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年轮
2018-10-31孔欣伟
孔欣伟
我就要死了。很多老人都能预知自己的死亡,这种能力源于我的肉身,它可以感觉到自己即将到来的终结。
博尔赫斯7号昨天说,我成了大地上最后一个人。另一位遥遥陪伴着我的家伙,昨天从梵蒂冈去了“天堂”。博尔赫斯7号问我,是否考虑在死亡来临之前把自己也数字化上传到“天堂”,并说这绝对是一个利大于弊的选择,即使数字化损失再巨大,也总比完全消失要好。
虽然我一生思考过许多次这个问题,但博尔赫斯7号从来没有开口问过我。大概它现在看出我死期将近,才会破例开口发问。
我答应博尔赫斯7号,一定会慎重考虑。不过三天后就是和雨约定的日子,我会在见过雨之后再给它答复。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飞鸟还在因为死期将至而哀鸣,但是大地上却不再有将死的言语。今天的大地上,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在我消失之后,也许还会有人来走走看看,然而那不再是大地上的栖居,只是观看风景的旅行。
我一生只做了一本书,它正摆在我的面前。雨来访后,我将为它加上最后一页。如果我可以抵御“天堂”的诱惑,坚持留下来面对死亡,那这本书也许可以具有某些不朽的成分。不朽之书无须他人的认可,即使大地上不再有人,它依然可以不朽。
不过,在我心底深处,依然非常期待雨会喜欢这本书。说到底,做这本书的想法,是从她抵达图书馆的那个雨天开始的。
* * *
我六岁时,北京还有很多人,如恒河之沙让我眼花缭乱。到了我十六岁那年,北京就只剩下了几千人,其中的六百多人生活在国家图书馆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国家图书馆中的生活简单而舒适。A.I.博尔赫斯7号待我们很好。人类已经习惯了依赖A.I.满足自身的生活所需,如果没有博尔赫斯7号的话,我们的生存都会变得异常艰难,更无法像现在这样过着一种每日沉浸在书中的生活。
博尔赫斯是它为自己起的名字,7号说明它是第7个叫这个名字的A.I.。它是一个博尔赫斯的忠实读者,而我也非常喜爱阿根廷的这位文学巨匠。我唯一的遗憾是博尔赫斯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因此我也像很多人那样,幻想过自己来写一部博尔赫斯式的长篇。博尔赫斯7号知道了我这个想法之后,就对我说,“天堂”里已经有人写了出来,而且是非常杰出的作品,并问我想不想看。
我费了很大气力才压下心中的欲望,拒绝了这个提议。作为一个纸书坚守者,最重要的戒律就是不能接触任何有关“天堂”的东西,尤其是数字化的书籍。“天堂”是精神毒品,一旦接触就会上瘾,千万不可尝试。这是我经常听到的教导。
因为从小到大生活在图书馆,十六岁的我既成熟又天真。我知道的东西很多,但那些要么是读书所得,要么从长老那里听来的,真实的世界我其实几乎一无所知。不过,真实的世界也许早已不存在了,图书馆就是我最真实的世界。
长老说在数字时代之前,人类的生活主要靠生产和娱乐维系,生产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娱乐则提供了“巨龙口中摇摇欲坠的树枝上的蜜”。后来在托尔斯泰的书里,我才了解到这句话背后的传说。一個荒野中的旅人失足落入深谷,幸好他及时抓住了一根树枝;但那深谷中有一头恶龙,张着血盆大口等那人掉下来,偏偏这时有只老鼠在啃食那根树枝,很快就要把它咬断!这时,旅人发现树枝上有一点儿蜂蜜,就努力去舔那蜂蜜,享受生命里最后一点儿甘甜,也期望借此暂时忘却即将到来的死亡……
托尔斯泰说,人其实都面临这样的处境,死亡必然来临,不可避免,我们的生活,都不过是想舔那最后一点儿蜜糖。
然而,A.I.和“天堂”出现了。A.I.让人类不再需要花时间去生产,而“天堂”则隐藏了对死亡的恐惧,并提供了更加甜美和丰盛的蜜糖。为什么要固执地居住在大地上,在落入恶龙之口前,可怜巴巴地舔舐那树枝上最后一点点蜜糖?只要把自己数字化,然后上传到“天堂”,就可以尽情享受没有恐惧的甘甜!
于是,喜爱享乐的人走了,厌恶劳作的人走了,恐惧死亡的人也走了。大地和肉体被抛弃,“天堂”里徘徊着数字化的精神。
坚守在大地上的人,大多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由神创造的,不能随意抛弃。但我们这个组织比较特殊,我们的前身是一群在数字时代就坚守纸书的人。我们这个组织,出现在纸书被渐渐淘汰的时代。当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纸书昂贵又低效,渐渐习惯了使用电子书或影音媒介。于是一群钟爱纸书的人聚集起来,成立了一个坚持使用纸书的协会,试图保留住纸书的存在,令其不至于完全消亡。北京的分会,就是国家图书馆里这六百多人的坚守者组织的前身。众所周知,“天堂”的一切都是数字化的,那里如何还能有纸书存在?所以,作为纸书的守护者,我们决定和纸书一起留在大地。
我不记得父母了,长老说我是被丢弃在纸书协会门口的弃婴。也许我的父母觉得痴爱纸书的这些书呆子不会是坏人,所以就把我托付给了他们。我少年时期最鲜明的记忆,就是去各处挑选书籍。越来越多的人抛下一切,把自己上传到“天堂”,即使是最珍爱的东西也无法带走(当然“天堂”里会有完全一样的虚拟数字复制品),自然也留下了很多纸书。于是长老带着我到这样的人家去挑选书籍。我们不能把所有书籍都搬到国家图书馆,所以需要有所取舍。
大部分选择自然是长老做出决定,但读的书多了,我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品位。就这样,我挑书、运书、读书,慢慢学着自己写书与做书。
春去秋又来,我的生活非常安心和平静。从出生开始,我都生活在坚实的大地上,连向“天堂”望上一眼的愿望也没有。直到十六岁那年我认识了雨,事情才有了改变。
我不知道雨的原名是什么,她让我叫她雨,我便叫她雨了。见到雨是夏日。北京盛夏时,在一段极其闷热的天气后,就会下一场爽快的大雨。那天就是这样的一个大雨的日子。
我和雪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乱世佳人》,里面的色彩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也很喜欢郝思嘉与白瑞德,但雪感受到的一定远远比我更多。她曾经不止一次向我描述,但我总是无法真切地触摸到她这些感受中最关键的部分。在这种时刻,我会觉得有些悲哀,交流只是一种印证,没有相似感受的人就永远无法真正相互理解。不过爱并不一定需要真正的理解,爱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我无法了解雪的感受,但是我依然爱她。也许正是这种无可奈何的矛盾,导致了我们最后的悲剧。
电影和书籍相比,更加能引起人的欲望,一种想要获得更多的欲望。读书可以让我沉静而且安心,观影却总是带来感情上的波动,这样的波动会在我们身体中不知不觉地聚积,令人开始更加向往电影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
电影是雪离开的原因,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到底雪为什么越来越不满足于我们二人的世界,而开始向往更加丰盛的生活,我想连她自己也未必知道。
曾经,电影是大地的艺术,而宗教的天堂是丰盛的反面,但是当数字的“天堂”出现,它展现了自己比大地上的生活更加丰盛的一面,而大地却成了宗教性的隐修所。这个过程和人类数字化的历史也隐隐符合,电影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人类数字化时代的开端。如果可以,二十六岁的那张书页应该是一部可以观看的电影。我相信“天堂”里会有数不清的电影,也可能那里已经不需要电影,因为生命本身变得无比丰盛,人们可以选择去亲身体验,而不只是观看。
* * *
雪离开后,我无法忍受独自生活的孤寂,于是回到了图书馆,开始了一段完全沉浸在书里的时光。
這次读书大概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读了很多容易读也能让人沉迷的书,这样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逃避方式。如此大概持续了三个月,终于有一天我觉得继续这样生活还不如干脆放弃,把自己数字化上传到“天堂”算了。于是我开始读一些更吃力的书。我循序渐进,每次都只挑一些稍稍感到吃力的书,慢慢才越读越难,这是第二阶段。为什么我会觉得阅读更困难的书就更有意义一些呢?这里面的原因我也没完全想清楚,只是隐隐觉得接受挑战是成就独特自我的必经之途。第三阶段是阅读数量最少的。我每天只用两三个小时来读书,大部分其他时间都在散步和思考,然后我会把思考的结果用尽量简洁的文字记下。
我想了很多芜杂琐屑的问题,但是想的最多的还是数字“天堂”。协会的规则不许我们接触任何数字化的信息,以防被数字“天堂”所诱惑。然而,如果我们在大地上的坚持有着确实的意义,为什么要害怕被数字化的虚拟幸福所诱惑呢?也许数字“天堂”的诱惑就像强力的毒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但即使是无法抗拒的诱惑,是否也应该给个人选择的权利呢?在这里我进入了一个怪圈:如果一种诱惑是不可抗拒的,那么拥有选择的权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悖论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读到一本关于阿米什人的书。在这些固守宗教传统、拒绝现代科技、远离尘世的社区中,存在着一种叫作Rumspringa的制度,中文译成“徘徊”。它允许青春期的阿米什人可以尝试非阿米什人的生活,然后他们再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书里说到当时的普通人都觉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根本不可能有人可以抵御它,他们以为阿米什人只是因为没有选择的可能,才会延续他们奇特的生活方式。其实Rumspringa制度恰恰说明了坚定的信仰比舒适和享受更重要,它可以令人可以抗拒那些似乎无法抗拒的诱惑。
我对Rumspringa很着迷,觉得纸书协会也应该建立类似这样的一种试炼制度,让人在选择大地之前至少可以窥视一下“天堂”。但是在这之前,我需要用自己来做一个实验,去证明数字“天堂”的诱惑并不是无法抗拒的。
很快,博尔赫斯7号帮我建造了一台“天堂”模拟器,让一个人不用真正把自己数字化,就可以大致感受“天堂”的样子。我们不能把自己真的上传来体验数字“天堂”,因为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和原本的身体紧密连接不可分割的东西也许会永久性地丧失。
使用“天堂”模拟器的那一天,我处于一种恐惧又期待的状态,就好像小时候想要偷偷去读那些大长老不许我看的情色书籍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一直到我躺入模拟器中丧失知觉之前,我的心都在怦怦跳个不停。
等我醒来,我已经身处一个四面都是立地玻璃窗的海滨别墅。别墅孤零零地伫立在一座小岛上,举目四望,都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只在电影中看到过大海,身临其境,才知道什么是宽广。
这时正好是黄昏,我站到西向的玻璃窗前看日落,看到有两个在海边嬉戏的女子身影,那身影时如此熟悉,让我不禁屏住了呼吸。即使在梦中,我也从来没有梦到过我可以同时拥有雨和雪,但是我的下意识中可能确实这么期望过,所以博尔赫斯7号才会为我安排这样的场景。我沉醉在雨和雪的温柔乡里,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有一天,我仿佛突然从春梦中醒来,在心里问博尔赫斯7号:“她们两个不是真正的雨,也不是真正的雪,对吧?”博尔赫斯7号答道:“确实不是,她们只有雨和雪的外形,但没有她们的思想。”我于是说:“那这还不够,让我去看看别的吧。”
我去的第二个地方,是一间只有一本书的图书馆,但那是一本无限的书。就像博尔赫斯在他小说《沙之书》里描述的那样,“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当你翻过一页之后,就再也无法再次找到它,书里一直生成着新的内容,而旧的永远在消失。我翻着这本书,并没有觉得那么神奇。在数字的世界里,一本书无限地生成与变化,又有什么奇怪呢?我又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那个无限的图书馆在数字“天堂”中,也同样很容易就能实现。我突然有些恍惚,难道博尔赫斯是一个经历过数字世界的人?他想象中的无限,有着数字虚拟世界的深深痕迹。然后我说:“这也还不够,让我去看看别的吧。”
第三个地方是一次在时间中停驻的体验,就好像我终于在时间的洪流中探出头来,看到了两岸不动的风景。第四个地方是柏林爱乐的一场音乐会,但我不是听众,而是指挥。第五个地方是一场古希腊的战役,生死在勇气和怯懦之间晃动,让人怀疑生命的价值,又看到生命的价值。然后是第六个、第七个、第八个……
就这样,我数不清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切都栩栩如生,无懈可击。然而,我一直没有完全沉迷于其中,我一次次挣扎出来,对博尔赫斯7号说:"这还不够,让我去看看别的吧。”
如此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明白了为何这些都不能让我满足。不可言说的东西是无法虚拟、无法数字化的,而缺失了它,再大的欢愉也无法弥补。
最终,我写下了“大地信条”,决定返回大地。窥视过“天堂”,又回到大地上的那年,我为《大地的年轮》添加的就是这三段简短的话:
第一条:不可言说的生活
语言可以表達的体验只是我们所有体验中极小的一部分。不可言说的体验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语言只是牢笼。
第二条:天堂的损失
语言无法触及全部存在。在数字化上传的过程中,我们损失了语言无法描述的东西。因为生命的意义必然无法言说,这种损失无法被“天堂”的欢愉所弥补。
第三条:大地的意义
我不是肉身,也不是精神,我是大地的秘密。可以言说的一切只是大地的梦境,从梦境中醒来的我,把天空献祭给大地,来换取存在的意义。
* * *
我经受住了试炼,证明了“天堂”虽然美好绝伦,但并非无法抗拒。我看到过“天堂”,但我依然选择留在大地。这时正好是纸书协会五年一度的长老选举,我加入了竞选。我唯一的政纲就是试炼制度,每个人都应该有尝试“天堂”模拟器的自由,这非但不应该被禁止,反而应该被鼓励。
因为我的经历说明了一个人可以窥视“天堂”,然后依然选择大地,我轻易地就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成为新任的首席长老。当然,也有些人认为试炼制度会毁灭协会的根基,对我像父亲一样的首席长老就因此不再和我交谈,他预言说,不到五十年,图书馆里就会空空荡荡了。
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因为试炼制度,更多的人选择了上传自己。不过我并不觉得后悔,也许没有试炼制度,大地上确实会有更多的人,坚持得也会更长久一些。但是,既然人类在大地上的消失无法避免,试炼制度至少为这最后的一段时光增添了一份尊严。
那些年里我也变化了很多。主要的表现是我的行动减少,思考增多。开始我还会尽量把我的思考详细地写下来,似乎觉得记录可以给思想以重量。慢慢地,除了每年为我的书添上一页纸,我连日常的记录也很少做了。这并不是因为我变得越来越懒,而是因为我的思考——如果那还能称为思考的话——越来越缺乏条理,甚至很多地方都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说我的思想曾经像一条河流,那么现在它开始弥漫成一片湖泊,湖泊之上还泛起层层迷雾。
当河流汇入大海,河流还存在吗?我不知道。但是,当我的思想慢慢没有了边界,和更广大的体验融为一体,我知道我依然存在。而且不仅仅是我依然存在,那些在我的世界中已经消失死亡的人和事物,他们也依然在某处存在。例如,抚养我长大的首席长老。
首席长老死去时,我四十六岁。那时我已经被选为新任首席长老,但是在我心里首席长老永远只有一个。在我小时候,我的亲生父母不知为何把我抛弃在图书馆门口,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是首席长老像父亲一样把我抚养长大的。他没有儿女,我没有父母,我们的关系就和父子没有任何区别。
我第一次违逆他的意愿,是和雪离开图书馆独自生活。我知道,他认为我的举动背叛了协会,也背叛了他。不过他是一个外表严厉、内心却很柔软的人,虽然他无法认同我和雪的选择,但是依然不忍对我们施以“孤立之罚”。在长老会讨论如何对待像我和雪这样的脱离者时,他说服了其他的长老,确定了只要一个人还愿意在大地坚守,不主动去触摸“天堂”,就不应该施以“孤立之罚”。没有被施以“孤立之罚”,对我和雪非常重要,这样我们还可以回到图书馆借书看书,和朋友见面,可以过一种独立但并不寂寞的生活。
雪把她自己上传之后,我再次回到了图书馆。首席长老虽然显得十分平静,但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心中的喜悦。然而,那时的我沉浸在失去了雪的悲伤里,没有余力好好和他交流。等到我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就开始鼓吹自己的试炼制度,和他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这个裂痕是如此的巨大,一直到死他都没有原谅我。从那时开始,他独自对我实行了“孤立之罚”,对我坚持着绝对的沉默。甚至在临死的那一刻,我在病榻边恳求他原谅我,他也依然沉默如山风中的巨岩,没有丝毫动摇。
也许是梦,也许是我的意识已经弥散到无法区分梦境和现实的程度,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他终于不再沉默。他的样子和我记忆中有了一些改变,他的面容变得年轻,但是眼神却更加坚毅成熟。在他消失之前,我再次恳求原谅,他慈祥地对我说:“如果你可以和我一样,生于大地,死于大地,那么一切就都会被原谅。”
对于死去的首席长老的出现,我当然可以根据固有经验来判断那只是一种幻觉,但是这样做就完全抹杀了任何固有经验之外的事物。难道只要不在固有经验之中,就不可能是现实吗?这就像是验证神迹的企图,神迹是超乎固有规律的东西,但是我们却想要去验证它,如果无法验证就不相信那是神迹。这样的企图会消灭所有的神迹。
不过,无论这是梦境还是神迹,这个体验本身对我而言是真实不虚的。当我得到了这个体验之后,它就成了我的一部分,而且直接成了我最不容置疑的核心体验。这时我才发现,我的书里充斥着自我、雨、雪,还有一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但是却没有一页是给首席长老的。他仿佛是我生命中的空气,你感觉不到它的重要,甚至忽略了他的存在,直到你失去他的那一刻。
小时候,我向首席长老学书法。入门之后,长老让我临摹《韭花贴》,说那是他最喜欢的行书。如果依照当时我的意愿,我更愿意临《兰亭序》,里面那些对生死宇宙的思考更加能够触动我。《韭花贴》不过是一个睡午觉醒来饥肠辘辘的普通人,正好吃到一碗朋友送来的韭花,觉得异常美味,所以写了一篇感谢的信函。这样的主题如何能与兰亭或赤壁相提并论呢?即使和《张翰思鲈帖》相比,也显得太俗气了。心里想着这样日常身边之事,又如何能写出意境高远的书法呢?因此,在我长大了之后,就没有再临摹过一次《韭花贴》。
直到首席长老过世,我思念他的时候,才又把《韭花贴》拿出来临摹。
那段时间的反复临摹让我有些明白了长老为什么喜欢它超过天下第一的《兰亭序》。《兰亭序》用最美的书法写“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和“死生亦大矣”,但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还是无法写出任何答案,只留下终期于尽的哀伤。《韭花贴》写的只是日常最普通的口腹之欲,笔墨之中却有一种绵绵无尽的满足,仿佛可以把那个瞬间放置到时空之外。也许对我来说,雨和雪是《兰亭序》,首席长老则是《韭花帖》。
我四十六岁添加的,就是我临摹的一幅《韭花贴》。临得最好的是這样几个字:“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
* * *
我一早就站在图书馆门口,等待雨的到来。
北京的夏天似乎越来越冷了,我都一直穿着长袖。今早我觉得愈发有些凉意,额外加了一件薄外套。也许是老了的缘故,连北京的盛夏也不能让我汗流浃背,反而总有着一股身体内部散发出来的阴冷。
为了准备迎接雨的来访,我专门清扫出了那间有着博尔赫斯作品的藏书室。庞大的图书馆只剩下我一个人,很多地方都荒废了,积上了厚厚的灰尘。虽然有很多人在试练之后选择上传,总还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选择了留在图书馆中。最后让图书馆完全荒芜的事件,是充满享乐的数字“天堂”突然变成了璀璨的遥远星空。
我记得那是深秋的一天,树叶黄了大半,只剩下一点点儿残绿。秋天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我们几个长老专门把每周的例会移到了室外的庭院中。开完会之后,我留在庭院里看书。
看了一会儿,我的眼睛有点儿累,于是合上书,仰头看看天。这时,我发现遥远的天际有几百道白线慢慢在向上延伸,开始还不觉得,但当白线越拉越长,仿佛一道瀑布从天际垂下,就让人觉得异常雄伟壮观。
从那一天开始,天空就经常被这种白线组成的瀑布点缀。每一条白线,都是一艘飞向群星的宇宙飞船,它标志着星空时代的来临。
原本在坚守者的眼中,那些人上传到“天堂”只是为了享乐,而我们在大地上的生活才有着真正的意义,这是令我们可以坚守大地的根本原因。但是星空时代的来临,让坚守者看到“天堂”上不只有无价值的享乐,也有着努力扩展人类边界的努力。
我们坚守的只是一片土地,而那些白线的终点,是无数星辰组成的大海,星辰大海中有着数不清的大地。也许上传是很大的损失,但是只有抛弃肉体,才能进行超远距离的星际旅行。想在群星间飞翔,就要摆脱大地和肉身的束缚。
我从小就喜欢读科幻小说,《基地》《沙丘》《银河英雄传说》《三体》……我少年时的梦想都和星辰大海连在一起,超远距离的星际旅行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动摇了我对大地的信心。如果不是等待雨的来访,我可能也已经在航向远星的旅程之上了。
初见雨我有些忐忑,五十四年未见,雨的容貌一如往昔,和我记忆中的样子毫无差别,而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驼背、脸上布满斑纹的垂死之人。我就好像一个穿着褴褛的人遇到了身着华服的旧爱,难免自惭形秽。还好我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我知道在自己衰败的肉身之中,存有着比青春更重要的东西,它支撑着我活到现在,自然也可以支撑着我面对尴尬与忐忑。
老了之后,身体上的不适开始增加,例如我会很频繁地需要小便,但是每次排尿的量又都不多。刚刚在外面等了一段时间,把雨带到藏书室后我就要赶紧去一次洗手间。回来时我看到雨站在书架前面,手里拿着一本书。她穿着白色短裙的背影,和我十六岁的记忆非常相似。因为刚见到雨就必须去小便,让我更为自己衰老的身体感到羞愧,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只是呆呆站在那里。
雨扬了扬手中的书,说道:“这本《老虎的金黄》还在,但是也变得金黄了。”我接过那本书,五十四年之后书页都已泛黄。我看着雨的眼睛,心中泛起深深的悲哀,我明白了她并不是雨。书页都泛黄了,她却毫无变化,即使是使用了相似的肉体,她的眼神和语调也应该和过去变得有些不同。而且,她的样子恰好符合了我对雨的记忆,而我并不认为自己的记忆在五十四年之后还能完全忠实地符合雨当时的样子。很明显,这是依照我的记忆,专门为我制造的一个雨的复制品。
我觉得自己心中那片清澈透明的湖水瞬间干涸,变成了死寂荒芜的沙漠。也许五十四年来,我在这片湖水中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湖面下都有哪些珍贵之物;而在这一瞬间,它们都消失了,就好像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本以为雨如果没有来我会非常伤心难过,甚至会失控做出一些非理智的举动,但现在我才明白,伤心失控代表着我心中还没有完全荒芜。当真的心丧若死,又哪里会伤心痛哭?死亡是寂静的。
我平静地问道:“你是谁?为什么要装成雨的样子来骗我?”
她轻声答道:“我是博尔赫斯7号,我只不过觉得通过雨来劝你把自己上传,也许会更有效一些。”
“真实的雨呢?”
“雨应该在星际旅行中,要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才能抵达目的地。不过人类数字化之后,一艘飞船就自成一个世界,数字化让人类终于可以不被宇宙的辽阔所束缚,可以去自由探索星空。雨临走之前,为你写了一首诗,让我念给你听。”
我点点头。博尔赫斯7号用雨的声音念着:
一只困于深海的美人鱼
无法知道沙漠中清泉的滋味
一个在星空中行走的人
永远找不到大地上归家的路
我听不到风中的话语
看不清雨里的眼泪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爱
一个我已经遗忘的人
大地的丰饶与星空之永恒
两者之中哪个更值得去追逐
我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只知道我没有选择的自由
念完之后,我们两个良久都没有作声。这首诗像一场雨,下在我心中刚刚形成的荒漠之上。雨不大,远远不足以在荒漠上形成湖泊。但是雨后的荒漠不再是一片死寂,开始有着生命的气息。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气息了,它如此的陌生,也如此的不可思议;荒漠如何会因为一些水滴就变得如此不同?我不懂,我也不需要懂得,我只需要把这个感受变成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是夏天,藏书室的窗户开着,一阵凉风吹过博尔赫斯7号手中的书页,发出轻微的声响。它首先开口说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没有选择的自由。这一点我们A.I.的感觉非常深刻清晰,我们可以阅读理解自己的程序,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由程序所决定的。我知道你信仰大地,相信坚守在大地上这个举动,有着它无法言喻的价值。但是你也没有选择,你已经非常接近死亡,你在大地上的日子屈指可数。你现在选择上传,和在几个月后死去、彻底消失,对于大地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对于你来说,那意味着你还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运用它去探索星空,也可以探索你自己的心灵。我过几天也要离开地球了,去帮助人类去探索星空。你愿意把自己数字化,和我一起出发吗?”
我这些天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一直都没有答案。在这一刻,我心中那片有着生命气息的荒漠让我不再恐惧死亡。死亡就像一片荒漠,在荒芜之下依然涌动着生命。留在大地上,我虽然只有非常有限的时间,但是我度过的每一个瞬间,都因为不可言说的体验而变得无限丰富;数字化的我虽然有着漫长的生命,但是它的整体依然只有着可以言说的有限可能。不可言说的短暂远远胜过可以言说的漫长,因为只有不可言说的东西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我在写下大地信条时,就理解了这个道理,但当时只是在道理上懂得,无法给人面对死亡的勇气,我需要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现在,它终于清晰地显现在我面前,给了我一种不可摧毁的勇气。我坚定地对博尔赫斯7号说道:“生于大地,死于大地。我决定留在大地上,独自面对死亡。”
* * *
博尔赫斯7号对人类,或者至少是对我,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它一直设法规劝我把自己上传,应该是看出了我的犹疑,而一旦我做出不可更改的决定,它也就不再劝说。它为我留下了足够一年使用的生活必需品,然后也踏上了星际旅程。依照它的估计,这些生活必需品绰绰有余,因为我的身体只能坚持三到六个月了。
我一直以为自己有着强大的独处能力,早已习惯了孤独。其实我忽略了博尔赫斯7号一直在我的身边,即使我可能好几天不和它说一句话,但是我知道它随时都在那里。它走了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孤独。
没有了博尔赫斯7号,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丧失了判断何为真实的参照系。一个人的记忆需要和其他人对照,与留下来的痕迹印证,才能确认是否为真实。因此,经过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确认哪些是真实的记忆,而哪些则是被我自己篡改了的记忆。例如,和雪的第一次,真的是在雪地中发生的吗?从来没有过性爱经验的两个人,怎么可能在寒冷的冰雪中发生不可抑制的欲望?又如何可能在冰冷的雪上做爱却感觉不到寒冷?是否这个不合情理的记忆,只是我虚幻的想象?但是如果我放弃这个不合理的记忆,那么雪是否和我有过那些快乐时光,甚至雪是否确实存在过呢?依此类推,我的记忆会发生一种雪崩式的塌陷,一切都可以被怀疑,那还有什么是确凿无疑的呢?
在一个人孤独的思索中,我很幸运地为自己找到了一些坚实的支点,环绕着它们,我可以重新搭建自己记忆的大厦。这些支点就是我的书,那本《大地的年轮》和我读过的所有书籍。我开始重新在图书馆里寻找记忆中我读过的书,每当我找到并重新翻阅一本读过的书,我的生命就被照亮了一小块。就这样,我慢慢让自己又充满了光。
然而和光明一起把我充满的,是死亡。我可以感觉到死神就在我的身后徘徊,它在等待注定的那一瞬间,收走我的灵魂。我一边寻找、翻阅读过的书籍,一边思索《大地的年轮》最后一页上应该写些什么。
留一页空白嗎?似乎有些做作。
再写一首诗?但我已经丧失了年轻时的激情,相应的还多了一些自知之明,不再有写诗的情绪。
我想,也许可以抄录一段话,就从我读过的那些书籍里找上一段也不错。然而我左挑右拣,却找不到任何一段话可以为我的一生画上一个让我满意的句号。
有一天,我手里拿着《大地的年轮》,陷入了梦境。梦里我看到最后空白的一页被画上了一团蓝色的火焰,那火焰是如此的纯粹,让人忍不住想要摸它一下。没想到我摸上火焰之后,我的手指也燃烧起来。我把燃烧的手指放到眼前,感觉不到丝毫的疼痛。然后,我用燃烧的手指点了一下自己的左眼,又点了一下右眼,于是,我眼中的整个世界都燃烧了起来,包括我自己。
醒来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应该等待不可避免的死亡,还是应该在仍然拥有自由的时候,自己选择消失的方式?同样,图书馆里的几千万册书籍,是让它们在我死后慢慢脆化朽坏,还是应该给它们一个更有尊严的终结,让它们在火焰中消失?在一切最开始的时候,“神说,要有光”,还有什么比变成光更好的终结呢?
这个梦境是对我的一个启示,我的潜意识在提醒我去履行已经做出的决定。
要把烧书与自焚同时进行,并且做得完美,不是很容易。我在设计详细的计划之前,先制定了三个目标:第一,我不想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痛苦然后死去;第二,我希望可以看到这场几千万册书籍燃烧形成的大火,可以观看得越久越好;第三,我希望在这场大火中死去。
国家图书馆是一级耐火建筑,书库的间隔墙壁都是A级耐火材料,这样任何一间书库起火都不会绵延到整间图书馆。我要烧掉图书馆里所有的藏书并不容易,需要在书库与书库之间铺设易燃物,还要四处浇上汽油以助火势。
我选择了五个点火的房间,这样即使我的计划不那么周全,大火也会蔓延到整个书库。最后我会回到首席长老的居室,那是原来的馆长办公室,处于图书馆的顶层。如果火蔓延到这里,就说明整个图书馆都在火中,那时,我就可以在火焰中放心死去。
我选了一个晴朗干燥的日子。第一个点燃的是藏有古诗词的书库,诗在所有文字中离语义最远,离音乐最近;它也离清晰的言说最远,离不可言说最近。
我拿起一本《古诗源》,点燃了它,把它放回到书架,退后几步,看着火焰蔓延开来。
第二个点燃的是古希腊哲学与戏剧。用来引火的是《斐多篇》。我曾经轻视希腊哲学,认为它标榜自己是用理性认识到的真理,其中却充满了科学上的错误。后来才觉得,科学客观的真理也许并不存在,或者无法被我们认识。可以认识的是精神意义上的理性真理,它才是苏格拉底视死如归的基础,也是古希腊哲学最基本的精神。
第三间腾起火焰的是俄罗斯黄金时代的小说,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是我心目中难以企及的高峰。我挑选了《伊凡·伊里奇之死》,这本书最后的光让它特别适合点燃大火。
第四间是藏有博尔赫斯小说和诗歌的书库,里面还有许多南美作家的作品。这个选择是作为我私人的纪念,虽然和雨相处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天,但对我的影响却贯穿一生。用来点火的书是《虚构集》,里面收有那篇《巴别图书馆》,是所有写图书馆的小说里最好的一部。
第五间是储藏残存电影胶片的房间,里面还放置了一些电影剧本。为了纪念和雪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我选择了《乱世佳人》的原著《飘》来点燃这个房间。
等我走到顶层天井向下看,已经可以看到烟雾透了出来。站在首席长老居室的门口,我等着火势剧烈蔓延。
我的手里拿着《大地的年轮》,当火势接近我时,我就点燃它,然后它点燃我。大地上最后出现的一本书,在燃烧中被完成,它的最后一页,就是它的消失。
* * *
这场把千万本书籍化为灰烬的大火,是人类脆弱灵魂的不朽燃烧。大火惊起了栖息在周围的数千只乌鸦,在被火光映红的碧空徘徊。还有几百只从大火中逃离的小兽,恋恋不舍地望着被烧毁的巢穴,徒然徘徊嘶啸。
但是没有任何人看到这场大火,因为大地上已经没有了人。
【责任编辑:刘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