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与安全教育
2018-10-26彭宝元
彭宝元
摘 要:社会在急剧发展中,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潜在的、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存在,所以就会有一些与安全相关的事件发生,影响人们的幸福和生活。初中生正处在发展中,思想意识容易冲动、好奇,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在那些社会复杂的情况中发生安全事件。为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政治;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进步,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同时,总会有一些复杂的、不确定的因素存在,容易出现很多意识不到问题,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初中生作为祖国的希望,他们的思想、身心都处在成长、发展阶段,对于一切新鲜的事情好奇、敏感,在任何的交际活动中等容易情绪激动,且由于他们的年龄关系,好强、好斗,对于生活中一些潜在的危险没有预见性,容易让他们在安全上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可预想的影响。鉴于此,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既要树立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爱学习、爱劳动、爱他人、爱自己的强烈意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让他们从认识上、意识里懂得安全对他们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安全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一、完善安全教育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对教育教学进行评价,是所有学科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初中思想政治的安全教育中也不例外,对学生不用一个统一尺度去评价,科学对待学生发展中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是新课标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教育方法。在初中思想政治与安全教育中实施安全教育评价,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在教育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安全教育及安全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保证把安全教育的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掌握,并在学习中学会保护他人和自己,提高安全意识;其次,學校要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逐渐建立、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品德与安全教育的评价体系,彻底刷新思想政治老师的教学观念。让老师和学生都从心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素质教育、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通过评价体系真正提高思想政治与安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作用,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任务,保证为社会培养思想合格,对他人和自己生命安全意识极高的综合型人才。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增长学生安全认识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对于安全认识还远远不够,更不知道安全对自己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安全认识、增长安全知识。
如在教学中增加安全知识小图册。为了丰富安全教育的材料,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老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增加一些安全知识的图册,弥补教材中对于思想政治与安全教育的不具体,延伸学生的相关安全知识。这样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安全教育的阅读资料,也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的存在,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提高自己的安全认识。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它理论性强,实践不足,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它对自己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就会觉得内容相对枯燥、单一。再加上老师如果采用传统的说讲式、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输,那势必使思想政治课堂死气沉沉,缺少生气,也当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尤其是,初中生好强的心理,他们不但安全意识淡薄,对教学中的相关安全知识还嗤之以鼻、大有不屑,更对没有一点生气的思想政治课与安全教育没有兴趣。鉴于此,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视频、图片、电子白板等生动、灵活的呈现方式,还可以把理论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等,这些都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与安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实现思想政治与安全教育的教学价值。
总之,我们知道,初中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他们思想不成熟,道德品质、价值观都正在形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正是提高他们全面、健康发展的保证。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在教学中发掘它的潜质,帮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思想道德品质和安全意识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孝启.思想品德课要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J].青海教育,2013(7-8):11-12.
[2]张献.国外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1):89-92.