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实践与反思
——以《产业转移》教学设计为例
2018-10-30蒋德富
蒋德富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课程资源也称作教学资源,即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所有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施行)》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教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的5.1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中,重在“活”选“活”用,让课堂也“活”起来。
一、“活”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决定着课程目标是否能完成。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无限丰富,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手段也是多样化,仅用一本简单的教材是无法适应教育变革需要的,仅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资源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孤立、单调的教学形式不但会带来教学资源的结构缺损,而且也会导致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新课程强调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使用地理课程资源,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有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5.1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材中,开篇列举了不同地区的三家工厂的产—供—销流程图,并配以相关思考题,以引出“产业转移”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与分类。这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但是笔者意识到,在经济化浪潮中,本地是否也有“产业转移”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身边更接“地气”的课程资源,效果是否会更好呢?通过资料查找,最终确定使用南京本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名南京工业区)作为新的课程资源开发对象,并让附近的学生帮助收集资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南京夏普电子(日资)、南京可隆特纺(韩资)等代表性企业(图1、图2)替代教材中的“某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家乡,富有亲切感的实例拉近了学生与“产业转移”的距离,不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激发出学生的乡土情感。
图1 南京夏普电子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图2 南京可隆特纺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课程资源还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借助开发区区位图,让学生思考“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位置背靠仙林大学城有何益处?”并结合“部分发达国家与南京平均工资对比图(2001-2004)”(图3),学生很容易理解“劳动力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图3 部分发达国家与南京平均工资对比图(2001-2004)(美元/小时)
该开发区自从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后,内部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园区的外资企业数量激增。结合该资料“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显而易见。
此外通过阅读以下材料,影响产业转移的“市场因素”在该课程资源中也得到体现。
开发区位于南京市东北郊,东临上海、苏锡常等城市,地处当今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最广阔的长三角,处于“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长江中下游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区为其所生产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由上可见,利用合适的课程资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完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以教材为蓝本,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实际,灵活使用地理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重要意义。
二、“活”选
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广义、类型多样,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努力运用自身甄选课程资源的能力,使用恰当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原有内隐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及态度价值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
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提出者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能主导学生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两个水平,即确定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学生可能有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为了加快学生发展,就是要教师认识到课程接受者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既不能在学生的认知能力之下,也不能逾越学生的认知程度。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力求选取的课程资源尽量来源于生活,并具有时代的“鲜活性”。在授课时,中日钓鱼岛事件挑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更是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在新课导入时,笔者使用了钓鱼岛的照片,并通过历史资料论证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接着给出“国内汽车集团与日合资整车制造企业概况统计表”(图4),学生意识到平时生活中看见或使用的这些汽车品牌就是产业转移的产物,进而引出产业转移的概念。
图4 国内汽车集团与日合资整车制造企业概况统计表
1.地理课程资源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包括有形课程资源,又包括无形课程资源,既有条件性课程资源,又包括素材性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多种呈现方式资源,包括文字的、音频的、动画的、图片的、模型的方式,甚至是实践活动等。本节课的课程资源是在本校有限的条件下,局限于文本和图片,在形式上应该可以更加多样化。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取的课外课程资源只是对教材内容因地制宜的补充,千万不能脱离教材、舍本求末。
2.开发与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应该是地理教师的一种常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最大化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充分打开学生的地理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基于公开课需要,最大化地整合课程资源。如果在平时课堂中也致力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向常态化发展,相信个人的能力会有更大的突破。
3.善于积累地理课程资源。本节教学设计的课外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笔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时事热点材料的积累。鉴于个人力量的有限性,若是群策群力,互相合作,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实行资源共享,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届时学生将是最大受益者。
笔者借用这一资源,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抵制日货,你怎么看?”最后我利用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分清爱国与误国》文章中一段话及时纠正了部分学生的偏激想法。该课程资源在后面授课过程中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这一知识点。
中国当前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四个字,繁荣统一。所以爱国行动一定要符合这个大局,要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和统一。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以单单以“抵制”这种方式难以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学习“产业转移对转移对象国的环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此时借用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语句,指明了在接受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也及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了“十八大”报告的内容。
教师所选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目的是能够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实际应用来看,生活中鲜活的课程资源达成的效果更好。
三、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活”选“活”用地理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让课堂也充满活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反思本节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生活处处有地理,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教学的有心人,潜心发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把握课程资源运用的最佳方式与时机;精心地选择,确保课程资源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耦合,开阔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路,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