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夷陵区依托粮油产业助推农旅融合发展探讨

2018-10-31刘姝易俊林施锦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夷陵区

刘姝 易俊林 施锦

摘要 本文从科学统筹规划、提倡生态循环,优化品种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3个方面总结了宜昌市夷陵区依托粮油产业构建农旅融合发展路径,以期打造基础设施配套、生产模式高效、生态环境绿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 粮油产业;农旅融合;湖北宜昌;夷陵区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261-01

宜昌市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壮丽的长江三峡、宏伟的三峡大坝、浓郁的峡江风情、徇烂的民俗文化,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夷陵区是农业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区以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精品粮油基地面积稳定在4.13万hm2以上,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夷陵区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传统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依托,加快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基础设施配套、生产模式高效、生态环境绿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 科学统筹规划,提倡生态循环

1.1 促进粮油产业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农业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安全化监管、组织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夷陵区提出了“一园两区”的优质粮油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一园”,即龙泉镇农产品加工园,以粮油储存、加工、销售为主,带动全区粮油加工增值;发展“两区”,即以鸦鹊岭镇、分乡镇为主的水稻、油菜生产区和以下堡坪乡、樟村坪镇为主的玉米、马铃薯生产区,以精品粮油基地生产示范为主,带动全区粮油产业提质增效。

1.2 强化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建设品牌农业

夷陵区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9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采用“市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培育了“稻花香”等10件中国驰名商标和“绿秀大米”等33件湖北省著名商标。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销售服务,建构“巩固华北、主攻东北、开发西北、抢占华东、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形成了一批品质优、档次高、无公害的产业精品,畅销上海、香港、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1.3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建设信息农业

为了解决特色农产品难买难卖问题,促进优质农产品流通,夷陵区加速推进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推进农业领域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支持稻花香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推行线上线下双线运作,提升商贸流通等服务水平。夷陵区以龙泉镇“湖北省信息化示范建设”為切入点,打造了宜昌市首家取得软件著作权的涉农电商企业“湖北田野上”,通过平台发布大米、茶叶、柑橘等农产品供应信息逾800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化全覆盖。

1.4 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

夷陵区每年投入1 000万元支持生态粮油发展,在分乡镇、鸦鹊岭镇、雾渡河镇等地大力推广水稻、玉米、油菜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建设1 600 hm2的生态粮油基地,打造配套基础设施,使生态粮油种植和农业休闲旅游融为一体。同时,抢抓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宜昌试验点的重大机遇,把握“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大要素,打造宜昌市民农业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1.5 逐步适应都市发展要求,建设休闲农业

将“三农”和“旅游+”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地貌优势和生态自然资源,深度挖掘农耕文化、茶文化、柑橘文化等,引导农民走“生态路”、念“山水经”、唱“文化戏”、打“休闲牌”。夷陵区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休闲农庄、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和养老养生等多种特色乡村旅游模式,逐步适应现代城市居民向往悠闲、宁静的环境和归依自然、体验生活、旅游休闲的需要。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的分乡镇南垭村稻田农耕图美景,更是极大地提升“缤纷四季、乡约夷陵”的乡村游品牌[1-2]。

2 优化品种布局,调整种植结构

2.1 产量与质量并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

为促进农作物更新换代、优化品种结构、调整供需关系,夷陵区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工程,建设生态粮油、高效茶园、精品柑橘等标准化生产基地1.87万hm2。引导宜昌山里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改种优质粳稻、食用杂粮及青贮饲料等,在保证粮油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如高山蔬菜、时鲜瓜果等。

2.2 良种与良法配套,应用高效集成技术

夷陵区每年都承担完成部(省)级的万亩水稻和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玉米丰产工程及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推广等项目,覆盖全区5个乡镇37个村,示范面积6 666.67 hm2,辐射周边农户2.5万户。通过大力推广玉米华玉11和康农玉007、水稻深两优5814和深两优841、油菜中油杂7819和禾盛油555等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带动全区粮油作物生产稳定发展,提高企业和种植大户生产积极性,为种植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2.3 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应用

夷陵区共有2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1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入社成员达1 300户,服务农户逾6 000户,年作业服务能力达6 666.67 hm2。以宜昌市夷陵区平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服务组织,通过组建专业服务队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代耕代种代收代储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推进粮油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目前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7%[3]。

2.4 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夷陵区积极探索以畜禽为核心的种养循环模式,使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湖北俏牛儿牧业有限公司创新实践了“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链,即“牧草种植(青贮饲料)—奶牛养殖—秸秆加工(生产有机肥)—鲜奶直供”,有效解决了畜禽粪便净化、秸秆处理等问题,提高了种养殖经济效益,提升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

夷陵区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借助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自然生态、地貌特征和农业产业的景观价值,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开发兼具农产品生产、农耕体验、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农业观光园和生态农业旅游线路,加速推动“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融合。

夷陵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经过逾20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区现已建成休闲农业点795个,带动4.5万农民从业致富,年接待游客34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4.7亿元,实现了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良性循环。行走夷陵,处处是景,四季缤纷,皆可游玩。春天层峦叠翠,油菜花香;夏季飞瀑流水,风吹麦浪;秋时漫山红叶,稻田金黄;冬日雪花飞舞,茶裹银装。夷陵区强势推出的“陌上花田”分乡多彩田园游、“茶色生香”茶乡观光体验游、“橘黄稻香”户外休闲运动游等6条乡村游精品线路和逾40项颇具特色的乡村游系列活动,吸引着一波又一波城市居民与夷陵乡村亲密接触[4]。

4 参考文献

[1] 朱为斌.产业价值链提升视角下的农旅融合路径与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6.

[2] 郭云,谢合平,钟家成,等.宜昌市夷陵区发展蚕桑产业促进农旅融合的成效与经验[J].中国蚕业,2018(1):66-69.

[3] 王先刚.基于农旅融合视角的油菜产业发展研究:以金沙县为例[J].农技服务,2016,33(14):176-177.

[4] 方永明,崔光教,陈士斌.宜昌市夷陵区开展田间综合体建设构想[J].现代农业科技,2018(6):251-254.

猜你喜欢

夷陵区
夷陵区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夷陵区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建议
宜昌市夷陵区石漠化植被治理现状与对策
宜昌市夷陵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
多面齐下,全面构建新型“法治工商”
宜昌市夷陵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
宜昌市夷陵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途径及对策
宜昌市夷陵区公办园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宜昌市夷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