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与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疗效比较
2018-10-30
酮症酸中毒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需予以积极防治,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病死[1]。临床治疗主要是根据胰岛素分泌规律,向人体注入胰岛素,从而维持血糖稳定,实现快速平稳降糖,改善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进行治疗[2],滴注速度根据血糖动态监测水平予以相应调整。由于无法实时动态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波动范围较大,易发生胰岛素总量过大或低血糖情况[3]。本研究就胰岛素泵与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酮体代谢、血气指标及其对应激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1—10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纳入标准:尿酮检验呈阳性;血糖水平>13.9 mmol/L;血液pH值<7.35;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授权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正常交流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51.87±8.39)岁;病程 2~15年,平均(6.95±1.38)年;合并高脂血症23例,高血压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52.15±9.02)岁;病程3~13年,平均(7.02±1.42)年;合并高脂血症26例,高血压3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纠正水电解紊乱等常规治疗以及针对诱因、并发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按照胰岛素:葡萄糖=1 U:4~6 g比例将胰岛素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以0.1 U/(kg·h)剂量进行静脉滴注。每隔1 h监测血糖,若患者血糖低于13.9 mmol/L,且尿酮转阴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按照患者体重依据0.5 U/kg标准计算每日胰岛素使用总剂量,如体重50 kg患者,每日胰岛素使用总剂量为25 U。基础量为总剂量的50%,另50%为三餐前追加量,具体比例为1:1:1或者4:3:3。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餐后2 h血糖情况进行调整,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采集患者肘静脉血2 ml,经离心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酮体代谢指标 β-羟丁酸,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气指标(pH值、HCO3-、剩余碱),采用放射免疫沉淀试剂盒测定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酮体代谢指标、血气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 β-羟丁酸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β-羟丁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 β-羟丁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β-羟丁酸比较(mmol/L,±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β-羟丁酸比较(mmol/L,±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45 1.68±0.15 0.86±0.92 6.6789 0.0000观察组 45 1.65±0.17 0.32±0.03 58.4466 0.0000 t值 0.9332 4.4755 P值 0.3530 0.0000
2.2 治疗后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H值、HCO3-、剩余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pH值 HCO3-(mmol/L) 剩余碱(mmol/L)对照组 45 7.35±0.73 15.77±2.17 -5.62±0.27观察组 45 7.43±0.85 19.38±2.42 -4.18±0.49 t值 2.0991 7.6843 17.2300 P值 0.0384 0.0000 0.0000
2.3 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OD、GSH-Px、CAT、TA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SOD(U/L) GSH-Px(U/L) CAT(U/L) TAC(kU/L) MDA(μmol/L)对照组 45 98.26±11.43 81.87±9.47 20.93±3.01 7.58±0.86 10.78±1.39观察组 45 110.63±14.78 99.35±10.51 25.74±3.92 10.01±1.12 8.25±0.97 t值 4.7191 8.5522 6.6543 12.2729 10.7250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较复杂,感染、饮食失控、胰岛素使用不当、应激及精神等因素均可诱发[4]。一般公认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因为双激素发生紊乱[5-6],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皮质醇等拮抗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激素异常会使机体蛋白、脂肪等代谢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引起酮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器官衰竭[7]。
胰岛素属于储能激素,在机体代谢中具有促进合成和抑制分解的作用[8]。如果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拮抗激素相对或绝对增多,可导致糖代谢异常,异常加速脂肪、蛋白质分解并抑制其合成,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临床上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常规方法为小剂量静脉持续滴注胰岛素[9],根据血糖监测值变化情况予以调整。虽然这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明显,但存在血糖波动大的问题,容易发生低血糖和大剂量使用胰岛素等情况[10]。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新型治疗方法——胰岛素泵治疗出现。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是一种备受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强化治疗方法,可智能化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持续输注胰岛素[11],有效避免多次皮下注射引起的胰岛素含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可以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β-羟丁酸是监测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指标[12],可以有效反映酮体代谢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β-羟丁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能够有效抑制酮体生成,改善酮体代谢,有效促进血酮体转阴和血糖达标。同时,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血气指标pH值、剩余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观察组的酸中毒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内持续的高糖环境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13],而氧自由基和脂质氧化反应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造成器官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OD、GSH-Px、CAT、TA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可以减少氧自由基产生,降低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以显著促进酮体代谢、提高血气指标及改善应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