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课堂教学素养浅论

2018-10-30谭辉

考试周刊 2018年85期
关键词:教学素养中学政治新课程改革

摘 要:教学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新课改背景下,特别是“三维”目标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中学政治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成为该课程能否有效发挥思政教育阵地优势,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政治;教学素养

一、 教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纲要》中最为吸引人和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可以说,三维目标既关注到了传统强调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到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受教育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还关注到了教学过程中“人”这一核心要素。即关注受教育者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影响学生更深远、更本质的内容。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意见》中指出: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无论是《纲要》提出的三维目标,还是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都对当前政治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现实中教育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面对繁重的教育任务、升学压力、迎接检查,社会及家长的高期望,这些都在有形与无形中增加教师工作的难度。凡此种种,实际上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学素养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思想和内在心理品质的综合。胡勤涌认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课堂教学素养包括理念素养、操作素养、引领素养、学习素养、科研素养。

中学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承担中学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课堂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素养欠佳,成为当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一些政治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过关,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政治鉴别力较低,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教学中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面引导。其次,一些政治教师专业性的业务知识不精,学识水平有限,不能有效驾驭教学。最后,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艺术,很难有效提升政治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课堂教学应具备的素养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曾提出将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为教育体系的目标。美国教师教育院校协会与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在其联合制定的《21世纪预备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中也指出:准教师必须以21世纪的知识与技能武装自己,并融会贯通到教学实践中去,以适应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可以看出,当前教师素养的强调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共识。

教师既是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和公民。说他是教育管理者,要求教师要充满关怀;说他是专业的学习者,要求他要学习学习;说他是富有文化的公民,要求他具备公民应有的素质和责任。对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概括而言,实际上涵盖了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学习能力、领导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笔者从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视角,探讨中学政治教师应具备适应二十一世纪9个方面核心素养。

第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学科知识的能力。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融合,将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程内容本身。

第二,引入最新事实、热点进行教学的能力。以21世纪的知识与技能为标准进行教学,选取最新的事实热点作为案例,以学生关注和关心的身边事例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

第三,变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引入主题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既不能丢了好的传统,重视直接教学法。还要多引入主题式教学法,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第四,读懂学生。好的教师首先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循序渐进式的引导、启发教学。对于中学政治课而言,教师要掌握青少年的成长知识,研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五,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适时、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并根据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情况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第六,拓展第二课堂,走出课堂学政治。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为此,教师要勇于创新走出学校,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化社区的活动中。

第七,建立教师备课、研讨、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能力。要充分发挥身边教育资源和平台的优势,与同事共同发挥教育顾问的作用。作为共同的政治教师要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备课、研讨、学习共同体。

第八,研究教学策略,适应因材施教的多变教学环境能力。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了解学生,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达到应对多变的教学环境的目的。

第九,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想始终走在教学的最前沿,教育好学生,教师自身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只有永远保持具备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本身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国礼,边玉芳,董奇.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工作压力、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4):89-92.

[2]胡勤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教学素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3):49-50.

[3]张琴,鲁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简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158-160.

[4]王美君,顾銮斋.论国际视野中的教师核心素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1):44-50.

作者简介:

谭辉,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南侨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素养中学政治新课程改革
从教学效率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巧用时政热点让课堂“活”起来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