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剖宫产术中体位对母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8-10-31汤琼瑶黄畅成
汤琼瑶,李 建,钟 影,黄畅成
(海口市妇幼保健院:1.手术室麻醉科;2.麻醉科;3.妇产科 570203)
剖宫产是产科领域的一种重要手术。近30年,选择剖宫产方式生育的产妇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剖宫产率均显著上升[1-3]。我国一直积极鼓励产妇阴道自然分娩,但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不断增多,难产和产科合并症现象增多,采用阴道自然分娩风险较大,选择剖宫产的产妇有所增加,剖宫产已经成为解决难产和部分产科合并症,抢救孕产妇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有效手段[4-5]。但剖宫产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特别是手术需对产妇进行麻醉,常导致产妇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出现心慌、头晕、恶心、呕吐、 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HR)加快、脉搏细弱、呼吸困难及不同程度的血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6-7],一旦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因此,预防剖宫产产妇发生低血压,通过合理的剖宫产体位以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显得至关重要,是产科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研究显示,体位干预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无创干预措施[8-9]。本院积极开展产妇平卧位、左侧倾斜15°位、左侧倾斜30°位和左侧倾斜30°结合足高头低位4种剖宫产体位研究,观测腰硬联合麻醉下不同体位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7月在本院足月妊娠拟行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分娩的160例产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 4组,每组各40例。所有产妇年龄24~35岁,体质量52~80 kg,孕周38~40周,麻醉前胎儿心率(HR) 130~150次/分钟。本次研究符合伦理原则,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产妇知情并签订承诺书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有妊娠合并症,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2)多胎妊娠;(3)胎儿宫内窘迫;(4)脐带绕颈;(5)胎儿异常;(6)孕妇有智力或听力障碍。4组产妇在年龄、体质量、孕周、胎儿H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4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麻醉方法 邀请麻醉科工作人员组成研究小组,充分利用麻醉科和检验科现有的相关设备器材,实现资源共享。对4组产妇均应用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腰椎麻醉给药前快速静脉输入10 mL/kg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应用特制的联合穿刺针选择腰2至腰3(L2~L3)间隙穿刺,当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腰椎麻醉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管腔内行腰椎麻醉穿刺,当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 mL,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表2 4组产妇麻醉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P<0.05,与相同时间点A组比较;#:P<0.05,与相同时间点B组比较;△:P<0.05,与相同时间点C组比较
1.2.2护理方法 待麻醉后,4组产妇均执行本院剖宫产手术常规护理干预流程。在剖宫产手术中,A组采取仰卧位直至胎儿取出后,B组采取左侧倾斜15°位直至胎儿取出后,C组采取侧卧位利用体位固定磨具固定角度为30°直至胎儿取出后,D组采取侧卧位利用体位固定磨具固定角度为30°并抬高床尾15°直至胎儿取出后。如麻醉过程中产妇体位出现变动,由医护人员指导或者帮助产妇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剖宫产手术。
1.3观察指标 应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NICOM)观察并记录4组产妇麻醉前,麻醉后1、5、10 min,以及胎儿取出后1、5 min时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HR、平均动脉压(MAP)、总外周阻力(SVR);手术结束后记录产妇的输液量、出血量;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中Apgar评分标准[10-11],诊断新生儿出生1、5 、10 min的 Apgar评分并记录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
2 结 果
2.14组产妇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麻醉前4组产妇血流动力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产妇在麻醉后1、5、10 min及胎儿取出后1、5 min时CO、MAP、SVR均高于A、B、C组,HR均低于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4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情况比较 D组产妇手术中的输液量、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情况比较
*:P<0.05,与相同时间点A组比较;#:P<0.05,与相同时间点B组比较;△:P<0.05,与相同时间点C组比较
2.34组新生儿各时间点Apgar评分和SpO2比较 4组新生儿出生1、5、10 min的Apgar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新生儿出生5、10 min的SpO2水平高于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4组新生儿各时间点Apgar 评分和SpO2比较
*:P<0.05,与相同时间点A组比较;#:P<0.05,与相同时间点B组比较;△:P<0.05,与相同时间点C组比较
3 讨 论
平卧位剖宫产易引起产妇低血压综合征。临床上剖宫产手术麻醉后,产妇腹壁肌肉对子宫支托作用明显减弱或消失,采取平卧位,会出现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等情况,产妇血流量调节速度和代偿能力稍显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慌、呼吸困难等低血压综合征[12-14]。本研究中A组产妇采取平卧位姿势,麻醉后各时间节点CO、SV、MAP、SVR指标相比采取斜卧位的3组下降明显,说明平卧位产妇的低血压综合征较为明显。
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倾斜位、头低脚高位等方法,减轻或解除子宫及胎儿对产妇腔静脉、主动脉的压迫。张兆伟等[15]对左侧位和右侧位各100例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进行比较,发现左侧卧位产妇在注入麻醉药2 min后,血压与HR更加接近基础值,优于右侧位;麻醉后5、10、15 min,左侧卧位产妇的血压与HR也均比右侧组接近基础水平。王春林等[16]对120例剖宫产产妇分别给予头高足低位、头低足高位和水平卧位,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结果发现水平卧位产妇血压下降、HR上升、使用药物升压频率均高于其他两组,而头高足低位或头低足高位比较无明显差异,因此对剖宫产产妇给予此两种体位以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林百凤[17]对150例剖宫产产妇分别采用麻醉后保持左侧卧位5 min后平卧并垫高臀部 15°、立即平卧位并垫高臀部、立即取水平卧位,其中立即采用水平位产妇的血压下降最明显,而麻醉后保持左侧卧位5 min后平卧并垫高臀部的血压、HR最平稳。综合以上研究,不同体位对产妇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18-19]。目前研究多局限于仰卧位和某种体位的比较研究,左侧卧位较为常见,忽视了左侧卧位中倾斜角度大小不同其干预效果也不同;同时研究中观察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过于看重血压、HR指标,容易忽视手术操作中导致腹腔内压力变化,致使产妇血压与CO变化并非一致,不能及时反映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真实变化。因此,为避免出现以上效果差别,本次研究分为4组不同体位。
本研究结果显示,D组产妇麻醉后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A组(P<0.05),说明相较于平卧位姿势,左侧卧位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好;在左侧位中,倾斜30°的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好,D组产妇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B组(P<0.05),说明左倾斜30°要优于倾斜15°;在倾斜30°左侧位中,结合足高头低的D组产妇的血流动力指标均优于C组产妇,说明足高头低位剖宫产可减少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总之,剖宫产术中行左侧倾斜30°结合足高头低体位效果最好,能显著改善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产妇行足高头低体位剖宫产更加安全高效,本研究还显示D组产妇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均低于A、B、C组(P<0.05)。另外,经体位干预后,能缩短产妇回心血量与子宫胎盘血供时间,保持母体良好的血供,可减少新生儿损伤,改善新生儿血气[20-22]。本研究中D组与A、B、C组新生儿出生后各时间点的Apgar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4组体位方式对婴儿健康无影响,都安全可靠;但D组新生儿出生后5、10 min的SpO2均优于A、B、C组(P<0.05),说明D组采用的体位对促进婴儿含氧呼吸和提高心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产妇剖宫产手术麻醉后,行左侧倾斜30°结合足高头低体位能明显改善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产妇回心血量,增加CO,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状态,安全性高,是一种临床效果较好的剖宫产手术产妇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