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纺织专业人才
——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为例

2018-10-31潘志娟沈春荣于向军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吴江纺织人才

李 刚,潘志娟,沈春荣,于向军

(1.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人民政府,江苏 苏州 215221;3. 东南大学 苏州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纺织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吸纳就业人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贸易国。然而,我国纺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利用率偏低,成为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赶超发达国家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这又主要是由于当前纺织行业的创新人力资源缺乏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大对纺织专业教育、纺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高校必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构建鼓励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打造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端平台[1-3]。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为例,围绕地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讨纺织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

一、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纺织产业及其周边纺织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苏州市吴江区纺织工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整个地区的产业群涵盖了化纤、面料(针织和机织)、染整、服用及家纺产品,其产业链非常完整,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并且正在从传统产业迈向现代化的新兴产业集群。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地区直接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等,引进了先进的装备和生产管理经验,科技水平和生产规模得到了快速提升[4],使吴江区成为“全国超千亿产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平望镇作为吴江区第二大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联接长三角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地理位置及交通优越。截至2018年3月,平望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3万人。2016年12月底,平望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1.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65.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摘自2017年平望镇政府工作报告)。

近几年来,在平望镇及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作为地方主导和优势产业,纺织产业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和良好发展势头。表1为截至2018年3月底平望镇纺织企业统计情况,其中织造企业数占比超过95%。面料设计、生产和加工一直是吴江区的优势,面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8%,聚酯类纤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2%,印染加工总量超过30亿米;另外,服装产业也异军突起,生产量超过800万件(套)。截至2016年12月,平望镇的纺织工业销售总收入占该镇工业销售总收入的80%以上,突破了200亿元大关。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平望镇作为吴江区的第二大纺织工业城镇,保持了良好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势头[5-6]。

表1 平望镇纺织企业分类统计

平望镇的纺织工业布局主要有平南工业区、中鲈科技园、国望高科产业园、梅雁经济开发区,拥有纤维、面料、印染、服装设计和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集群。为了能够稳定纺织产业作为地方主导和优势产业的地位,保持纺织产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平望镇党委和政府精心组织了经济、科技、环保和安防等各职能部门,为企业发展把脉和排忧解难,加大了服务力度,狠抓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近10年来,平望镇的纺织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纺织工业的技术和整体装备水平达到了全国一流。该镇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扶持,出现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如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代尔塔(中国)安全防护有限公司、江苏中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等。在最新的政府规划中,平望镇将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好“一区两园”,即以平南工业区、中鲈科技园、国望高科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纺丝、纺纱、织造、汽车交易和现代商贸,做大做强纺织特色产业,早日实现五个“百亿工程”,以发展为首要任务,实现纺织主体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7]。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及其周边纺织产业及纺织教育机构情况如表2所示。吴江区平望镇纺织产业集群中,包括了典型生产企业、教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支撑及中介机构和劳动力资源机构等。平望镇产业集群数据统计表明,生产型企业有1 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多家,尤其是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90多家,涵盖了化纤、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家纺和其他新兴产业。然而,当前纺织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其核心因素是由于纺织行业的创新人力资源要素缺乏。从表2可以看出,苏州地区设有纺织类专业的高校仅有苏州大学和常熟理工学院,而吴江区尚没有一所纺织类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与该地区纺织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是极不相符的。为此,必须加强纺织专业教育,加大纺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转变培养模式。

二、 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第一资源。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将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廉价劳动力。”围绕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纺织专业人才,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科教兴纺的具体体现。2011年,国家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也明确提出: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反馈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主动服务行业需求的观念,通过纺织特色专业教育和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2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及其周边纺织产业和教育机构情况[8]

对于发达国家的纺织高等教育而言,以英国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为代表的纺织类高校一直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其纺织高等教育进行了反思,为了完善纺织教育科研体系,日本纤维学会在对欧美和亚洲地区进行考察后,提出了组建兼具科研、教育和技能训练功能的纺织科研创新机构的建议,信州大学建立了国际纤维研究所(IFEEC)和公司在校内设立的纤维创新孵化器(FII)。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依托国家纺织中心(NTC),通过“设立项目、集合产业界意向、决定研究课题和评价实际业绩”模式,推动纺织教育和纺织人才培养[9-11]。

然而,我国的纺织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相对不平衡,只有少数纺织类院校在纺织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制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配置实验室设备、安排实践教学、开展作品竞赛和考核评估等工作,提高纺织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1,12-15]。现代纺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不是传统概念上的棉、毛、丝、麻及纺纱织布,而是融入了新材料、能源、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美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领域[3,16]。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服务于纺织行业的高端创新人才。

为保证平望镇纺织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平望镇重点纺织企业在一些产品上,尤其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生产和研发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如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江苏中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扬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加大技术引进、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品少,产品优势小、周期短,原创、首创性重大成果更少,被动生产的“订单式”“打样式”生产模式难以短期改变[4,8]。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纺织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软硬件资源,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主动研发和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要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

2. 广纳贤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以吴江区平望镇为例,由于其地处交通要道,使城镇规划存在极大的难度,致使平望镇的城镇建设发展落后于其经济发展地位,因此较难吸引国际大公司和高端纺织人才。平望镇的纺织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以上企业只有90多家,其余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且为家族式管理模式,主要靠熟练工人“师带徒”方式培养技术人员,缺乏软硬件方面的条件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纺织人才。为此应该鼓励校企合作,利用高校的资源培训企业所需人员,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通过柔性引进、教授博士进企业、兼职特聘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优质专业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3. 打造专业的企业转型扶持平台和高科技纺织企业孵化器

2016年,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参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苏州代表团审议时,就如何推进创新发展提出四个需要苏州地区深入思考的问题,即“创新四问”,为全省打赢“两聚一高”的主攻仗担起责任,当好先行军和排头兵。同年8月,在苏州市召开的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座谈会上,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强调,在苏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苏州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形成以城育校、以校兴城、共谋创新的融合发展新局面。“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工程就是实现地方和高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局面的举措。对于高校来说,一是要系统分析学校建设发展的需求,以人才工程建设、校区建设等为抓手和平台,积极寻求地方政策资源的支持;二是主动适应地方发展,积极开展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等课题研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并建立长效的对话平台和工作机制。

在此背景下,通过调研提出了筹建“吴江区平望镇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苏州工业研究院吴江区平望镇分院”等机构的建议,具体如下:(1)高端研发平台。由政府下拨专项资金,整合苏州大学、东华大学等著名纺织高校的管理、科技和人才资源,打造一个有政府背景的服务于企业、高科技孵化和产学研一体的多功能实体机构“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及技术转移中心”,旨在提供一站式技术转移及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服务,力求为平望镇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更强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2)先进制造方向。整合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优势资源,在新材料、纺织品及服装制品、先进纺织及服装生产技术、创意设计及评估技术、智能化工业系统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研发。(3)技术和人才高地。成立吴江区平望镇纺织测试分析中心、人才工作站,努力打造省、市和国家级创新平台。(4)组建形式。政府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人员以全职、兼职或双聘形式由政府公开招聘并与高校合作。(5)管理和考核。成立技术专家委员会,以项目实际产生的转化生产和经济效益为考核指标,更好地为平望镇乃至整个吴江区的企业服务。

三、 结语

吴江区平望镇作为“全国织造名镇”,这里有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既要牢牢把握现代纺织产业的结构性特点和自身的发展规律,避免低端化、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坚持走技术含量高、差异化、生态环保和科技协同创新的道路;同时也要借助“名城名校”资源,加强纺织专业教育,加大纺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筹建吴江区平望镇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等,利用“名城名校”校地合作载体和平台,努力使平望镇乃至整个吴江区纺织工业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吴江纺织人才
澳洋纺织
人才云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Robust Non-fragil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the Stroke Regulation of Metering Pumps*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