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的革命“胞兄”
2018-11-01文
文+
左右页图: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政府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为“三大讲武堂”。
在云南省昆明市翠湖西岸的承华浦上,远远望去,有一座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二层建筑。这是一座标准的走马式转角正方形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合院楼房。2017 年12月2日,该建筑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同时也是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重要的是,它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应运而生:大清朝下的蛋
如果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讲武堂就是她眼角眉梢的那颗黄褐斑。因为它的存在,让翠湖在“杨柳纷纷、烟波横生”的歌舞繁华之外,又平添了三分英武之气。
翠湖原名“菜海子”,一度与滇池烟波相连、款曲暗通。后来吴三桂在此画地为牢,将“菜海子”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再后来雨打风吹,大清朝风雨飘摇、繁华落尽、奄奄一息,瘦得只剩下湖面上一圈一圈的涟漪。
民国的大幕即将拉开。
经过明代数百年的屯田和清代的刻苦经营,昆明很早就已经是一座壮丽的大城。这里群山环抱,门临滇池;这里天高云淡,月白风清。能找到的有限的史料显示:清朝统治者对云南还是很“够哥们”的。云南物产丰饶,但山高水长,地处边鄙,只要你不闹事、不独立,并且坚决拥护中央王朝,北京城众多的二大爷们也不会和你过不去。所以当时的云南轻徭薄赋,甚至在山雨欲来的光绪、宣统年间,当地人民依然或击壤而歌,或渔舟唱晚,一副“岁月静好”的小模样。
云南是蛮夷之地,但绝非化外之邦。在肥大、臃肿的大清朝被太平天国起义折磨得七零八落之际,云南好像也没闲着。边患频起,盗匪丛生。接踵而至的中法战争、李文学等农民大起义就像牛皮癣,虽不至于要命,也足以让清廷高层夜不安寝、头疼不已。
为挽救垂危的统治,大清朝决定双管齐下:一是效仿西方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二是兴办军事学堂,培养新型军官,因此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朝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宣统元年(1909年)秋天,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盟会会员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
大风起于萍末,新时代开始了。
如果说云南讲武堂是大清朝下的蛋,任谁也想不到的是,这是一颗会开花的“炸蛋”。
讲武堂设计师李守先
李守先,字继孟。云南泸西人,幼读诗书,喜欢绘画。在就读云南高等学堂期间,结识了唐继尧、李根源等一大批同学。1904年9月,他考取官费生赴日本留学,先后学习土木建筑工程和铁道勘测设计。1906年,他又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回滇,负责讲武堂的建筑和施工,同时兼任讲武堂文职教官,讲授数学、测绘等课程。
云南“重九起义”成功后,蔡锷被推举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开始近代市政建设。而年轻的李守先,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他的诸多建筑作品中,护国门、护国桥、护国路、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会泽院、五华山八角形大礼堂等比较有名。而云南讲武堂,则无疑是李守先的代表作。
讲武堂校址原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分内外两个操场。现保存的旧址占地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有主体建筑四合院,还有内操场、兵器库、大礼堂、马夫房、盥洗房、照壁等附属建筑,主体建筑面积约为1390平米,为土、木、石结构、中西合璧式的走马转角楼,楼内通廊将东、南、西、北四楼连为一体,全长480米,是国内最长的楼中通道,堪称绝无仅有的构建奇迹。建筑在设计建造中,巧妙地把西欧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看上去典雅、端庄、大气、雄浑。
左右页图:云南讲武堂最初的面积还包括外操场,其主建筑是一座极其标准的“走马转角”式的建筑,四面楼房连为一体,层高通透,错落有致,各长120米,周长480米,占地宽大,四面都有拱形门洞可供出入。
左右页图:跟广州黄埔军校一样,云南讲武堂也是革命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不少革命军人,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勋朱德、叶剑英等,他们早年均曾在这里学习军事知识,为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做好了充分准备。
讲武堂建筑融汇中西、兼收并蓄的设计思想,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与近代西方和日本的建筑优点互为补充,建筑风格独特、庄重威武、美观实用,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傲立于翠湖西岸,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险被拒之门外的红军总司令
丹桂飘香,金风满地。
1909年中秋节这天,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确立校训“坚忍刻苦”,以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为宗旨,提倡“军人武德”。学校设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四大兵科,后又增设辎重兵科。
讲武堂最初设置甲、乙、丙3个班,聘请受过系统正规近代军事理论教育的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任教官,引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在教学中,有军事学科,如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等,还有兵科教程,如兵科的典、范、令等。此外,国文、伦理、器械画、算术、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野外演习等也在教程中。学校的制度和作风完全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有自习,不时还有紧急集合训练。
1909年,23岁的四川青年——朱德满怀报国之志,决心投笔从戎。他在成都听说云南开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风严谨,人才济济,便决定赴滇习武。他与好友经过70多天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昆明。由于讲武堂初期办学不招收外省学员,朱德先后经历两次报考,最后在时任讲武堂监督李根源力排众议的帮助之下,终于以一个外省籍学员的身份,走进了这座军校,成为当时中国浑浊世事中一抹耀眼的彩虹。
从此,朱德开始了他在云南这块土地上13年之久的生活、战斗历程。
辛亥革命爆发后,云南相继举行了“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和“临安起义”,彻底结束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1912年,云南陆军讲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一直延续到1928年。
1922年冬,云南省督军唐继尧响应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号召,在讲武堂内创办了云南航空学校,这也是国内较早成立现代意义上的航空学校。由于学校教学制度严谨,学校声名鹊起,在国外的爱国华侨青年也纷纷前来投考求学,因此招收了外籍学员600余人,其中有华侨、朝鲜籍、越南籍学生,形成了培养跨省、跨国界的开放式军事院校,云南陆军讲武堂也因此进入了全盛时期。
1928年,南京政府通告各省不得再自办军校。1929年,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的名称遂被取消,但云南省主席龙云仍以讲武堂为基地,以“教导团”“军官团”的名义继续办学。从1929年至1935年这6年间,共办学3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1935年到1945年,学校改设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五分校”,先后又培训学员2万多人。
西南“黄埔”,革命熔炉
这座清朝为编练新军而设的军事学校,一度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
左右页图:云南讲武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室内的陈列物中,游人可以看到蔡锷将军当年为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而发动的“重九起义”,以及后来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发动的护国战争留下的诸多遗物。
1909年至1935年,在26年连续办学历程中,讲武堂先后培养了近9000名学员。无数讲武堂师生从这里走向战场,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献身报国,壮烈牺牲。
讲武堂先后涌现出了300余名将帅,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谓“帅星闪耀,名将辈出”。他们当中,有为新中国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的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有为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而发起“护国战争”的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将军;抗战期间,有在白山黑水坚持抗战的抗联名将周保中将军;有组织云南子弟40余万人出滇抗战的龙云将军;有率部浴血台儿庄并促成云南和平解放的卢汉将军……解放战争中,讲武堂师生明辨是非,率部积极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有为争取长春和平解放率部起义的曾泽生军长,有领导云南起义的龙云、卢汉等。
开国元帅朱德曾高度评价:“云南陆军讲武堂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云南人民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朱德在其《辛亥回忆》一书中,更是把陆军讲武堂称为“革命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