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中学数学单元测试题编制理念的探索

2018-10-30韩翔

考试周刊 2018年85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课标

摘 要:学校教育需要的数学测试是一种课程标准目标参照考试,所追求的理想数学试题应可以通过转变、改善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解题策略、推理方法、数学素养在试卷中得到表现,进而给出更正确的评价。理解新课标下中学数学单元测试的真正目的,遵循一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度量性原则以及教育性原则的试题编制基本原则,才能编制出优秀的数学单元测试题。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数学;试题编制

一、 引言

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颁布已施行了七年,国内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考试是当前阶段最重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之一,在当今世界中小学基础数学教育实践中,各类数学考试多不胜数,其直接目的就是通过试卷测试结果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进行评估。但当前还普遍存在的如:因为不明确考试内容标准试卷编制随意和为了故意考倒学生而大量设置难题、偏题、怪题等错误的试题编制现象还普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的试题观并没有真正契合新课标理念。

二、 新课标下中学数学单元测试的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测量与评价的目标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的数学测试是一种课程标准目标参照考试,决定了测评性质主要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所以试题编制要以容易题为主,以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标。

(一)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期望

对试题组卷后对学生进行量性测试,得到测试结果信息。在测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层次、标准更加明了,帮助学生塑造一个正确的自我学习期望。使学生了解数学学习后应达成的标准和水平,可以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努力方向。在以往的数学教育评价模式下,学生们是透过各种形式的数学考试来体会相关数学相关成就内容标准的信息,而各类数学“考纲”则更加强调了这种“学习标准”。这就使中学数学试题编制上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误区。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即使在解题时没有得出最后的完整结论又或结论不正确,只要在解题中展示出某些合理得数学思维方法或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得到较高的评价和分数时,学生就会逐渐改变对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种数学知识、能力、素养的认识,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正确预期。

(二)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情信息

在完成数学试题结果的测量并得到反馈信息后,能帮助中学数学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难点、误区,什么知识概念容易混淆,学生何处掌握比较好,哪些环节还比较薄弱。并且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做错试题深层次的原因,究竟学生是哪方面没有掌握好,有何欠缺;让教师找出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在误区被学生当成数学事实,并发展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记忆之前,及时地、针对性地调整并改进自身的数学教学。

三、 新课标下试题编制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测量的预定目标,契合新课标内在精神,试卷的设计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一致性、科学性、规范性、度量性以及教育性原则。

(一) 一致性原则

单元测试题的设计,编制和实施,都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测量要求规定,但同时也不要过于拘谨,重要的是从实际上领会与把握新课标的有关规定做到依据标准,又不拘泥于标准。

(二) 科学性原则

包括如下两个内涵:一是目标的科学性。目标的科学性要求编制时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检验的目标与考察的目标相一致;二是考察知识的科学性。它指数学自身学科质量要求试题本身是正确的、相对严谨的(考虑到测量的中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有解的、没有学科性和科学性的错误。

(三) 规范性原则

编制时对各项设计指标的提法,设计语言的运用试题程序的编排,以及各种指示语的采用。都应力求规范不一标新立异,以方便更客观地得出学生的真实数学成就水平。

(四) 度量性原则

用试题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读数表现为分数。为了使它能有效地反映出被检验觉得心里能力的高低,要求试卷设计应该是采取度量性原则。采取度量性原则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层次性和综合性的关系,各个考察项目都应当有明显的层次要求。层次也就是一种刻度尺标。比如在知识内容的认知上就包括“感受、了解、记忆、理解、掌握”(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等多个层次。

(五) 教育性原则

中学数学单元测试题的命题要体现它的教育功能。要努力让学生完成试题后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这种收获不一定是仅限于数学知识内容领域,更体现在收获数学的现实性和人文性的体验。编制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要促使学生从弗赖登塔尔所提倡体验感受“数学现实”逐步发展为可以能动地将自己的认知世界“数学化”的深层次体验。编制中,所用的试题素材情景都应与学生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的表述要让此阶段的中学生能够清楚地发现、提炼出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对于试題背景的选取,应以采用以学生生活贴近的正面教育影响的背景为主,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扩宽视野,提升中学数学单元测试题的思想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汪贤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程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张舒.小学6年级数学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编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5.

[3]沈南山.学业评价标准研究:内涵、范式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25-29.

作者简介:

韩翔,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新课标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四个重要“转变”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