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首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项目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启示

2018-10-31祁芳斌林青王慰娟张先佶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场主培训专业

祁芳斌 林青 王慰娟 张先佶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2015年,农业部、教育部、团中央决定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农办科[2015]17号),该计划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的重要举措,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福建省农业厅(省农办)同意将我省首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项目委托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这为我校承接农业厅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和各类非学历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我省首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项目在龙岩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经过为期两年的培训实践,初步实现了培养一支适应当地区域的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的目标。

一、首届青年农场主培训对象的特征分析

龙岩市地处福建西部,是中国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全市总人口297.8万人,农村人口206.7万人,占比69.4%;农村劳动力147.6万人,约占农村人口一半。2012 年开始,龙岩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几年来的实践,成功开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龙岩模式”。鉴于龙岩市在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取得的成绩,2015 年我省青年农场主培训选择在龙岩试点,全市共有238名青年农场主参与培训。首届青年农场主培训对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事的农业行业种类繁多,经营规模差距较大

青年农场主要求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从经营的农业行业来看,果树60家,蔬菜16家,粮油作物19家,种植业领域占39.9%。畜牧养殖58家,水产养殖16家,养殖业领域占31.1%。休闲农业19家,其它混合经营(含加工类等)50家,占29.0%,可见农场主从事的行业种类繁多,比较繁杂(见图1)。另外,从他们经营的规模来看也是参差不齐。以涉及种植业领域的95家为例,大多数农场主的产业规模在500亩以下,有61家,500-1000 亩的有20家,1000 亩以上的仅有14家。

图1 龙岩市首届青年农场主从事的产业结构

(二)年龄结构跨度大,男性从业人员多

青年农场主年龄要求在18-45周岁之间,大多集中在35-45岁年龄段,70年代出生的133人,占55.9%;80年代出生的87人,90年代出生的18人。年龄最小的为1993年出生,年龄最大的为1970年出生(见图2)。农场主的男女性别比例接近7:1(男性206人,女性32人),男性比例较高(见图3)。

图2 龙岩市首届青年农场主的年龄结构

图3 龙岩市首届青年农场主的性别结构

(三)学历程度参差不齐,有一定的经营经历与能力

在参与培训的人员中拥有高中(中专)学历的136人,占总人数的57.1%,大专的76人,占31.9%,本科24人,占10.1%,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仅有2人(见图4)。总体上看学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虽然他们的学历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农场主具有外出务工、经商经历,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其他农业技能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培训和学习。

图4 龙岩市首届青年农场主的文化程度

二、首届青年农场主培训的实践解析

(一)重视项目带动,强化创新意识

我校积极创建以“项目+团队”和学分银行互换模式,带动专业建设新机制。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激发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我校承办的福建省首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结合我校“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的特色,创新了以“项目带动、团队合作、融通对接”的专业建设模式,收效良好。以“福建省首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项目”为龙头,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在对参加培训的238名青年农场主背景材料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农场主培训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学习的需要,由福建电大工程与农林系专业教师和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共同组成了项目教师团队,科学设置了包括理论面授辅导、案例讨论、实践环节和素质拓展训练等方面的课程体系,既达到了培训效果,又充分考虑了非学历与学历教育的课程融通与学分对接,在第一阶段的培训结束后,已经有55名学员报名参加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专科)的学历学习。对这些学员实行课程学分认定和学费减免,使他们既能在参与专项培训中有所收获,同时在农场经营管理专业(专科)的其他课程考试和毕业环节的认定合格后,又能获得开放教育专科毕业文凭,创新了我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二)重视顶层设计,强化内涵意识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教学平台上,已建有涉及农业技术、林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类的众多课程,我校在开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时,加强了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考虑到农业专业的学员特点,对已有课程进行整合和梳理,在培养方案中整合一村一平台上近30门课程,新建10门专业课程,达到新办专业的优化和融通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培训工作,我校尝试由专业教师承担项目运作、省市县三级电大协同参与项目管理的培训模式。2015年11月,启动第一期集中面授培训工作,培训第一天以融合团队、激发创业热情为目的,开设《创业梦想与激情》和素质拓展训练,充分激发参训人员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实现了从农场主到学员的身份转变,为后续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县电大工作站设立班主任,依托分校开展后勤支持服务。建立微信群和QQ群,建立虚拟班集体,为学员的交流、融合和培训班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精心选聘优秀的讲师队伍,不仅整合了农林大学、农职院、农业厅、农科院的专家教授,还根据学员的实际需要,邀请龙岩当地邮储银行、农产品电商实战专家组建专业老师团队,从而形成了一支由“校、校、厅、企”多单位组成综合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第二期的培训以参观基地为主,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培训以课程理论学习讨论和创业大赛为主线,通过前面的集中学习和基地参访,以各县区为单位进行全域化农业创新创业的项目比赛,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目的。

在进行顶层设计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大远程教育的优势,在充分调研青年农场主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课堂、田间课堂、网络课堂及流动课堂的有机结合模式,努力培养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为龙岩当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资源建设,强化精品意识

师资、资源等教学条件的优先和重点配置,是保证专业教学与培训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

在师资方面,配备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占比22%,副教授4人,占比44%。同时充分利用与省农科院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他们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和实战专长,聘请了8个全部为副高以上专业职称的农业专家,由此组成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非学历培训提供可靠保障。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新建的10门课程资源已经完成教学大纲和一体化方案的评审,教材编写进入编印状态,同时三种以上教学媒体的制作也在进行中。对青年农场主集中培训的课堂实录进行后期的编辑,大大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加大与“三农”有关的热点问题和实战型课程的面授课时,力图为学员提供一些前沿和实用的技术。设置了“农作物转基因原理与应用”“设施农业与光谱植物工厂”“台湾休闲农业的应用与启示”“农村普惠金融专题”等专题,学员参训到课率高,反应良好,正如长汀县高家园农业卢建洲学员在微信群上的留言:“通过8天紧张的学习!我们收获良多,学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经验、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深感作为一名现代农场主的责任重大!也真正感到一个新型农民的不易与艰辛!!”

(四)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孵化意识

“重实践”是指在开办之初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重视实践实训基地的选择、建设与使用。福建电大与福建省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建立农场主学院,以“中以示范农场”为母体,逐一在我省建立一批落地对接的基地。在培训过程中,挖掘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授予福建绿河谷农牧有限公司、福建福乐祥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杭县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涉及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休闲农业和电子商务等行业和领域,结合此次“首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项目”,对学员中发展较好的也作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也成为我省一村一的校外实践和实训场所,并依此拓展,建立辐射全省的实践实训基地网络,以满足学生进行校外的学习和生产实践。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以“深度融合、提升素养”为主题、“基地走透透”为目标开展参访和创业孵化,选择到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学员基地内开展专项实践实训,内容包含产品定位、品牌策略、发展战略和营销管理手段等方面的知识;开展在专家指导下的学员互帮、产业链对接、产品和技术的衔接、信息互补等专题调研,构建本县域范围内的一套可行的对接方案;找出本县域范围内的创业实战案例,提出适合创业的共性经验与问题。每个班级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提炼1-2个创业模式参与集体分享和竞赛等内容的活动,起到了创业孵化器的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实现了预期目标。

三、首届青年农场主培训的启示与思考

(一)通过项目运作,进一步夯实电大的内涵建设

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是电大一贯坚持的办学方针,福建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重要的办学组成体系之一,在面向“三农”的办学过程中,已经有数万涉农专业的电大中专毕业生。同时,自2000年秋季起,陆续开办了园艺、园林、动物生产等专科专业,已毕业学生3000余人。教育部从2004年委托国家开放大学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来,福建电大已开办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茶叶生产技术、烟草栽培与加工、农村经管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等相关涉农专业,这些涉农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已逐渐成熟,教学团队业已建成。

内涵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首届青年农场主培训项目,对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有积极的作用。一是建立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的相关团队。包括专家指导团队和教学运营团队、专家指导团队,由行业和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相结合,主要职责是对专业整体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院校和行业有机配合互动,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教学运营团队第一部分主要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组成的外聘专家团队,第二部分主要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现有师资组成。主要负责专业计划的设计调整、对科研和教学等工作进行指导,主持主干课程的教学和资源建设工作。二是充实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对邀请的专家学者的所有授课内容均进行了课堂实录,后期进行编辑,丰富了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资源。三是完善专业实践校外基地的系统。在第二阶段的基地参访中,所选择的参观基地均进行必要的筛选,这些基地也作为我校专业实践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无缝对接,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研究案例

在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和主力军,一直在尝试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但由于存在着政策和机制的障碍,真正意义上二者的融合还在探索之中。而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的“学分银行”,在探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分转换上,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首届青年农场主培训的学历衔接上,充分考虑了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横向沟通,包括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与学历课程的学分认定,学习者个人获奖项目与学历课程的学分互认,开设的培训课程与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

(三)统筹兼顾各方资源,为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提供经验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针对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同时,由政府购买的公共教育产品和服务也不断涌现。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的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计划,经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同意,由我校首次承接、管理和主导的大型政府社会公共服务项目。首届青年农场主培训的经验总结,可以为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要主动出击,邀请相应的专家作培训和文件精神解读,为进一步理解文件精神和提供对接方案打好基础。二要统筹多方资源,提供优质的对接方案,做好方案的顶层设计,包括提供培训课程方案、团队师资方案、教学资源方案、实训实践方案等,福建电大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的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机制,同时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衔接方案,青年农场主的培训项目顺利完成也证实了这一点。三是电大系统办学优势为政府公共教育产品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下设8个设区市电大分校和62个县(市、区)级电大分校、学院、工作站,形成遍布全省城乡的远程教育系统和办学网络,系统优势明显,青年农场主培训就是充分发挥了省电大、龙岩电大分校和所辖电大工作站的系统协同作用,既分工又协作,而这些经验可以为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

猜你喜欢

农场主培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揭秘:90后农场主做农业失败的5大启示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