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中来 到问题中去
——《从问题到方程(1)》课堂实录与反思
2018-10-30袁乐
袁 乐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江苏 南京)
“从问题到方程”是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内容的起始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相等关系的有效模型。”仔细揣摩,可见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数学建模课,新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依赖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方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归纳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形成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天就由袁老师为大家上一节数学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老师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师:在现实世界的许多实际情境中,通常有已知的量和未知的量,这些数量之间常常有相等的数量关系。
(一)精选问题情境,突出方法总结
师:让我们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天平入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问题情境1:天平的左盘中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和一个质量为1g的砝码,右盘中有一个5g的砝码,此时天平恰好处于平衡状态。你能求出一个小球的质量吗?
(学生分别用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作答,教师分别板书并予以肯定。)
师:你是依据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呢?
生:左盘质量等于右盘质量。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个问题用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都能求解。那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情境2:篮球联赛规定,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篮球队一个季度赛了12场共得20分。你能求出篮球队共胜了多少场吗?
(学生自主选择算术方法或方程方法作答,老师分别板书并予以肯定。再请对应的同学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请在座的同学感受对比两种方法哪种更容易理解。)
问题情境3:袁老师今年30岁,小明同学今年13岁,问多少年后学生的年龄会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二?
(学生尝试解答,发现此题用算术方法很难求解,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用方程解答。)
师:对比这三个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老师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对比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和方程方法解决问题,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大致可以回答出方程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比较好操作,算术方法需要逆向思维,而方程方法需要顺向思维,更好理解。)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情境的解决方法各不相同,由算术方法逐渐转变成方程方法。对比后可以体会出方程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的优越性,从而感受学习方程的必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数学语言来比较、归纳,尽管可能讲得不十分准确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在同学们陈述的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倾听,多加鼓励。
第二,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得到方程?需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再思考、再认识,进而总结出“从问题到方程”的一般方法:①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寻找相等关系;②设出适当的未知数;③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板书:
设计意图:规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便捷性。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有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二)设计归一问题,理解模型价值
“同学们,请你利用刚刚所总结的方法步骤,尝试解决下列问题吧!”
1.一个长为2米的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比5平方米少1平方米,设该菜地的宽为x米,则可得方程______.
2.把5kg大米分别装在2个同样大小的袋子里,装满后还剩余1kg,若设每个袋子装大米xkg,则可得方程_______.
3.小李购买了2个一样的小礼物,包括1元的包装费在内总价为5元.如果设小礼物每个x元,则可得方程_______.
(学生能够快速得到答案,三个方程都是2x+1=5)
师:这三个问题所列的方程是一样的,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一样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同一个方程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
师:不同的问题背景,可用同一个方程将之表示出来。可见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既然如此,你能编一道题,赋予2x+1=5不同的实际意义吗?
(学生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在学习单上书写)
“我设计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的相等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用方程这样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回答,讨论交流,并强调所举例子应该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要求。)
师:根据最后一位同学的举例,老师将2x+1=5变成3x+2=10,你能再套用这个情景,即兴再编写一道应用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逆向思考、举一反三,从而扩展思维、深化认识,理解方程模型的价值。
(三)贴合生活实际,发展应用意识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下面让我们来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里是小明同学的一篇秋游日记,这其中有好几处相等关系,你能发现它们,并用方程描述吗?
小明的秋游日记:“昨天我和小华为学校秋游活动统一采购水果。水果店老板说:“苹果每斤4元,橘子每斤2元”,我们用62元班费恰好买回两种水果共20斤。后来我们又分别用面值20元和10元的纸币各买了一份水果布丁。老板找钱后,哈哈,我找回的钱是小华找回钱的6倍!今天大家玄武湖划船的时候又遇到困难了。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2人,经过我的巧妙安排,全班50人恰好坐满11条船。大家都夸我聪明又能干!……”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文字用不同的彩色线标示。划分出明确的三段文字情境,有利于学生继续在学习单上解决问题并回答。)
师:这本是一篇文采不怎么样的记叙文,同学们却能提炼分析出三个数学问题。真了不起!通过这个数学活动,你又有什么感悟呢?
生:虽然看似是记叙文,但里面包含许多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以后遇到问题可以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皆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多尝试利用数学知识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篇“秋游日记”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语言描述也风趣幽默,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发现原来秋游日记也可以和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玩!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归纳小结感悟,提升思维内涵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我们所列举的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有一个未知数,都是等式。
师:未知数的次数呢?
生:1。
师:(板书)像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每人再列举三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请同学们回答并板书,指出同学们举例中的一些错误,带领同学们辨识一元二次方程。)
师:同学们列举得很好,但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展示。
师:本节课即将结束,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五)漫话代数之父,激发学习后劲
师:一元一次方程其实只是方程大家族中的一个常见成员,随着今后学习的深入,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方程有待同学们去发现和研究。古希腊有一位数学家叫做丢番图,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各种方程问题,被后人誉为“代数之父”。他的墓志铭上就刻着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颊上长出了细细须,又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才结婚,再过5年他感到很幸福,得了一个儿子,可是这孩子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结束了尘世的生涯。”你知道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吗?
(学生思考交流)
师:下课铃声已经响起,这个有趣的问题在书本的104页,就留给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思考!
【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根据小学的学习经验,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从已知量出发,综合运用假设法和逆向思维解决问题。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等式,已知量和未知量同时参与战斗,借助顺向思维列式,更加简明直观。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生活数学”的转化过程,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所刻画的现实模型意义,明确列方程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相等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从课堂情况来看,学习主体参与意识强烈,发言踊跃,思维活跃;学习方式多样,既有独立自主的探究,又有小组合作的交流。教学时层次分明、逐步推进,教师通过“秋游日记”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的是,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坚定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整节课教学流畅,承前启后,过渡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