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梨花开
——记安义县黄洲镇新福村党总支书记刘厚仕
2018-10-29邓全生南昌市委组织部吴镇源安义县委组织部易团飞
文|邓全生(南昌市委组织部)吴镇源(安义县委组织部)易团飞(本刊记者)
安义县新福村,党总支书记刘厚仕,勇迎市场经济大潮,靠着翠冠梨果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中拥一席之地,让党的富民政策惠及乡亲,把新福村建成为响当当的幸福村。
“拼出来”的果业生产基地
新福村位于黄洲镇西北部,青山绿水,全村面积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余亩,人口2300余人。村民受传统耕作习惯和地处偏僻的影响很深。
在现代农业发展浪潮中,这些不愿或难于离开故土的乡亲,不是缺资金、缺技术,就是缺市场、缺能力,盼望着有能人挺身而出,领着大家开拓致富新路。
2003年,对执着又爱思考的刘厚仕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靠着苦干加巧干,大力引入翠冠梨果业“先声夺人”的他,在乡亲们信任的目光下,走上了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他下定决心,要依托新福村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实施“一村一品”战略,跨越式发展现代农业,让群众得到实惠。为实现规模种植,刘厚仕大胆承包荒山,扩大建立了300多亩的翠冠梨示范基地,干给群众看。几年的苦心经营,希望的田野回报了丰收的喜悦,实现亩产值4000元以上。刘厚仕的示范带动,令村民思想发生嬗变,大家都明白:要致富,就须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扬长避短,向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要效益。
当年,村民们就开辟出2000多亩山地,全部栽上了翠冠梨。刘厚仕更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教授栽种、养护经验,帮助群众增强致富信心,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规模效应,全村人均增收1200余元,先后涌现了果业专业组5个,果业大户30多户,从事果业生产农户达158户,实现了果业跨越式发展,促成一个新型农业产业基地的形成。
回首往事,刘厚仕自豪地说,新福村是全县村民小额信贷最多的村之一,是周边地区第一个使用梨果品“套袋”新技术,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在农业节水方面率先使用节水滴灌设施……
刘厚仕还投资6万元筹建了150平方米水果保鲜库,延长了果品销售时间,增加了经济效益,带给村民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收入增长。
“共富梦”离我们更近了
在发展种植的过程中,刘厚仕发现部分家庭因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栽下去的果苗或已挂果的梨树无人管理,出现大面积枯萎和减产的现象,无形中沉重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这让刘厚仕陷入了深思之中。
他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散的小农户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在大市场、大流通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合作社却可集聚分散的农户,以“蚁球法则”抱团发展,以规模化经营形成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实现稳步发展壮大。
2006年8月,新福村果业合作社“破茧而出”。这个吸纳5户果业种植大户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做大做强翠冠梨产业,帮助果农尽快致富”已任,坚持低价购进肥料、农药,高价卖产品的原则,与农字号企业形成契约关系,联合多方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机制,进一步促进产业化发展。仅2007年,合作社就销售翠冠梨100多万公斤,全村果农壮大发展80多户,每户平均每年增收近万元,村民开始尝到发展现代生产的甜头。
为解决做强做大产业的资金缺口,实现共同致富,2009年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刘厚仕对果业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采取了对村民参股资金设立上限的做法,打消村民的“多数人为少数人打工”的疑虑。此举吸引了200多户村民踊跃入股,第一批入股资金达到120万元,为果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改造后的果业合作社以“六统一”的经营模式发展翠冠梨,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经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现在全村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铺设了1500亩的滴灌系统,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使新福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果业生产基地。
刘厚仕算了一笔账:现在合作社种植的翠冠犁面积为3000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亩,合作社翠冠犁丰产后,总产值将突破1800万元,创利1200万元,社员人均可增收6000元。“从今年开始,投资入股的村民股东就可以按股金的30%开始分红。”刘厚仕说。的确,让村民共同奔小康,他没有失言!
不落下一个贫困户,是我这个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新福村书记,近年来,他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行动,探索开展“支部建在产业上,引领群众进合作社;党员示范,带领群众致富”为内容的党建领航行动,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的新路子。一方面,通过发动党员示范,带领群众致富。借助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连年丰产增收,社员人均增收6000余元。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在目前3000亩翠冠梨基地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积极参与,流转200余亩土地打造创意果园和水蜜桃基地。其中水蜜桃基地已于2017年挂果上市;创意果园规划打造100亩精品大棚果园,目前,第一期温室大棚已建设完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两届“香梨节”的成功举办,使合作社远近闻名,果业和旅游收入大幅增加,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同步发展的新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壮大产业基地,助力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铺开以来,他总是说“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村党总支,要想方设法让全体村民过上小康生活,这样才不辜负群众的期盼”。通过创新股份合作机制,他积极鼓励精准贫困户入股,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分红额可高达股金量的30%,以土地入股分红额可高达土地年出租折资量的50%,贫困户通过劳力输出,在合作社工作每月可争取1500-2000元不等的收入。近两年贫困户实现稳定持续增收,这种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成为新福村脱贫攻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加好!
作为村支部书记,他深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重要性。为此,他一方面,以学为先,诚恳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身为党总支部书记,无论是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还是在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中,都能站在党员群众的前列,以身作则做表率。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树立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观念,把党务工作作为首要职责,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村民教育帮助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贯穿到党的组织活动中。另一方面,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断提升工作的业务能力。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他时常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认真履责,他还旗帜鲜明地大胆组织和管理党员、干部,从而树立了党支部和他自己的威信,增强了党管干部的信心,提高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抓制度、抓作风、抓班子,积极树立为大众服务的理念。他做工作有思路,有想法,有成效。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常态化制度,抓严党风党纪观念,按照《准则》、《条例》要求自己,切实发挥严党风党纪的榜样作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自省、自重、自警、自律能力;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支部班子的政治核心作用,深入一线了解广大村民的呼声,努力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