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2018-10-27文静
文 静
(池州学院 管理与法学院,安徽池州247100)
大学生作为职业后备人才,增强职业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很重要。因此,职业能力培养应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学科竞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也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导向的学科竞赛,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职业知识以竞赛的模式模拟解决职业场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能起到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当前高校如果能树立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并贯穿于教学中,建立起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需求,构建各专业的职业信息网络,借助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需求,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学生把握市场环境,就能保证其跨出高校稳健地进入企业。
(二)更适应企业的需求,顺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从2001年开始,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日益困难。2016年,清华大学等发布《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指出,劳动人口中失业风险最高的三类群体中,就包括22-24岁毕业生。提高技能是减少失业风险的关键。一方面,毕业生技能实用性不强,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准备不足、离职率高,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1/3。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短缺,有70%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实用性较差。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构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是每一所高校的使命。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科竞赛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所有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学科竞赛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应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反过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科竞赛也会对职业能力培养起积极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科竞赛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生学科竞赛应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市场招聘要求也在提高,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才会被录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培养观念陈旧,不少高校尤其社科类专业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课堂模式,导致学生达不到社会的需求[1]。因此,高校应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造升级目前的教学模式,包括学科竞赛的管理机制。
(二)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职业能力指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2]。专业能力是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会能力是工作所需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职业情感及道德和态度等。方法能力是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管理与规划能力、工作方式、自学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属于关键能力。
(三)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学科竞赛设计要点
在学科竞赛的设计中,高校可以在对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行业资料、职业案例等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创造竞赛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实训基地、虚拟实验室、模拟场景实验室等,将入职所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模块、社会能力模块导入竞赛设计,举办职业知识大赛、技能操作比赛、职业道德竞赛、职业素养比赛、职业规划大赛、职业情景模拟大赛等学科竞赛,将职场中的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竞赛中,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计比赛的难度和等级。
高校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科竞赛,包括如何将其融入培养计划,设计竞赛的教学、训练和组织模式,构建相关保障机制、反思总结机制等,以保证学科竞赛能够常态化、职业化、科学化。
(四)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学科竞赛对职业能力的支持作用
学科竞赛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赛前准备和模拟竞赛阶段。可以让学生分组集训,让学生了解竞赛所需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与信仰、心理素质等,学生需要和他人沟通合作,强化心理素质,认真对待比赛,提升其社会关系能力,另外学生需要对竞赛过程进行规划,自学职业技能和查找资料,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其方法能力会得到锻炼;第二,竞赛阶段。学生的心理会受到极大的考验,需以正确的职业态度参与竞赛,在淘汰赛中还要直面挫折,其心理素质会不断提升。通过参与竞赛,其职业能力会在竞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并体会到与他人的差距,与市场职业能力需求的差距;第三,赛后反思阶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会得到提升,以更高的职业水平和更好的态度进入下一次竞赛。
三、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构建
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学科竞赛日益重视,参赛人数逐年增多,但是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没有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制订之中,缺乏必要的实施监控、考核、奖惩和反思,相关的保障机制更是难以满足竞赛需要。因此,有必要将保障质量的“PDCA”循环理论引入以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设计,实施包括“计划(P)—实施(D)—检查和考核(C)—总结、反馈和改进(A)—进入下一轮循环”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并构建相关保障机制,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学科竞赛管理体系
(一)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学科竞赛过程管理体系
1.职业能力导向下的学科竞赛培养方案制订管理(P)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专业相关的企业和系部、教研室、教师成立学科竞赛管理委员会;(2)由企业提出所需职业能力模块,将已有学科竞赛分级分类归纳;(3)将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与已有学科竞赛对应,分析已有学科竞赛对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的作用,找出还未被培养到的职业能力类型,学校举办或让学生参加外部举办的可以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的学科竞赛;(4)学科竞赛分为基础层(竞赛所需知识和技能传授)—提高层(实战演习、模拟竞赛)―升华层(正式竞赛)三个依次提升的阶段,每个阶段要设计科学的培养方案;(5)竞赛考核和奖惩方式、监管监管方式设计。校内的学科竞赛考核方式可以由教研室与企业合作设计,由竞赛管理委员会监管,奖惩方案由教研室按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水平设计;(6)由竞赛管理委员会负责培养方案讨论及修改;(7)培养方案报教研室、系部和教务部门审批,审批标准是看学科竞赛是否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2.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学科竞赛培养方案实施(D)及督查(C)
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来执行,包括基础层—提高层—升华层三个阶段。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研室、教务处对过程进行督查和记录,保证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3.考核及奖惩机制(C)
校内举办的学科竞赛由专业教师来考核,根据培养方案所定方式进行奖惩。其他机构举办的竞赛则按其规定执行,校内也可以按获奖等级提供一定奖励。
4.结果反馈及经验总结(A)并进入下一轮循环
由竞赛管理委员会对学科竞赛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还需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追踪并分析原因,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改进培养方案,进入下一轮循环。
(二)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学科竞赛运行保障机制
1.构建“双师+三能”的三层级指导教师梯队
指导教师的质量决定竞赛质量。高校应该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检测教师,达不到标准的进行培训,要求教师了解职业能力需求、指导经验丰富且了解学生、科研成果丰富。
高校应该注意指导教师团队的人员构成,老中青搭配,不同学科搭配,形成“双师(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能(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竞赛指导能力)”的三层级人才梯队。较高层级为校级学科竞赛指导团队,由职业能力强和学科竞赛经验丰富的教师构成,对参赛作品的总体水准进行把控;中等层级为参赛队伍或参赛作品的专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竞赛,可以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来确定;较低层级为各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学生可以获得竞赛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就参赛作品向老师咨询。
2.激励机制
对师生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不可缺少。对学生的激励方式主要考虑竞赛层次、学生需求和财力,如竞赛优胜者可得到成绩加分或学分奖励、奖金、荣誉等奖励,可优先得到就业或实习推荐,可以免试录取硕士博士等。对教师的奖励可以包括绩效积分、奖金、科研和职称优先权、课时津贴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高校还可以对学科竞赛管理较好的院系进行考核和奖励。
3.财力、物力保障机制
高校应在自身财力的基础上,吸收社会资金和上级拨款,成立竞赛专项资金,用于竞赛报名、耗材、差旅、奖励、职能管理、教师和企业报酬、职业能力跟踪调研等所需费用,制订管控办法和报销制度。着力建立校内外竞赛实验实践基地,购买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编写和购买竞赛所需教材及辅导资料,采购办公物品及其他设施设备。
4.组织保障及多方联动机制
领导必须大力支持,各层管理机构需要合作,建立各方联动的机制。包括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间的联动、学校和上下级管理部门间的联动、高校和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联动、不同专业的联动、不同高校之间的联动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科竞赛的参与动力和影响力。
5.构建有利于学科竞赛的文化氛围
高校应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网站、微信和QQ、课堂、讲座、海报、论坛等向学生传递参加学科竞赛的意义,尤其是竞赛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并树立好榜样,增强学生的竞赛兴趣,营造良好的参赛氛围。但是,引导过程中要杜绝跟风心理和过重的功利心,应该让大学生明白学科竞赛对于其自我职业能力提升的价值所在。
6.信息平台保障机制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高校可以构建职业能力导向下的学科竞赛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模块包括:第一,信息发布功能,可以公布学科竞赛、职业能力、行业热点等通知;第二,竞赛的试题库、模拟题库、参考资料库;第三,竞赛作品提交功能,参与者可以提交竞赛作品并查看结果;第四,记录竞赛过程和成绩功能,将竞赛过程和竞赛成绩录入系统,作为后续分析和考核工作的依据;第五,竞赛过程和成绩分析功能,实现成绩的统计分析、横纵向对比,可是经验总结的基础;第六,学科竞赛评审功能,评委可以对学科竞赛过程进行评审和打分;第七,学科竞赛经验总结和交流,实现企业、高校、家长、指导教师、学生、不同高校的交流和互动;第八,职业能力标准发布模块;第九,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线学习和培训功能等。
7.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应该立足实际,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包括竞赛过程管理相关的制度、界定相关部门职责的制度、财政制度、奖惩制度、培养和选拔制度等,进行公示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