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的措施
2018-10-26张元征
张元征
当前,全国上下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各个偏远山区都成为了重点扶贫对象。随着城乡经济的差距悬殊,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形成了特殊经济形势下的特殊产物——留守儿童。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因为缺乏父母之爱而与同龄人有了差距,心理的赤贫会导致儿童对学习、生活的观念、态度出现偏差,容易滑出正轨,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育者也要以助力留守儿童“心理脱贫”为己任,“扶贫先扶智”,不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积极实施心理干预措施,让学生少走心理弯路,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上学。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从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流露出的心理现状分析,发现这部分群体多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家庭之爱严重缺失
父母的爱是无法替代,当农村务工人员将孩子的教育抛给年迈的父母,或者是其他亲戚,其实孩子的心理就此便缺失了一份最重要的家庭之爱,即来自爸爸妈妈的关爱,孩子的内心世界极其渴望与父母的情感联动,这对于他们丰富情感的孕育以及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无法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其心理“饥渴”无法解决,焦虑与孤独伴随左右,从脸上看到的只是一种忧郁、沉闷、冷漠、自卑,父母之爱的严重缺失让这部分孩子心中的爱无法成长。
2.监管对象错误的教育方法
外出务工父母将孩子留给老人,精力有限的老人管教儿童多是溺爱与放养,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约束,不懂得一些规则,不服管教、任性骄横,却又自卑倔强。与老人缺乏情感互动,就会不自觉地受到社会上一些新奇事物的吸引,极容易接触社会人员,去做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荒诞事情,有的甚至懵懵懂懂地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由于监管对象的无力教育,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对现状中的问题分析成因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教育就是从家庭开始的,与此同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儿童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影响深远,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由此可以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其次,在留守儿童入校之后,由于一些学校多将智育放在首位,但对儿童的德育却分量不足,有的学校甚至缺少心理专业教师,对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发生偏差的迹象往往熟视无睹,造成这部分孩子得不到及时关注和积极的心理干预而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除此之外,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的还包括社会因素。农村相对封闭,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环境难以持久建立,由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上自制力不足,从而极易迈入社会,进网吧玩个通宵的例子不少,一些网络垃圾影响着孩子纯净的心灵。
三、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的若干措施
1.让家庭教育回归
当然,家庭教育的回归,不是不考虑现实状况,而是采取必要的措施,让家庭教育相伴于留守儿童身边,要注重对孩子的关注,并对孩子的学业等给予更多关心,对其生活给予更多的嘘寒问暖。因此,父母不是因为务工就失去对孩子的监护与关注,要意识到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之重大,这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健康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最大可能地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庭机构和家庭教育。其次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得法、得理,不蛮横莽撞,或是消极否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并且根据孩子的具体状况来给予恰当的期望值,注意引导,期望值不能过高,过高会让留守儿童产生焦虑,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可能会滋生一些心理问题;作为监护人要做到不偏爱,采取柔性温情教育方式,更符合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因为一些家庭物质生活的匮乏,导致这部分家庭的留守儿童心中压力重重,因此家长还要适当满足孩子合理的物质需求。
2.学校多措并举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么,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学校必然要采取一些实际的措施,创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开设亲情服务台,调动其他学生能够与这部分儿童和谐相处,交朋友、结对子、做同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断加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的校本课程,通过身份相同的优秀人物的励志故事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从而奋进学习,努力进取。
3.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心理干预
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一旦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或者学校的关爱,就极有可能会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处于保护儿童的考虑,一些学校周边尽量不要开游戏厅和网吧,村里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如,建立农家书屋、少年宫、科技展、图书室等,引导学生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多开展一些由妇联组织或者是社会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各种慰问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切实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实际困难,从而使得他们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尽管,农村留守儿童是特殊的经济产物,但是,对于他们的心理教育不能丝毫松懈,这关乎儿童的未来,也关乎家庭的未来,更关乎民族的未来,积极心理干预措施要有效落地,帮助他们培育健康的心理,这不但是家长的责任,还是学校的使命,更是整个社会所承担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