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一种方法 解决一类问题

2018-10-30潘贵劳

考试周刊 2018年8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

摘 要:本人对此进行思考归纳,这类问题往往会出现在菱形、正方形、抛物线、圆的对称图形中,只要我们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善于总结归纳,灵活应变,这类习题会迎刃而解,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關键词:最短路径问题;掌握方法;解决问题

我所带初中数学已经二十多年了,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遇到最短路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要么题干太长不知题意,要么干脆放弃不管。因此对于此类问题造成了失分现象。最短路径问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修路、铺管道的时候,可以起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同时它又与我们的数学知识联系密切。下面,就有关最短路径问题浅谈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 最短距离证明过程

下面我就来证明路径最短问题,其最基础的模型又可称为“将军饮马”问题。

已知:如图1,在直线L的同侧有A、B两点,在直线L上找一点O,使得AO+OB为路径最短并证明。

图1

证明:过A做直线L的对称点A1,连接A1B交L于O点,O点即为所求。则AO+OB为路径最短。

因为直线L为AA1的中垂线,根据中垂线或者轴对称的性质可知,L上任意一点到线段AA1两端点距离相等,即有OA=OA1、O1A=O1A1;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则,可得最短路径。注意这里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也可以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来解释。

二、 例题应用

图2

例1 如图2,MN是半径为1的⊙的直径,点A在⊙上,∠AMN=30°,B是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 。

解:过点B作MN的对称点B′,交⊙O于点B′,连接AB′,交MN于点P。根据前面的定理可知,则AB′与MN的交点P即为PA+PB值的最小时的点,PA+PB的最小值=AB′

∵∠AMN=30°

∴∠AON=2∠AMN=2×30°=60°

∵点B为劣弧AN的中点,

∴∠BON=30°

又∵由对称性知,∠B′ON=∠BON=30°

∴∠AOB′=∠AON+∠B′ON=60°+30°=90°

∴△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O2+OB′2=2

即PA+PB的最小值=2

图3

例2 如图3,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DAB=60°,点E为AB中点,点F是AC上一动点,则EF+BF的最小值为 。

解:连接DB,DE,设DE交AC于M,连接MB,DF。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互相垂直平分。

∴点B关于AC的对称点为D。

∴FD=FB。

∴FE+FB=FE+FD≥DE。

又∴只有当点F运动到点M时,取等号(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在△ABD中,AD=AB、∠DAB=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又∵E为AB的中点。

∴DE⊥AB。

∴AE=12AD=1

∴DE=AD2-AE2=3

∴EF+BF的最小值为3。

三、 总结方法

对于最短路径问题,首先,要选出恰当的一个点作出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外一个点,所连的线段与对称轴的交点,就是我们在对称轴上所求的动点位置,然后连接这两个点与所求动点的线段的和,就是最短距离。最后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这两点与动点之间距离的长度。作图方法可简单的总结为“垂直、延长、相等、连接”法,可找到动点位置。按此方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四、 结语

总之,最短路径问题出现在不同数学情境中,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会发现习题形变而质不实,换汤不换药。利用上述解题思路与技巧,灵活处理问题,这类习题容易被学生掌握,我们的数学成绩定会有所提高。

作者简介:

潘贵劳,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会思考 解决问题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设计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