门色,就是这家主人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的象征。平民百姓家的宅门门色与官宦人家是有分别的。一般平民家的宅门颜色,只能采用木材的本色,不刷任何颜色,所以也叫做‘柴门’,而那些官宦人家、富豪巨贾的门色,可以涂成红色,也叫做‘朱门’。所以,人们可以不进宅院,从门色就知道主人的官阶或社会地位。”

河口村古民居中的祠堂文化,亦是不得不提的。河口人九成以上都姓张。但这里面还有区分,其中有姓张的张氏,还有姓朱的张氏。而这姓朱的张氏是皇族,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后人。

展开岁月长卷的纱灯焕发光彩的文化遗存

河口的名字,总是跟纱灯连在一起的。从清中叶开始,随着商贸兴旺发达,河口村就盛行灯会,期盼来年兴旺。

据《皋兰县志》记载,清同治、咸丰年间,河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会就要挂纱灯。一般从正月十四就开始,到正月十七、十八收灯。据说,在正常年景,灯会每隔两三年就会举办一次。河口的花灯会上有三种彩灯,一种是用檀木制作的六角形彩灯,另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悬挂的木制框灯,还有一种是用楠木制作的纱灯。彩灯点亮后,中间红绿相映,两边则是图文并茂的画卷,灯月交辉,多姿多彩。

近年来,失传已久的河口纱灯从家家户户的仓库里被“淘”了出来。根据村中老人的口述和灯箱上残留的图案,按照最传统的样式和制作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的河口纱灯就呈现在人们面前。

某年元宵节的傍晚时分,我从东街进入河口村,沿“灯廊”前行,开始赏灯。一些四棱的纱灯上,绘制着古代仕女图,栩栩如生的侍女手拿团扇,团扇上画着精致的山水画。当地纱灯的艺术风格又融入了浓重的地域特色,从整体上看,有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影子,尤其是整体背景上色方面,大块色料的填涂,用来表达物件、木梁、条案、家具、服饰等,属工笔细描。更突出的特色是用线条来勾勒形象,寥寥数笔,形象就跃然纸上,好似传神的现代速写,细腻、圆润、流畅,充满张力,韵味十足。

左右页图:纱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因此能反复使用。左页图为河口村文化站站长张振祥在重装纱灯,右上图为河口古镇悬挂的新纱灯,右下图分别为听着秦腔的河口村民和做工精致的纱灯。

夜幕降临,一路的灯盏“刷”地亮了起来,远远望去,点点红晕点缀在蓝黑色的夜空之中。我的眼前似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的毛玻璃,透过夜色,纱灯上的一幅幅画似乎灵动起来:《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三兄弟对天跪拜,诸葛先生书生意气,赤兔马仰天长嘶……

河口村中心的大戏台上,浓墨重彩、咿咿呀呀的秦腔随风传进古老的院落,村民们扶老携幼,听着台上悲欢离合的唱腔。台上的艺人卸了妆,转身拿起脱下的戏服就往家走:“娃娃还等着吃饭呢。”

好一幅乡村民俗图!这幅岁月的长卷徐徐展开,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往昔。跨过黄河上游的古渡口,从河口村的古民居和精美的纱灯中,我们还可以依稀地摸索到历史的脉搏,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猜你喜欢

古民居河口渡口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在渡口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渡口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