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师生关系的社会学重思

2018-10-30严雨非

考试周刊 2018年86期
关键词:认同师生关系

摘 要:中国传统的“教与学”已经不能适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需求。师生交往的地位差异、功利化思想及“00后”学生群体的新诉求与传统师生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师生间关系越发变得淡漠、疏远,使得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异化,这种异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师生关系及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师生关系;社会分化;认同

长期以来校园师生关系呈现出淡漠、疏远的现象,甚至伴随着大强度的冲突、对立等极端事件,师生关系愈行愈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等。而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社会发展带来的分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社会分化淡化师生关系

(一) 社会角色分化:权威未退却而平等未上色

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社会角色的分化,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制度领域内任何一个特定角色的获得并不自动地带来政治和文化角色的占有”。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尊师重道一直是师生关系的主流理念,以父喻师的传统也使教师长期以来较之学生处于权威的地位。作为学生知识路途上的指明灯,教师因知识、阅历、年龄等方面的优势,权威家长的角色意味一直未曾消退,虽然历经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这種互动中的地位差异并未发生彻底改观。

聚焦校园,教师对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仍然是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方式为主,“我讲你听”的掌控着话语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弱势地位;在课余时间里,教师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的现象也很少见,即使有交流,也往往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对学生进行教诲而缺乏情感交流。教师对自己权威角色的定位,使得自身在面对学生时,时刻保持着距离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平等意识大幅提高,知识的获取渠道拓宽,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也不再落后于教师甚至会超前于教师,对于已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筛选、获取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渴望的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提升认知,希望与老师平等的对话,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特别是对“00后”学生而言,褪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思想桎梏,学生不再将教师看作权威而对其毕恭毕敬,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约束力趋向弱势而师生间情感逐渐淡化,师生隔阂显现。

(二) 利益分化:“象牙塔”情结消散而功利思想弥漫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的利益格局也在不断地重组与调整,原本同一阶层在利益分化后在生活水平上迅速拉开距离,人们心中对于利益的意识开始觉醒,使得人们之间越来越趋向功利化。而功利化思想的蔓延使得“象牙塔”般的校园不可避免地受到浸染,与之相伴的是师生关系的日渐功利。现今社会上功利化、世俗化的价值观,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对生活在没有“藩篱”的校园里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变得更加务实,也更早地懂得成人世界的行事规则。而学生在校表现的评判大多由教师来决定,而诸如奖学金、评优评先指标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裁定权也掌握在教师手中,而教师业绩及职称考量也与学生的学业状况相关。师生之间在彼此企图“为己所用”的功利化目的驱使下所形成的交往关系,缺乏情感基础与真诚信任,师生之间的情感依附不复存在。师生之间必然渐行渐远。

(三) 观念分化

1. 校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知识价值认同错位

价值观的多元化也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重组及社会阶层的开放性,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多元化,并形成了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现今另外,人们成功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开始质疑。漫步校园,师生之间彼此埋怨成为校园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逃课”“混课”率高的同时,学生埋怨教师上课没意思,提不起兴趣。师生间对于“知识”的认同出现偏差,知识隔膜已然成为师生关系产生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你的“古板”和我的“叛逆”:代际差异

“00后”作为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新一代,他们追逐新潮、以自我为中心、说话表现“少年老成”状,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下,他们能够跟上流行文化、新潮事物的步调,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同时他们拥有其特有的网络语言;而对大多数已经形成固有价值观的教师来说,“00后”学生的种种行为与价值观可以称之为是“叛逆”了。因而当学生与对流行事物不甚了解、甚至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挑剔的教师进行交流时,他们会感觉教师已经“out”了,与他们不在一个世界里,进而失去与教师交流的兴趣,特别是当教师对其进行如父母般的叮嘱时,他们会产生反感,进而与教师保持距离。

二、 消除师生隔阂,重建师生关系

如何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校园推崇的主流文化与学生群体间的亚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当两种文化无法兼顾调和时,学生的文化诉求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就会与主文化产生冲突。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当处于被供养阶层的学生逐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供养阶层和社会资料的主要生产者时,这个群体之中推崇的亚文化就会随着话语权的获得而变成主流文化。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提供主文化认可的途径使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得到自己的表达,让学生有机会和途径表达自己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降低文化冲突的程度。同时还要解决师生关系中由于对待教育的看法不同产生的分歧,就是要逐步改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必须脱离微观个体的“得、失、成、败”这四个字,从“务实”的格局中跳脱出来,在宏观上对教育目的做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的知识观才不会局限于满足“就业”,从而消除学习功利化的思想,弥合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中文.高校师生交往关系与制度文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5):83-84.

[2]和学新,闫芳.从师道尊严到尊重学生——伦理学视野中我国师生关系的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4(2):30-35.

[3]伊文婷.高校师生关系的错位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2008,3(4):90-94.

[4]王静娴.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9):17-19.

作者简介:

严雨非,陕西省宝鸡市,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认同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